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个体观视域下对“单向度的人”的批判与重构

2022-05-30 07:29和帅
理论观察 2022年8期
关键词:马尔库塞马克思

和帅

摘 要: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描述了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科技的发展压制了人们内心的真实向度,使人们沦为“单向度的人”。现代社会正处于以技术控制实现对人的统治的阶段,技术混淆了人们内心的真实需求,实现了对大众的欺骗,以一种表面的自由掩盖了事实上的不自由。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追求人的解放,主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马克思“自由个性”的个体思想为指引,有助于消解现代人面临的“单向度”发展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个体观;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中图分类号:A81;B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8 — 0053 — 05

赫伯特·马尔库塞(H.Marcuse)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到极权主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科技极权主义批判则是其在六十年代的核心思想。马尔库塞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发达工业社会早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愈发机械化、一体化与被动化,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社会中的人则变成了单向度的人,人们失去了对于事物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只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不再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正如其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所写,“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1]3这与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距甚远,二者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单向度”应当被消解和转化。

一、“单向度的人”的本质内涵与表现

“单向度”即一个方面、一个维度。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里,新型极权主义成功地抑制了社会中的反对情绪,压制了人们内心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把人们变成麻木的、安于现状的“单向度的人”。然而,现实中的人应当是具有批判精神和想象力的群体,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非一味地肯定或无尽的接受,而要敢于否定现实、质疑当下,成为一个双向发展的人,即一个集批判和超越为一体的“双向度的人”。根据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定义,可以将其内涵归纳为如下方面:

第一,“机械化”发展。在发达工业社会,科技的加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可以通过生产满足自己的众多需要,看似已经实现了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但是,在科技极权主义的控制下,人们所满足的需要仅仅是“虚假的需要”,真实的需要被掩盖和压制,人们无法准确区分二者的界限,陷入机械化的发展之中。马尔库塞认为,“‘幸福意识,即相信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且相信这个制度终会不负所望的信念,反映了一种新型的顺从主义,这种顺从主义是已转化为社会行为的技术合理化的一个方面。”[1]73

第二,“一體化”发展。马尔库塞指出,“随着工业社会日益发展的一体化,这些范畴正在丧失它们的批判性涵义,而趋于变成描述性、欺骗性或操作性的术语”。[1]导言5他认为,在科技主导的发达工业社会中,技术的进步给社会生产与现实生活带来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它通过科技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运转,“生产机构趋向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1]6科技使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得到消除,社会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维持着团结与和谐。工人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得到了缓解,科技的广泛应用给工人阶级带来一种错觉,仿佛现今的劳动方式已经消除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社会处于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任何不公和反对意见都将不复存在。然而,一体化意味着批判性的丧失,社会变成“无反对派”的单向度的社会,人们不再反思社会的弊端,全盘接受既定的事实,社会生活墨守成规,失去了应有的朝气。

第三,“被动化”发展。马尔库塞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应当是具有超越性的能动的个人,即对于现存秩序和既定框架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即要求从尚可忍受的、有好处的和舒适的情况中摆脱出来的需要,同时它容忍和宽恕富裕社会的破坏力量和抑制功能。”[1]8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的自由不能自行选择,屈从于社会的既定现实,服从社会的既定分工,“社会控制已被潜化到这样的地步,甚至连个人的抗议也在根本上受到影响。”[1]10人们逐渐丧失了反抗的勇气,甚至毫无反抗意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僵化为科技极权主义的操控增添了一分合理性。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理应对现有社会秩序和生成机制进行不断地反思与超越,却最终沦为规则制定者的附庸,失去了超越的可能。

现代社会中的单向度发展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背离,科学技术以异化的形式从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生产等方面实现对人的控制,使人变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奴隶。人不再占据主体地位,逐步沦为了科技的仆人,科技成为了压抑人、统治人的外部力量与人相分离。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上的“单向度”发展。科技异化在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对于意识形态的侵略,统治阶级利用科技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其价值理念并对其产生认同,社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统治着人们,但人们不再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生活。当前,大数据席卷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的自动化筛选意味着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离不开技术的加持,“你所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数据库会根据浏览记录为人们提供所需要、所感兴趣的信息,因此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就会变得越发狭窄。信息时代也意味着“快”时代,信息的爆炸式只能增长使得人们不再做过多的思考,变得没有主见、跟随大流,一味地接受他人的观念,对于相矛盾的地方也不再予以反抗,逐渐丧失否定性和批判性,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话语领域的封闭性使得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逐渐具有标准化、一体化的特点。

第二,生产方式上的“单向度”发展。在不发达的工业社会里,生产力低下导致工人的劳动力被资本家无情地压榨与剥削,劳动带给工人的只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只有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获得些许自由。但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机器的出现替代了许多的工人劳动,自动化与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盛行,工厂依靠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加工及运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改变了重体力劳动的特点,劳动者的地位得到提升。在此状态下,工人们仿佛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减负与解放。但可怕的是,人们在此过程中正在逐渐丧失其自主性,并且这一切的发生都来得悄然无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灌输,认为机器的出现改善了生产与生活方式,自愿接受机器的支配。尽管劳动中的剥削与压迫依然存在,但人们所感受到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正在被弱化,反抗意识也逐渐削弱。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生产活动必定会离不开机器的辅助,与此同时人们也在逐渐丧失其作为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成为了机器的附庸,人们习惯于这样的生产模式后便不再进行批判性思考,屈从于当下,以另一种不自由掩盖着看似的自由,成为了被抬举的奴隶。

第三,社会交往上的“单向度”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解释,其中就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人与人之间本应当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他人,劳动产品甚至还会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当劳动者不再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和快感反而感到疲惫和沮丧时,必然会有他人从中获得快乐,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马克思认为,生产中的物质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工人阶级无法从劳动中体会到作为人而存在的机能,劳动使得他们筋疲力尽,工人对劳动充满着畏惧。但与此相反的是,资本家在不断压榨工人的过程中持续获利,进行资本的积累,他们高高在上的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而生产劳动产品的工人却一贫如洗,这无不体现着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相同的是,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交往产生严重的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不再是纯粹的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人们借助机器设备进行着远距离的联系,科技以一种新的异化形式控制着社会交往关系的展开,人们不再是科技的生产者与使用者,更是科技的操控对象。至此,人与人的交往间多了一分疏离,少了几分亲密。

二、马克思个体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对于人类的认识与理解要从具体个体出发,涵盖个体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个性变化与发展,聚焦个体本质问题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其个体思想的整理归纳,认为个体具有如下特质:第一,个体具有唯一性和差异性;第二,个体具有能动性与现实性;第三,个体具有独立性与丰富性。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始终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在他看来,人应当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丰富个体,而非“单向度”的存在。

(一)个体需要的充分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他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个体需要的丰富及多方面满足是其最高境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真正需要的压制造成了个体发展的片面性,以至于无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个体需要在其结构上包括生存的需要、劳动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幸福的需要等,只有当个体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时,个体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确证,以此推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为前提,在共产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在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为其他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可能,人们在真正意义上对自身的存在价值有了切实的理解,人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和发展,不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盲目的个人。

(二)个体交往的平等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3]个体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既是个体存在的根据,也是对个体在社会中的演进与发展的反映。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大多形成于人们互相的交往活动中。个体既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类存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乃至个体与类之间的交往互动既是推动个体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丰富社会关系的形成及人类整体和谐发展的关键。在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个体是拥有“自由个性”的个体,是获得独立、自由与解放的个体。个体间的交往关系也将实现平等、自由、主动的状态,摆脱因个体差异带来的社会交往的不平等性,人与人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互动,这既是生命的平等,也是社会地位、财富分配、思想观念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依附与被依附、奴隶与被奴隶、剥削与被剥削的阶层或阶级关系的束缚,个体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了主体的平等。与此同时,个体之间也实现了关系上的自由状态,没有来自资本或政治上的关系束缚,个体之间可以依据自身需要和意愿广泛且自由地建立交往關系,化被动为主动,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往对象和形式,以此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个体劳动的全面发展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更是关乎人的存在方式的哲学概念。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除了自然分工的社会状态中才有可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4]“异化劳动”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对个体本质力量的分裂,是一种非自由的、孤立的劳动形态。在私有制下,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力量而非肯定力量,劳动带给工人的不是幸福与快乐,而是一种束缚和压迫。只有在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的扬弃,消灭异化劳动,生成“自由自觉”的劳动,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马克思主张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个体劳动的全面发展,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劳动的内容与方式,在劳动过程中创造新的力量,寻找人的价值。

(四)个体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体的“个性”是马克思个体思想的重要内容,追求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性。个性指的是现实存在着的、实践的个体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经社会交往、生产实践活动、社会条件作用而生成的特有属性。马克思以自由个性的获得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理想,以实现个体的自由个性,达到个体的独立、自由、全面状态为目标。个体个性的自由发展首先要在自我意识中寻求“自由个性”。个体“意识”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活动,代表个体的独立性,是个体的主观存在。个体的自我意识可以反映出个体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下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思维观念变化,如从矇昧到理性的过渡、工具理性支配下的机械化状态、个体自由自觉意志的获得等,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意识形态揭示。其次,要在人的解放中获得“自由个性”。实现人的解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是实现人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摆脱压迫与剥削、追求独立与解放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的自由经历了从不确定到确定、片面到全面、虚假到真实的过渡,只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才有可能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张在意识和解放两个层次上定义个体自由个性的发展。

三、“单向度的人”的解放路径

“单向度的人”虽是马尔库塞对科技极权主义社会中缺乏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人的概括性描述,但是其准确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内心向度问题。马尔库塞所描述的人在本质上具有自然性的特征,强调人的先天生物性本能,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从抽象性纬度探讨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马尔库塞提出“爱欲解放论”,认为“爱欲”既包括性欲的满足,也包含其他方面欲望的获得,这种快乐具有持久性与升华性,它将人的痛苦消除,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针对科技极权主义社会中科技对人的压抑性迫害,他提出对爱欲进行解放才能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而马克思所探究的人由始至终都是社会中的人,具有社会性的特质,马克思将个体置于社会实践中,对现实的个人进行多维度的历史考察,以此得出个体的真实本质。“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的本质会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的解放是一个历史过程,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尔库塞虽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单向度”发展困境,但并未具体表明“双向度的人”的具体特质与实现路径,以马克思的个体思想对“单向度的人”进行解放与重构,能够从本质上确立人的发展的科学路径。

第一,坚持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作为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即人所亲手创造出来的异己性力量反过来与人相疏远,支配并奴役着人们的行为。人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威胁,人的需要、能力与价值未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单向度的人”之所以丧失了批判性、否定性与超越性,根本原因在于外部力量压迫并限制着人的内心向度,以一种“虚假的获得感”填补着人们内心的需要和欲望。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类展开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更是人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的源泉和动力。”[7]不论处在任何历史阶段,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个人需要的真正满足推动着实践活动的展开与历史的发展,“虚假的获得感”使受欺骗的人们停滞在现有状态中,逐渐失去继续前进的勇气和能力,人的主体地位被替代,人的发展受到物质力量的控制。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重视并强调人在历史发展任何阶段上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真正实现个体需要的充分满足、个体能力的全面提升、个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与个体个性的真正实现,以此消解人们的单向度发展困境。

第二,树立批判意识,防范化解异化风险;马尔库塞指出,科技异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操控上。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沉浸在社会进步的喜悦之中,一时之间未能正确意识到科技发展的双重性影响。在科技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具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科技的单调性、催眠性宣传掩盖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非批判性的价值体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跳脱发达工业社会我们发现,科技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异化”的风险和挑战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要时刻树立批判意识,对待新兴事物保有质疑和挑战的勇气,防止各种类型的异化对人们思想的一体化、标准化入侵,增强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有效抵制“异化侵略”,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强化问题意识,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以此应对“单向度思维”发展的困境,防范化解异化的风险与危机。

第三,关注个体存在,优化人与社会关系;在马尔库塞所描述的科技极权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疏离、陌生的发展趋势,科技的出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便利性,但减少了人与人交往的信任与亲密程度,人的发展游离于社会,成为孤立无援的个体。马克思认为,“个体”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具体的个人,但绝不是那种割裂了类的存在的孤立的个人。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将人的发展分为“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及“自由个性”阶段三大形态。在基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的依赖性”阶段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人与人之间依靠地域、血缘等要素建立关系,人们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成为当下维持自身基本需要的关键所在。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的能力大幅提升,理性认识得到发展,个体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以物与物的关系来显现,社会充斥了资本的味道,人的物化使个体放弃了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体个性无法得到真正彰显。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人们摆脱了私有制与社会分工,个体不再只是资本生产的机器,不再受到其他人或物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独立、平等、自由的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个性”。当前,人类社会仍处于“物的依赖性”发展阶段,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以“自由个性”作为目标,关注个体在不同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审视个体发展面临的重重困境,从个体存在的基本需要出发,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人的发展朝着正确方向进行。

结语

马尔库塞依据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结合个体发展的“单向度”趋势,从人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丧失的角度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的异化现象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2]330以马克思的个体思想为指引,展开对“单向度的人”的批判与重构,引起人们对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存在状态与发展的重视,为将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提供可能。

〔参 考 文 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慶:重庆出版社,2016: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恩格斯,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贺善侃.从主体结构看人的全面发展[J].社会科学,2003(08):87-92.

[8]黄皖毅.单向度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尔库塞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比较[J].晋阳学刊,2007(05):42-45.

[9]刘爽.自由之困境:否定性的丧失——读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3):95-96.

[10]王洪秋.全面与单向——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探析[J].学术交流,2010(11):32-35.

[11]宋元林.培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31-3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马尔库塞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单向度的人”与“君子不器”——比较视域下马尔库塞与孔子的技术理性批判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赫伯特·马尔库塞
从德国表演主义电影《大都会》看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从《单向度的人》解读马尔库塞的社会传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