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2022-05-30 07:12富国亮刘卓孔德颖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

富国亮 刘卓 孔德颖

[摘要]随着应用技术大学的迅速发展,该类学校逐渐树立起打造“金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课程修读逐渐“难起来”,伴随而来的是课程不合格人数的增加,课程重修成为一项必须直面的重要工作。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课程重修工作与普通高校差异较大,需要创新教学和管理机制,探索重修新举措,构建“分级预警、多维建设、联动培养、闭环保障”的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重修

[作者簡介]富国亮(1982- ),男,河北邢台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副教授,硕士;刘卓(1981-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博士;孔德颖(1989- ),女,河北保定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CIE21015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5-0106-06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肩负着建设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职责,在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技术大学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发挥了关键作用。应用技术大学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树立起打造“金课”、消灭“水课”、取消“清考”等“硬”规矩,随之而来的课程修读难度增加、课程不合格人数增加。重修成为很多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和考核要求、获得学分的必选之路,也成为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与课程重修

(一)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

应用技术大学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重实践、强基础、校企化、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原则,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严格的教学管理、一流的仪器设备、优秀的教师队伍、大课时的实践培养、小班化的课堂教学,培养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撑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应用技术大学多采用学年学分制,既保留了学年制教育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也兼具了学分制的自主性、灵活性。在学年学分制下,学生既要在规定年限中修满要求的学分,也要按学年(学期)完成规定课程的修读并通过考核。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大学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各类课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考核要求,具有较强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在此情形下,一些学生不能顺利通过考核,需要再次修读相应课程,以期达到课程大纲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重修意义

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重修承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严把毕业出口关等职责,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按照课程性质,应用技术大学的重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课的重修,一般发生于低年级,因覆盖面广,其重修人数也较多,较为均衡地分布在各专业。此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精力投入和自我管理约束要求较高。二是以工程图学、工程力学为代表的专业基础课的重修,一般发生于中低年级,以学科专业为单位集聚,不同专业重修人数差异较大,此类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与理论课学习方法有较大区别,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等要求较高。三是各类专业课程的重修,多发生于中高年级,重修人数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此类课程专业性、实践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职业性、复合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按照开设类型,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主要分为组班重修、跟班重修两种形式:一是组班重修,学校以课程为单位,单独组织开设重修班级,学生以集中组班形式开展重修。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应用技术大学通常要求达到规定人数,方可单独组班开课。二是跟班重修,学校将重修学生编入同专业下一年级相应的课程班级,学生以跟读形式开展重修,该形式一般用于重修人数较少的情况。此外,也有自学重修,即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课程重修,直接参加课程考试。考虑到学情特点和重修的教学效果,应用技术大学一般不设置自学重修。

二、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现状分析

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重修在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重修课程组织难度大

应用技术大学一般必须在新学期初方可完成排课工作,而重修课程通常要到新学期初方可申请。因此,排课时重修科目和人数很难预估,学情复杂、变化大,导致重修课程组织困难。一是重修课程排课难度大。重修课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重修课程排课时,核心教学资源大多已经被正常排课占用,直接导致重修排课安排教师难、安排教室难、正常上课时间少。二是重修单独组班难度大。除公共课外,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规模一般都较小,重修人数难以达到单独组班开课的要求,导致很多课程需要以跟班重修的方式进行,而跟班重修常与学生当前课程学习产生冲突,难以保证重修时间和学习效果。三是重修教学管理难度大。重修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与班级,专业背景不同,学习基础有差异,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重修教学,教学管理难度大。

(二)重修学生学习问题多

重修与初修课程是同质等效的,标准不会缩水、难度不会降低,加之部分重修学生基础薄弱,对学习不够重视,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重修学习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部分重修的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有问题。一些重修学生抱着无所谓的“躺平”心态,忽视重修学习的重要性。还有部分学生认为重修决定权在老师,寄希望于老师“放水”,不认真对待重修学习,不考虑重修不合格的后果。二是部分重修学生在自我约束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有的重修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缺少学习规划,导致投入重修学习的精力不足。此外,新学期重修课程使得学习任务加重,一些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又不高,加之新课程与重修课程的冲突使其学习时间不够、课程重修质量不高。

(三)重修教师教学热情不足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具有教学工作量大、科研任务重、事务性工作多等特点。面对重修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对于重修学生的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存在畏难情绪,教学热情不高。一是教师对于重修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教师对重修教学的定位和目的认识不准确,认为重修教学等同于差生教育,缺乏挑战性和成就感。二是重修课程经常安排在周末、晚上等非正常工作时间,客观上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带来困难。此外,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基础的重修学生使教学组织管理难。三是教师大多专注于初修教学任务和教学研究,重修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缺少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部分教师将“重修标准不降低”等同于初修标准开展教学,枯燥重复的知识讲授、严格的教学要求导致教师“教”得辛苦,重修课堂教学效果却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重修管理保障质量不高

应用技术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但大多针对初修课程教学,重修课程容易被忽略,常游离于正常教学之外。一是重修教学管理缺乏力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校未能正视重修的作用和意义,未能将课程重修作为独立的教育教学环节,重修教学相较于正常教学运行而言,体量小、人员分散,在教学管理中容易被忽视。二是重修教学监控存在盲区,重修课程因为时间分散,在教学检查、督导督学、三级听课等方面容易形成盲区,同时也常出现监控信息反馈不畅通的情况,不能形成管理闭环。三是重修教学保障不够充分。受资源限制以及排课顺序的影响,各学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优先满足初修需要、重修向初修让步、教师选聘随意、教学准备和保障不足等情况。

三、探索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新举措

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和教学要求,针对当前课程重修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创新重修教育教学和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探索为重修“正名”、为重修“选良师”、为重修“建标准”、为重修“探新路”等新举措。

(一)为重修“正名”

应用技术大学必须“正视”课程重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引导全校师生转变对待重修的态度,营造重修学习的良好氛围,凝聚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重修教风和学风,以此支撑人才培养。一是从学校制度上为重修“正名”。完善重修制度要求,将“课程考核成绩60分以下,须重修”改为“课程考核成绩70分以下,可申请重修”,重修成绩如实记载,除标注修读次数外,重修与初修同质等效,计入学生平均学分绩点。由“须重修”改为“可申请重修”,将课程重修由学生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申请;由60分以下改为70分以下,从根本上改变重修的“不及格专有属性”,课程重修由“惩罚性、补救性”的教学手段,转变为学生追求“高标准、高质量”学业的重要途径。二是在教风和学风建设中为重修“正名”。将重修作为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转变传统重修课程教学的观念,重修不是“水课”,重修教学不会“放水”。重修教师应更加侧重教学的设计和组织,重修教学要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重修学生须正确对待重修学习,在重修过程中培养习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进而营造主动学、努力学、扎实学的良好氛围。

(二)为重修“选良师”

为保证重修教学质量和效果,充分发挥重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应用技术大学必须高度重视重修教师的选聘工作,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引导教师以担任重修教学任务为荣,以在重修教学中取得成绩为荣。一是树立“优秀教师上重修”的观念。实施优秀教师讲授重修课程制度,优先选择上一年度教学质量评价获得优秀等级的教师承担重修教学任务。同时,充分考虑重修教学的特殊性和重修学情的复杂性,在教师教学评价、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中向重修教师适度倾斜。二是实施“重修导师负责制”。在选聘优秀重修任课教师的基础上,为每位重修学生选派学业导师,原则上由本学科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也可由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等兼任,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不超过5人。学业导师主要针对重修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实施全过程跟踪指导、督促和培养,鼓励和支持学业导师吸纳重修学生进入科研服务团队,言传身教为重修学生解惑答疑。

(三)为重修“建标准”

从应用技术大学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重修课程与初修课程具有相同的课名课号、学分学时、考核要求等。但从实际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重修课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照搬初修课程的课程大纲和教学标准,难以满足重修教学要求,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重建。一是为重修课程单独制定课程大纲。重修课程必须紧密依托初修课程大纲,在保证课程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应当针对重修课程实际和学情状况,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精选重修教学内容,重新明确重点难点,优化教学设计和实施,选用适合重修的教学方法,倡导将企业真实项目或场景融入重修教学,积极推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夯实基础,确保学生能力达标。二是为重修课程建立专门的教学标准。鉴于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必须建立重修教学的“新规矩”。对于教师而言,应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具备更加充分的教学准备,更加严格的教学规范,更加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应更加耐心地进行辅导答疑,更加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对于学生而言,重修学习必须“从严、从实”,强调出勤率、抬头率和参与度,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热情,采取更科学的学习方法,接受更严格的课堂管理,确保重修学习效果。

(四)为重修“探新路”

当前,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重修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达到毕业目标和课程要求为目的,在坚持教学质量不降的前提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的限制,探索重修教学的新路径,更好地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引导学生高质量地“学”。一是探索灵活的重修修读方式和学时要求。在保持课程总学分学时不变、严格课程过程管理的前提下,探索灵活的修读方式和学时要求,允许以实践性、创新性、探究性自主学习,替代部分集中面授学时,替代部分不超过总学时的50%。自主学习部分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以及可量化的作业作品,其评价结果根据实际纳入课程总评成绩。二是探索同质等效重修考核和評价新路径。坚持重修和初修考核评价“同质等效”,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原则,按课程性质分类,探索重修考核评价新路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不得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可适度增加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比,但一般不超过40%,同时期末考试与初修难度一致,确保重修教学效果;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更加关注“能力达成”,在确保过程性考核严格规范实施的基础上,在结果性考核中探索竞赛、科研、创新创业等形式的等效认定。

四、构建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新模式

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应当深入贯彻“OBE”教育理念,构建“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分级预警、多维建设、联动培养、闭环保障”课程重修新模式。

(一)有“温度”的重修分级预警

重修分级预警的核心是对“学生中心”理念的贯彻落实,是学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勇于担当,是对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关怀和负责。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和模仿创新能力,但在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方面部分学生存在明显不足。通过必要的外部干预,形成对重修学生的全员关怀、重点提醒、精准纠偏、个别惩戒,进而督促和引导学生达到课程培养目标。

在有“温度”的重修分级预警中,第一级为全员关怀,即为全部重修学生建立重修学习台账,在重修学习开始前,由学业导师逐一开展谈心谈话,关注重修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状态等;第二级为重点提醒,在重修学习一个月左右进行,根据学生近期的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等,研判学生重修学习状态,针对重点学生开展提醒预警,以期通过提醒,帮助学生解决重修学习困难,给予早期指导和帮扶;第三级为精准纠偏,在学期中后期进行,对期中考试成绩不佳、平时表现较差的重修学生,进行严肃精准的纠偏预警,充分沟通交流,郑重告知其当前学习存在的问题和预期的严重后果,发放“预警通知单”;第四级为个别惩戒,重修预警要有“温度”,但不是“热度”,预警是提醒和督促,不是姑息和纵容,对于不服从重修管理、不接受教师劝导的学生取消重修考试资格。

(二)有“厚度”的重修多维建设

重修多维建设的核心是将“标准引领”理念贯穿应用技术大学重修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全方位打造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构建一个符合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教学要求和学情特色的建设和管理体系。

在有“厚度”的重修多维建设中,一是应建立相对独立的重修组织建构,明确课程重修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职责和工作流程。学校每学期发布重修专项工作方案,统筹开展相对独立的运行管理,各教学单位教学院长直接分管课程重修,教学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重修具體工作,形成“相对独立运行、教学院长直管、专人具体负责”的重修组织建构。二是建设重修全流程的管理标准体系,从重修申请、审批、加课、开课,到重修教学组织、检查、考核,每个环节均要按照“有据、有序、有度”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打造“体系化、标准化、精细化”的重修管理标准体系。三是建设专门的重修教学资源,以初修课程资源为依托,针对重修学情特点和教学需要,按照“实用为主、适用为度”的原则,精选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内容,建设“网络化、专题化、碎片化”的重修教学资源。四是建设信息化的重修管理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重修建设管理深度融合,依托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将重修的组织建构、日常管理、课程资源,以及重修预警系统集中于一个平台,实现课程重修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管理。

(三)有“深度”的重修联动培养

重修联动培养的核心是“产出导向”理念的全面落实,是课程重修工作的核心。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应关注学生通过重修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这里的“深度”不是“难度”,是联动培养的扎实度、产出度,是重修教学的达成度、满意度,是重修学生的成长度、收获度。

在有“深度”的重修联动培养中,一是实施培根铸魂重修育人工程,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实时联动,专业老师与学业导师双向联动,将“价值引领”放在重修培养的首位,把立德树人融入重修教学的各个环节。双导师跟踪培养从重修教学前开始,延续到学生整个学业生涯,注重重修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重修育人效应。二是掀起高效课堂重修教学革命,课前、课中、课后协同联动,将“能力达成”作为重修教学的衡量标尺,以高效重修课堂为突破口,要求重修任课教师精准掌控每一节课堂,精心设计和组织,实施严格的考勤管理、手机管理、秩序管理等;将课堂延伸到课前,拓展至课后,调动学生围绕重修课堂开展高效学习,在教师指导监督下,课前反转预习、课后巩固拓展,着力打造“问题导向、激活旧知、融会贯通、应用实践”的高效课堂重修教学模式。三是实行自主学习重修培养计划,教师引领与学生自学联动,将“授之以渔”作为重修教学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监督、解惑和评价作用,引领重修学生自主规划、自我管理、自律学习和自发检验,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力求通过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学习、互动式交流,激发重修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四)有“力度”的重修闭环保障

重修闭环保障的核心是“持续改进”理念的落地生根,是整个课程重修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应用技术大学课程重修闭环保障是学校质量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在贯彻质保理念、建设质量标准、打造质量文化上下功夫,特别关注重修学生的评价、诉求,持续加大重修教学质量保障力度,构建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形成闭环。

在有“力度”的重修闭环保障中,一是要把重修资源支持落在“实处”,强调重修教学资源的支撑度、保障度,加大对重修教学的支持力度,确保重修教学资源充足,教学安排合理。为克服重修教学安排“滞后”的影响,应当在正常教学安排中,提前为重修教学预留足够的教师、教室、实践场所以及排课时间等;同时,在重修教学期间,给予更多的教学关怀、政策支持和运行保障。二是要把重修教学监控形成“体系”,强调重修教学监控的覆盖度、有效度,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重修教学监控体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重修教学监控工作,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和督导组织,完善教学检查和三级听课制度,内部与外部监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重点监控重修课程目标达成度、教学质量满意度。三是要将重修质量保障形成闭环。学校应当切实履行重修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强调重修教学反馈的及时度,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实行首问负责制,实时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总结经验,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强调课程重修工作的持续改进进度,针对工作难点、堵点,建立问题清单,学校统筹,部门联动,做到立行立改与持续改进相结合,动态跟踪和整改复查相结合,切实把好重修教学最后一关,保障应用技术大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戴世英.高校课程重修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7(4):110-114.

[2]豆志杰,赵敏慧.学分制下地方高校重修课改革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6):69-71.

[3]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Z].2019-09-29.

[4]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Z].2019-10-30.

[5]黎斯,杨平.学分制下的高校重修教学管理制度[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35)20-22.

[6]邱清华.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重修问题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251.

[7]张常宾.大学课程重修教学质量影响因子分析与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9):50-52.

[8]张金龙.学分制下提高课程重修质量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1,15(6):41-44.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应用型本科ESP教学改革探究——以CBI为依托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