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

2022-05-30 19:04陈尚莲
广东教育·高中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族性新诗诗歌

陈尚莲

一、课标要求

1. 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2. 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

3. 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二、方法指导

许多考生在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由于对阅读材料有陌生感甚至排斥感,不是静下心来细致认真地阅读文本,而是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用这种方式解题,每做一道题目甚至是每看一个选项,都要把全文浏览一遍,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与本题、本选项有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做完整个阅读题可能要把全文浏览检索多遍,白费时间;此外,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更为严重的是,在考场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一遍一遍地寻找无果,会让考生徒增焦虑与恐慌情绪,甚至影响整场语文考试的发挥。

读懂文本方能得心应手,在考场上若能一遍读懂文本,不仅省时省力,还能快速、准确地解答好论述类文本的第1至5题。

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快速读懂论述类文本内容呢?建议分两步把握文章内容: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重点词句

1. 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见表1)

3. 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对具有厘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做简短批注,为进一步阅读作准备。

在批注中,重点注意文章与题目中的三个敏感点:

敏感点一:阐释重要概念的判断句中,要注意概念与后面的阐释是否对应。

敏感点二:关系复句中,要注意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敏感点三:主语为并列关系时,要注意主语的多个并列成分与后面的阐释是否一一对应。

第二步 提取要点,把握行文脉络

勾画诸多要点为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及内容作准备。

1. 看标题,明话题(明)

即浏览标题,明确与文本相关的话题内容。

2. 理思路,梳结构(梳)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厘清文章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某一重点段落各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语句之间和段落之间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运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即使有些文章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也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梳理。

3. 会文意,释观点(释)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等等。

要注意的是,论述类文本中常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同观点、表明不同态度的句子。阅读时,要根据语境判断不同观点、态度的持有者,并在此基础上,对在文中出现的不同观点、态度作比较分析(对立的作正误辨析,相近的作差异辨析),这是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有效手段。

4. 联材料,辨关系(辨)

联系多则材料,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文本间的关系可能包含这么几种:从实践到理论,即有的负责结合现实引出话题,有的负责引入理论展开分析;理论的并列,即一则材料负责以理论视角A展开分析,另一则材料以理论视角B展开分析;观点的并列,即一则材料持观点A,另一则材料则持观点B。我们要在理解材料各自主要观点和视角的基础上,来综合地看材料之间的关系。首先,阅读材料,梳理其所论述的话题、立场、观点、理论视角、理论深度;其次,据此在多个材料间展开分析比对,对材料之间的关联作出判断。

三、读文示例(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为例)

(2022年新高考Ⅰ卷)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1A),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心论点)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扣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B),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②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問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①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②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1B),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2C)。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2B)。

③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2B),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④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2D),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1D)、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 却并非唯一的方法(1D)。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重要词句

1. 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见文中“____”和“”标示处)

第一类:文化传统、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民族性、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食洋不化、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传统、创新等

这类词语是文本的论述对象、论述话题和论述关键词。

第二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调民族性、本民族文化传统、食洋不化的病症等

这类词语是文本论述的角度,揭示了文本、文段的论述视角或层次。

第三类:并不是……而是……、就、不但……而且……、不仅要……还要……、之所以……是因为……、由于、由等

這类词语是表示语意选择、顺承、并列、转折、因果等情况的提示。

2. 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见文中“  ”标示处)

材料一第一节画波浪线句指出了中心论点。

材料一第二节画波浪线句指出了具体做法: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材料二第一节画波浪线摆出现象: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接下来对相关原因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为后文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3. 简短批注

(见文中“(    )”标注)

第二步 提取要点,疏通行文脉络

1. 看标题,明话题(明)

通过浏览两则材料的出处(文章标题),可大致判定文本的中心话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新诗创作”有关。

2. 理思路,梳结构(梳)

材料一:

第一节: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紧接着用四个“要”提出具体做法。

第二节:其次指出在该如何在新形势下“强调民族性”(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新发展及其意义。

材料二:

第一节:首先提出问题——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同时分析原因——食洋不化(难转化、难吸收)

第二节:接着通过例举唐朝吸收四方异域文化以繁荣本民族文化的实例,运用对比论证,具体分析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并且指出要从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等方面都具有本民族特点来进行改良的做法。

第三节:然后具体分析当代诗歌存活的办法: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

第四节:最后指出中国古典诗论(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对于中国新诗创新存活的重要借鑒意义。

3. 会文意,释观点(释)

材料一:

主要谈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同时也指出发扬传统文化、强调民族性要推陈出新,要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从而使中国有更强能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即让中国传统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而体现中国担当。)

材料二:

围绕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食洋不化,寻找出路——师洋师古,得出结论——借鉴传统。(即让当代新诗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并存活。)

4. 联材料,辨关系(辨)

两则材料都讨论了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材料一的论述重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围绕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同时也指出发扬传统文化、强调民族性要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从而使中国有更强能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

其侧重点是论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中帮助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从而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体现中国担当。

而材料二的论述重心是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文章围绕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食洋不化,寻找出路——师洋师古,得出结论——借鉴传统,即让当代新诗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并存活。

其侧重点是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借鉴意义。

两则材料的话题相同,都在谈传统与创新。但不同在于,材料一强调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材料二强调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新诗创新存活的借鉴意义。

至此,一明(明话题)二梳(梳结构)三释(释观点)四辨(辨关系),通过一遍读懂了文章,现在可以开始做题了!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 ①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对古典文论的挖掘。(1分)②与时俱进,将古典文论与当代相结合,提出适应当代的方法。(1分)③批判鉴别吸收西方文化。(1分)④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分)

【答案解析】

1.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项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故选D。

2.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选B。

3.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A. 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

B. 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

C. 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 说到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C。

4.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

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

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5. 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詩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

由第二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要批判鉴别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由材料一第一段: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可知“要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民族性新诗诗歌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诗歌不除外
新诗之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诗歌岛·八面来风
新诗画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