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北朝陶俑赏析

2022-05-30 05:31荣慧
东方收藏 2022年8期
关键词:陶俑安阳

荣慧

摘要:本文所赏北朝陶俑皆为北齐后期邺都西部、现今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一带墓葬出土。根据墓志纪年,此批墓葬时间接近,皆为武平元年(570)至武平七年(576)之间,出土陶俑数量较多,风格、形制极为接近,保存完整,对于研究以邺城为中心的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社会生活、人文风俗、宗教文化、人种族属、服饰装饰、军事战争等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北朝;陶俑;安阳

俑,古代殉葬用的偶人,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是中国古代明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土于安阳殷墟商代王室墓中,与人殉一同发现的双手绑缚的奴隶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俑。中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这是中国古人基于灵魂不灭观念而衍生的思想。因此,墓葬明器是对当时现实人物、社会生活的模仿再现,承载了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社会信息,对研究古代生活、礼仪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和混乱的时期,长期封建割据、战争连绵不断,这一时期文化发展受多方面影响突出。其中,北朝(386—581)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五个朝代的总称,朝代更迭频繁,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在东魏北齐时期,定都于邺城,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邺城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北朝时期,战火不断、纷争不停,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加速。因此,陶俑的制作形象吸收了外来文化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其面部轮廓立体清晰,服饰灵便多样。同时,这一时期佛教盛行,人物陶俑颇受佛教造像的影响,面阔且饱满、圆润且自然,制作精致,造型美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内涵。

二、陶俑种类

北魏以来,随葬俑群的组合日趋固定,内容大致可分三组:有起镇恶驱邪作用的镇墓俑、象征死者生前出行仪卫的出行仪仗俑和侍奉死者日常生活的家居生活俑。镇墓俑,一般由成对出现的两个镇墓兽和两个身材魁梧的披甲持兵镇墓俑组成;出行仪仗俑,包括仪仗队、骑马鼓吹俑、步行的男女侍从,还有背负箭箙的士兵等;家居生活俑,主要有家内奴仆以及井、碓、磨、灶等模型。陶俑样式、服饰种类繁多,反映了北齐仪仗制度、生活实况、纺织与服饰等状况。

三、制作材料及工艺

陶俑制作材料大多为红陶质,也有部分为灰陶质,皆施红、白彩画。烧制工艺成熟,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多数为模制,俑体中空,分两半烧制而成,然后手工修整合模在一起,俑身可以看到合模的痕迹。

风帽俑(图1):泥质红陶,头戴风帽,帽冠为圆顶,形似半球,顶部轮廓浑圆流畅。绕冠有系带,于脑后打结,帽裙宽,遮耳护额,长可过肩。上身内着广袖衫,外披大氅,领口处结节,结节和大氅前襟刷白彩,两袖空垂于身体两侧。陶俑面部五官分明,浓眉大眼,宽鼻阔嘴,双手拱于胸前,中空,应为安插物品所用。下身穿广口裤,脚着圆首鞋。通高约23厘米。

侍从俑(图2):泥质灰陶。头戴小冠。上身内着白色圆领紧袖衫,外穿半袖翻领长衣,菱形纹饰。右手握拳曲放于体侧,左手空垂。腰束革带,上饰圆形黑彩,带首向左掖于带下,于身后垂于左侧。下身着宽敞展口裤,膝盖处长带扎紧,便于行动。脚着圆首鞋。俑通体施彩,均以白彩作底,部分已经脱落。高鼻,朱唇,大耳,颧骨突出,以黑彩勾画出头发、眉毛和双眼。高约25厘米。

侍卫俑(图3):泥质红陶。俑通体施彩,均以白彩为底,但大部分已经脱落。头戴尖顶风帽,帽裙垂于肩上,上身内穿红色圆领紧袖衣,外穿白色翻领窄袖长衣。袒右臂,右手握拳,屈放于体侧,中有一孔,为安插物品之用。左臂屈举于左胸前,手型握拳,作持物状。腰束带,外衣右肩袖掖于身前腰间。左肘下有一囊状物。腹部中间有一小孔。下身穿广口裤,膝关节扎束,脚着圆首鞋。冠、紧袖衣、护甲及半袖皆为红彩,裤褶为白彩。高27厘米。

侍女俑(图4):出土于安阳洪河屯西地叔孙夫人墓,通高约20厘米。泥质红陶,通体施彩,均以白彩为底,分别以黑彩或红彩根据不同部位特征在相应的位置着色。女俑身形苗条修长,比例匀称,衣着华丽,面目清秀,头发中分,高梳发髻于头顶。上身内着圆领窄袖红衫,外穿白色肩带高腰裙,在视觉上延长了下身,给人以一种修长和轻盈感。右臂微屈放于体侧,左小臂横折放于腹部,手下垂,没于袖口;裙的左角搭于左小臂,裙褶线条流畅,清晰可见,层次分明,造型生动,极具女性特点,体现了北朝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价值极高。

持盾俑(图5):泥质灰陶。俑通体施彩,均以白彩为底,但大部分已经脱落。头戴小冠。上身内着紧袖圆领衫,其外罩半袖翻领左衽衫,腰间系带结节于身前;右手握拳,屈放于体侧,中空,为安插物品之用。左手持盾放于身前,盾呈蕉叶形,中间起凸棱。脚着圆首鞋。冠及半袖衫皆为红彩,裤为白彩。陶俑表情坚毅,浓眉、高鼻、大耳,以黑彩画出头发。高约26厘米。

箭箙俑(图6):泥质灰陶。上身内着圆领衫,其外穿交领衫和左衽广袖长衣,外罩裲裆甲。腰间系革带,带首向左掖于带下,身后带尾垂于左侧,背负箭箙,箭箙由另一革带固定于前腹部。右手握拳上举放于胸侧,中空,应为安插物品所用,袖口挽于腕下。左手空垂于体侧。下身着裤。脚着圆首鞋。通高27厘米。

蹲踞俑(图7):束发成髻于头顶,上身内着圆领紧袖衣,外穿广袖左衽红色短襦,下身穿高腰白色长裙,系带自然下垂于身前,蹲踞于地,形似从事某项劳作。通高约15厘米。

镇墓俑和镇墓兽:墓室中开始广泛出现和流行成对的镇墓俑和镇墓兽始于魏晋时期,镇墓俑通常手持武器,镇墓兽造型奇特狞厉,几乎都为蹲坐式,也有卧伏式。北魏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身穿盔甲、手持武器、头戴盔帽的镇墓武士俑形象,镇墓武士俑逐步取代镇墓俑,和镇墓兽成对出现在墓葬当中。这些武士俑和当时北朝的士兵形象相差无几,意在以士兵的阳刚之气来驱邪避害。

镇墓武士俑(图8):出土于北齐贾进墓。立于矮台上,比一般人物俑身型高大,通约56厘米。头戴平顶盔,顶额与两鬓勒以革带,前有冲角,顿项垂于肩上,外又各有一椭圆形耳护,项有颈护。面相浑厚,狰狞,蹙眉瞠目,阔鼻咧嘴,表情凛然。上身着紧袖衣,外罩明光铠,前胸及后背左右各有两个椭圆形圆护,肩披护膊,腰间束带,下身着广口裤,膝有甲裙,脚着圆首鞋。右手攥拳于身侧,拳中有贯通的孔,似原持有物,左手横折于前胸按一蕉叶形狮面长盾,中间纵向起脊,盾面正中浮雕圆形兽头。

镇墓兽:人面镇墓兽(图9),蹙眉,环眼,背生两撮向上弯曲的鬃毛,颈后背一冲天戟。足为兽爪,前肢直立,后肢弯曲蹲踞于板上,扁平條状尾巴贴身上翘,身有红彩,高约44厘米。兽面镇墓兽(图10),面似雄狮,蹙眉、环眼、短吻、阔口,咧嘴露牙,额顶生双角。高约46厘米。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一带在北朝时期是邺的京畿之地,地势高爽,是邺都贵族、大臣死后首选的葬身之地。这一地区发掘的墓葬主要包括北齐刘通墓、叔孙夫人墓、贾进墓、元夫人墓、贾宝墓、李华墓等,墓志纪年接近,随葬品组合相似,陶俑制作精美,较好反映了北朝时期邺城地区的丧葬习俗,是安阳地区北朝时期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北朝墓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朱浒.魏晋北朝胡俑的图像学研究[J].艺术探索,2017,31(01):58-85.

猜你喜欢
陶俑安阳
河南 安阳市命名首届“安阳大工匠”“安阳工匠”
安阳之旅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安阳有个“花木兰”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陶俑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