融合传播下广播新闻播音语言样态的“播”与“说”探析

2022-05-30 16:40帕提古力·买斯木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广播新闻

摘要:“播”新闻语言样态为观众留下刻板生硬的主观印象,在融合传播中遇到巨大的传播障碍,然而“说”新闻恰恰是突破这一障碍的关键所在。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新疆电视台以往融媒体报道案例进行深刻分析,通过解构其中的播音语言样态资料,进一步探讨了从“播”新闻向“说”新闻转型的传播价值。得出迎合终端用户微体验习惯,延展新闻故事主题化宣传,打造分享传播互动式要素的结论。同时结合以往新闻播音经验,提出用语言情感色彩激发观众情绪,凭借文化语言引领视听感受,以及用幽默诙谐语言风格形成互动的“说”新闻播音语言样态的优化方向。旨在改善“说”新闻的播音语言样态呈现效果,助力主流媒体突破播音语言融合传播障碍,进一步增强融合传播力及影响力,为讲好新闻故事创造“说”新闻的全新语言样态范式。

关键词:融合传播;广播新闻;播音语言;播报样态;优化方向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1-0162-03

“说”新闻凭借口语化、生活化的播报形式,在融合传播过程中颇受观众喜爱,主流媒体凭借“说”新闻获得巨大流量。然而,“说”新闻实际上也是“播”新闻的一种语言样态,而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1]。在融合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如何打破“播”新闻的固化思维,又应当如何在“说”新闻中发挥播音语言优势,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发展性命题。为此,结合新闻报道经验,节选新疆电视台融媒体报道案例,进一步探讨广播新闻“播”与“说”的播音语言样态特点,分析从“播”新闻向“说”新闻转型的传播价值,并总结融合传播下“说”新闻语言样态的优化方向。

一、广播新闻“播”与“说”的播音语言样态特点

(一)“播”新闻语言的特点

广播新闻播报具有字正腔圆、语势稳健、语尾不坠、感而不入、节奏明快、呼吸无声、讲究分寸、语流晓畅的重要语言样态特点。究其根本在于新闻语言客观、确切、简练、朴实,且具有书面语特点。

客观是指新闻内容陈述之事均为客观存在,重在表达客观事实,所以选词造句要尊重客观性。确切是指新闻信息的准确度更高,使用新闻语言力求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却并不排斥语言本身的模糊性[2]。新闻主持会给出确切已知答案,但对于未知或存在猜测性的答案也不会妄下定论。所以,新闻语言样态具有较高的精确性,也因此产生了较高的可信度。简练是指新闻语言样态不在无用之处反复赘述,新闻信息传达力求简洁、洗练、干净利落。所有对新闻信息传达无用的语言修饰均被省略,故而并不存在多余叙述。朴实是指新闻语言的表达方式质朴无华,所有语言信息都是具体存在,语言中不掺杂主观臆断,也同样不过分修饰,语言节奏不拖泥带水,语言风格不哗众取宠,语言情感真实朴素。

除此之外,“播”新闻语言中的声音形式与新闻稿件风格一致,这是典型的“书面语”特点,以至于播报语言给人以刻板印象。有些观众会认为“播”新闻只是在复述新闻稿件,语言缺乏情感。但是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和结果来看,“播”新闻确实能够准确、清晰、迅速、客观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故而“播”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中极为重要的语言样态。

(二)“说”新闻语言的特点

“说”新闻语言具有口語化特点,这与“播”新闻语言的“书面化”具有本质区别。当新闻主播拿到新闻稿件之后,需要深入分析新闻稿件内容,用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口语化打破了“宣传腔”发音习惯,改变了刻板生硬的新闻印象,对观众而言,也更亲切、入情入理、通俗易懂。

一方面,“说”新闻主播语音语调轻松随和且亲切自然,易于观众接受,新闻信息播报听感更加倾向于生活化。普通观众在“说”新闻语境下如同听故事,入情入境之时,早已忘却新闻主播正在播报新闻[3]。故而“说”新闻也是讲好新闻故事的重要语言样态,多用于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地域新闻的报道之中,旨在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营造良好的新闻听感和传播环境。

另一方面,“说”新闻语言样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节目容量。因为传统新闻节目语言形式直白,内容信息精简。所以为观众提供的信息虽然精准,但是信息容量相对偏小。“说”新闻更加注重语言内容的丰富度,主持人以平和的语气向观众娓娓道来,贴近民生热点,适当扩充了新闻信息的容量。对于社会热点和时事焦点更加注重深层分析,解读政策性内容有理有据,故而节目容量随之扩大。

除此之外,“说”新闻语言样态更加通俗易懂,因为传播方式由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交流,增强了新闻节目本身的互动性。在民生新闻中,节目组广泛收集观众留言,在新闻评论中对观众不易理解的内容化繁为简,换个说法、换个角度、换个方式之后,新闻内容深入浅出[4]。所以,“说”新闻语言样态如同日常口语交谈方式向观众传播新闻信息,具有通俗易懂的重要特点。

二、从“播”新闻向“说”新闻转型的传播价值

(一)迎合终端用户微体验习惯

融合传播环境下,终端用户之所以被新闻内容深深吸引,是因为播音语言样态具有强烈的情感,这样的播报形式满足了观众的微体验心理需求。观众能够在观看新闻报道时,从主播话语中听到动人情愫,故而容易入情于境,与新闻素材产生深刻的情感联系。当观众的微体验得到满足之后,再循序渐进地提出新闻观点,观众更易于接受,从而实现新闻话语主导公众舆论的作用[5]。所以,从“播”新闻向“说”新闻转型,最为根本的传播价值在于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在融合传播中精准契合终端用户微体验习惯,增强新闻话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延展新闻故事主题化宣传

每一个新闻故事都有固定主题,新闻主播讲述新闻故事时,对于一些情感丰富的文化语境用“播”新闻的形式呈现,观众的代入感较差。而“说”新闻恰恰可以延展新闻故事,打造主题化宣传的新闻话语播报形式,并引导观众体会其中的文化素材、文化视域、文化底蕴。新闻主播用各种文化词汇来勾勒新闻语境,在特定的新闻场景之下描绘其中的文化主题,故而观众更加容易被新闻主播的话语带动。故而,“说”新闻利用深刻的语言文化功底来塑造主题化的宣传路径,让观众产生新闻故事的主题联想和迁移,在思考方式上受益于文化感召,故而间接提升了宣传效果和传播力。

(三)打造分享传播互动式要素

融合传播有别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对新闻本身的适应性要求更高。当传统新闻主播进入融合传播环境之后,新闻素材、新闻故事、新闻资料、新闻信息都应当更加具网感,从而吸引终端用户,并产生流量分享。这就要求新闻主播话语样态有鲜明的互动性,可以启发观众互动评论,进而产生互动分享传播。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方式并不需要观众进行话题分享和评论互动,也能够达到较高的收视率,因为其公信力和专业性便是收视率的重要保障[6]。但是在融合传播环境下,大量移动终端用户阅读新闻的习惯和方式截然不同,如果新闻播音语言样态缺乏互动性,观众则会认为自己被冷落,新闻阅读体验较差。所以,新闻主播在“说”新闻的语言样态下,要满足观众的互动需求,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话题引导,都要能够给观众以启发,以此来刺激观众与节目进行互动,促使终端用户主动分享,从而扩大新闻传播力。

三、融合传播下“说”新闻语言样态优化方向

(一)语言情感色彩激发观众情绪

“说”新闻虽然大量使用口语化表达,但是并不代表口语表达可以忽略观众情绪,要运用语言情感色彩来激发观众情绪,进而引发观众的心理共鸣,达到有效传播新闻信息并增强语言亲和力的积极效果。新闻主播的语言情感并不是娇柔造作,而是必须发自内心、诚以待人,同时展现新闻内容本身的温度,传递新闻情感。

比如,《南疆新貌》节目主持人运用丰富的语言情感塑造了南疆的美好风景。主持人用口语化方式讲述了南疆故事,开篇语“和田市的团结广场,库尔班大叔与毛泽东握手的铜像矗立在这里,这里也是和田人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在头顶,一架从库尔班大叔的老家于田起飞的飞机正飞往北京,这里就是于田万方机场,它的通航缩短了新疆与北京的时空距离,更拉近了新疆与北京的情感……于田的玫瑰香飘世界,库尔班·吐鲁木大叔的后人们在更远的地方追梦、圆梦……接下来,让我们收起小桌板,打开遮光板,调直座椅靠背,一起坐着飞机去和田”。新闻主播用大量拟人、比喻、排比句式,勾勒出南疆于田万方机场的环境,语言情感流露,观众如同身临其境,故而产生了心向往之的情感诉求。

(二)借助文化语言引领视听感受

文化素养是“说”新闻得以快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文化素养不足,口语化将沦为饭后谈资,新闻听感和价值体现将会大打折扣。

因此,文化语言在“说”新闻中不能省略,尤其需要运用各种丰富的文化词汇来塑造新闻故事情境,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感受,改善新闻体验,达到提高融合传播效果的最终目标。

比如,《“中国旅游日 畅游十二师”兵团第十二师全域旅游后备箱集市开市》报道中,新闻主播用丰富的语言介绍了当天的文化活动。当晚,位于兵团五一新区,国家AAAA级景区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核心位置的新疆游客集散中心门前,近120辆汽车组成的后备箱创意集市,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精彩纷呈的国潮唐风演绎秀将中华文化与潮娱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此次云直播活动通过11家视频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的线上“云游”方式,为全疆乃至全国各地的观众和游客介绍亚心花海主题乐园、头屯河谷森林公园以及七个团场的特色景区。与此同时,组织有序的自驾车队还驾车环游26千米体验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的各处美景,感受景区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记者发稿前,各平台在线观看人次累计已超过1405.9万。

此次新闻直播活动以“感悟中华文化·享受美好旅程”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十二师魅力风采为重点,引导旅游企业诚信经营、提供优质服务,引导人民群众文明旅游,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旅游、参与旅游、支持旅游、推动旅游的良好氛围。可想而知,在报道此类文化活动内容时,单凭口语化播报显然还不能带来豐富的新闻体验,还要讲出文化活动在景区、景点、产品设计方面的文化特色,讲好新闻故事中的文化价值,达到深度报道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说”新闻语言样态中,借助文化语言引领视听感受是极为重要的播音语言职业素养,“说”新闻也要讲出新闻故事的文化特色与风貌。

(三)借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形成互动

新闻主播用平实无华的语言来讲述新闻,虽然能够带给观众精准的新闻信息,但是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融媒体平台扩大了新闻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终端用户希望快速看到新闻信息价值,更希望在短短数秒激发互动情绪。网友习惯在评论区与新闻主播互动,而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恰恰是刺激观众互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诙谐幽默的语言情境下观众毫无压力,互动氛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也因此增强了新闻内容本身的传播力。

比如,《南疆新貌——探民生》场外记者海米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来讲述新闻故事,“我现在是在和田的团城,这里是和田市城市的客厅……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啊,我在网络当中看到了一段视频,你可以通过这个视频啊,很快了解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到底有多么的幽默风趣,所以咱们通过这个视频一起走进和田团城”。在这段语言中,主持人通过时髦的网络语言来构建新闻语言,让原本生硬的新闻语言产生了极具戏剧性的网感,故而观众的接受度更高,在融媒体平台的传播力更强。

再如,《开着爱车游古道 你准备好了吗?》新闻报道中,用互动式的疑问句引发话题传播;《罗布人村寨 沙漠中的世外桃源》新闻报道中,用互动的对话方式向观众介绍当地文旅资源;《身边的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科技范十足》新闻报道中,介绍方式具有互动性和网感。这些新闻报道的语言并不直接取悦观众,但是互动条件充分,所以具有话题传播的先决条件,更能在融合传播中吸引观众,提升传播效果。

四、结语

“播”新闻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以及书面语特点。而“说”新闻则凭借口语化播音语言样态打造了更加亲切、入情入理、通俗易懂的新闻形象。从融合传播视角来看,“说”新闻较“播”新闻更具融合传播价值,可以迎合终端用户微体验习惯,延展新闻故事主题化宣传,打造分享传播互动式要素。在融合视域下,“说”新闻语言样态要进一步优化,建议新闻主播运用语言情感色彩激发观众情绪,借助文化语言引领视听感受,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形成互动。

参考文献:

[1] 王子龙.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创新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1,4(23):71-73.

[2] 王俊华.电视新闻播音语言样式的发展及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传播,2021(22):99-100.

[3] 马阳.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思路探析[J].才智,2019(9):208.

[4] 李宗昌.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4):159-161.

[5] 徐茜.探析融媒体时代新闻播音风格的创新:以朱广权为例[J].传媒论坛,2021,4(3):54-55,58.

[6] 陈雨潇.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从业人员语言的创新路径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3):168-170.

作者简介?帕提古力·买斯木,本科,主任播音员,研究方向:广播新闻播音。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广播新闻
融合传播语境下的媒体“新闻行动”创新探索
河南广电全媒体系列评论创新实践探索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从推选到竞演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