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中的“五化”策略举隅

2022-05-30 10:48刘桃花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五化国学教育小学

刘桃花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阶段加强国学的学习,能让学生从小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的养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生活幸福感,以此达到润泽孩子们的心灵的目的。其策略:一是结合时代需要、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精选经典,实现内容选择经典化;二是通过让学习内容充满趣味、配上曲子唱经典、抑扬顿挫诵经典,实现教育过程趣味化;三是通过加工、创作和装饰、美化国学经典,实现设计加工艺术化;四是通过淡化经典理解的透彻性、体味古典诗歌的含蓄美,实现揭示内涵通俗化;五是通过精选考查内容,实现学习评价精要化。

[关键词]小学;国学教育;“五化”;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在小学阶段加强国学的学习,就能让学生从小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的养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生活幸福感,从而达到润泽孩子们的心灵的目的。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轻松、愉悦地让孩子在国学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呢?

一、内容选择经典化

(一)结合时代需要选经典

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大多都是历代尊崇的经典。但是,即使如此,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瞄准时代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国学经典,细致考究地选择学习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合乎时代主旋律的国学内容挑选出来供学生学习。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的时代需要。选择国学中蕴含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等优秀品质的内容,像《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物虽小,勿私藏”等,这些内容体现着兄弟友爱、孝顺父母、为人处世、修身治学等优秀品质,就值得我们挑选出来,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结合学生特点选经典

太驳杂高深的国学,即使非常经典,也不适合小学生学习。相反,那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够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帮助的经典,就是经典中的经典。因此,我们还要结合小学学生接受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国学学习方法的需要,从经典中选经典,从优秀中选优秀。例如,《易经》,就不适合小学生學习。再如,《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尽管其揭示的精神可嘉,但是却不可让学生模仿。而《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内容和方法都是一种引导。像这样的经典内容,就极需要摘选出来,作为国学教育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具体了解孔子“仁”为核心的思想,从而在学习、立身、处事等多方面获得经验、增长智慧。

(三)结合教材内容选经典

《语文》教材历来重视经典的选择,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无论是古代经典作品还是现代经典美文,无论是新教材中的人教版还是其他版本的教材,都力求把“文质兼美”作为选文标准选择课文。结合教材中的这些“文质兼美”经典的学习,选择与之相关联的主题或片段作为国学学习内容,学生对国学的学习不仅能够和课内所学相衔接,而且能够进一步拓展课内所学“选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以人教版“自然之道”的主题来选国学经典学习内容,像道家学派到法治人的思想,和“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会带来不良的后果”的这一主题一致,就可以选择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之道,其犹张弓者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作为国学学习内容。再如,以人教版选编的刘义庆《杨氏之子》相关作品为拓展,就可以选择《世说新语》为国学教育内容。如此由课内所学经典篇目向课外国学经典拓展,一可以衔接课内的所学,二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育过程趣味化

(一)让学习内容充满趣味

感兴趣是对小学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制胜法宝。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有限,如果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所以,选好能够让学生喜欢的内容,以充满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把国学学习趣味化的前提。例如,国学经典中的《三字经》《百家姓》等,就在音韵、节奏方面很有特点,迎合了孩子朗读时的喜悦感,如果选择这些经典作为小学阶段的国学学习内容,就具有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古诗词在语言上简洁明快,音韵上朗朗上口,形式上也比较整齐、有规律,记诵上也比较容易,尤其是五言、七言、小令等诗词,学生朗读的趣味性浓了,就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古诗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一直以来都很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像“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等一些古诗词都是家庭育儿的好内容;《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古诗词类节目,都成为电视中的热播内容;连全国中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古诗词比重也在小学阶段加大到了128篇。这些事实体现出,作为启蒙教育的香饽饽,中华古诗词能够极大地满足孩子对于古诗词知识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天马行空的联想,感受古诗词的音乐之美、节奏之美,产生学习的乐趣。在小学阶段国学的学习中,中华古诗也属首选内容。

(二)配上曲子唱经典

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变换国学学习的方式,让国学的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例如,变换学习的方式,给古诗配上现代曲子,以吟唱的方式进行教学,就能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乐曲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就曾说过,古人的诗原来就是唱出来的。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从西周时期的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带有地方色彩的汉族民间歌谣;宋词也是,它原是配合音乐“燕乐”而歌唱的。因此,把国学经典用唱的方式学习,就比较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春江花月夜》《月满西楼》《梦江南》《烟花三月》《庭院深深》《伶人歌》等,用唱的方法学习反而效果更好。再如,一些谱上曲子由明星唱的歌,通过唱的形式学习相比之下容易多了。如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源自苏轼《水调歌头》,就可寓学于乐。还有邓丽君唱的《在水一方》,源自诗经中的《蒹葭》,《芳草无情》源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独上西楼》源自李煜的《相见欢》,《月满西楼》源自李清照的《一剪梅》,《几多愁》源自李煜《虞美人》;陈力唱的《葬花吟》,源自曹雪芹《红楼梦》等。学生把这些歌唱会了,也就等于把源自国学经典的歌词记住了,学得一定会轻松而愉悦。

(三)抑扬顿挫诵经典

对古代国学经典中音韵整齐、节奏鲜明的韵文、诗歌等,用吟咏的方式学习,对于趣味化国学经典也很有帮助。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启蒙经典,通过吟诵方式学习,在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中,学生就会吟出趣味来。再如,《爱莲说》《陋室铭》《马说》等古文,读出节奏,反复吟诵,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国学经典的趣味来。在我国古代,孩子最基本的读书法就是吟诵。现在也是,学习古代国学经典,最基本、比较好的方式也还是吟诵。 在学生吟诵的过程中,学生才会真切感受到汉语的语音是多么的奇妙和有意义。因此,把国学学习内容趣味化,需要提倡吟诵。

三、设计加工艺术化

(一)把国学经典进行加工、创作

国学经典距离我们时代远,而且都是文言,原文理解起来本身就比较困难;加上受年龄和知识底蕴的局限,小学生即使面对古代的启蒙作品,也对包含的意思很难理解。因此,在学习形式上,我们需要通过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艺术加工、创作,让学生在轻松、娱乐中学习国学、在耳濡目染中感悟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例如,把国学经典以书法、美术、舞蹈、情景剧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领悟。像《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编成情景剧进行表演,把国学学习艺术化。

(二)把国学经典进行装饰、美化

目前,各所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可以说,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完备了国学学习设施。利用这些设施,把国学经典设计进去,从学校的整体布局上突出国学教育的特色,在局部设施上设计、装饰、美化国学文化,学生就会身处国学教育的浓厚氛围之中,时时处处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例如,文化长廊,可以立足国学经典的学习,以比较浅显的文字、形象可观的图画等,展示一些国学经典中浅显诗文、历史人物故事等。再如,在教学楼内、其他场地,立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在合适的墙面悬挂国学经典名言名句、人物画像和名家简介、经典书籍外观和思想内容提要等,让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讲”国学。还如,在班级学习园地内,开设国学经典学习专栏,以优美的文字和图片吸引学生浏览。这样,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装饰、美化,让古色古香的美图和优美可读的文字相得益彰,为学生创设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环境,从而在美的形式下感受中华国学文化的精髓。

四、揭示内涵通俗化

(一)淡化理解的透彻性

尤其在小学阶段学习国学,做到透彻分析、深入理解显然不太现实。在这一阶段,学习国学经典要淡化理解上的透彻性,不一定把所学内容进行透彻地理解,让学生受到启蒙教育即可。利用记忆的黄金期多记诵国学经典,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创新而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硬道理”。古人也说:“学不言而自得。”如果学生能够记诵国学经典,虽然一时之间不一定说得清楚、理解得透,但是诵记、感悟的遍数一多,时间一久,就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鉴于此,小学阶段的国学学习重在反复地诵记与感悟,切不可对小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更不能一字一句、字斟句酌地去理解。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处于“意已通,而言不明”的状态,而后通过持续地诵读、领悟,就会有一种“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感觉。所以,以不求甚解、只求记诵为要求,把国学学习的内容模糊化,才不至于影响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二)体味诗歌的含蓄美

作为国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除了音韵节奏之外,还体现在语言的含蓄方面。事实上,中国古代诗人往往都把含蓄美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为此,要注重体会诗歌作品的含蓄美。中国古代诗歌往往是“句中有句”“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其艺术境界贵在含蓄,往往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其语言不仅精炼、概括,而且生动、传神,像炼字炼句、修辞的运用等等,越体味越有艺术魅力。炼字如王安石《船泊瓜洲》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把春风的巨大作用活画了出来,精妙而传神,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炼字炼得好,不仅能够丰富诗的意境,而且能够获得耐人咀嚼、玩味的艺术效果。炼句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用一个“更”字写劝酒,表现出诗人劝酒的殷勤。为什么如此殷勤?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一语道出了远行人今后生活的寂寞孤单和诗人他的牵挂与关怀,饱含真挚、复杂的感情。如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中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作者写自己临近考试时内心的感受,把自己比做去见新郎、拜舅姑的新娘,喻老师张水部为新郎,喻主考官为舅姑,含蓄表达自己问老师能否考中之意,含蓄而細腻。像这样,从体味古代诗歌的含蓄之美中,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则能通过国学学习模糊化的策略体会到古代诗歌的妙处。

五、学习评价精要化

学习国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还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气质,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智慧。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评价学习的效果,需精要,而不能太繁杂。如果以默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就要精选小学生能够写得上的句子让其默写,万万不可不经选择,随便命制题目让学生完成。如果以理解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某一国学内容的把握情况,也要精选课堂内重点学过的内容进行考查,超出学习范围或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或水平的内容,千万不可作为考查内容。相比之下,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记诵。学了什么内容,经过反复的记诵之后,设定考查的时间,对学生记诵的情况进行考查。这样,既能够督促学生按时记诵,又能够把学生的“特长”挖掘出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毕竟,正处于记忆黄金期的小学生,对于记诵不在话下。这样日积月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多,学生就会不断深入地理解已经诵记的国学经典,进一步启迪自己的心智、提升自身的品行与修养,进而懂得做人的道理。

总之,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如果切实做到内容选择经典化、教育过程趣味化、设计加工艺术化、揭示内涵通俗化、学习评价精要化,那么,立足小学、“五化”并举,就会显著提高教育实效,让学生越学越爱学。

参考文献:

[1]李兴武,李慧荣.国学经典诵读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J].课外语文(下),2018(10).

[2]王月芳.浅析国学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品行的影响[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4).

[3]贺金红.小学国学教育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4(2).

猜你喜欢
五化国学教育小学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