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美学小品

2022-05-30 08:03孙玉芳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2年8期
关键词:洞天画室冯骥才

孙玉芳

现当代作家中能画几笔的人不少。台静农擅梅,从多枝繁花直画到老干疏萼,画了四十几年。叶公超长于兰竹,他甚至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竹影婆娑室”“友多闻斋”“寒之友斋”“影婆娑斋”,想必这书房是兼做了画室的。至于鲁迅、闻一多、叶灵凤、凌叔华、苏雪林、李金发、林徽因、丰子恺、汪曾祺、林海音、席慕蓉、高行健等人,多半自小痴迷画画,受过或深或浅的专业熏陶,甚至于兼为画家,于是出文入画,出画入文,在文学和绘画的情味间来来往往,快乐不倦。再有一类作家则是闲时即兴,借用明白的线条来暗通文字的款曲,比如沈从文为《湘行书简》手绘的那些彩色风景速写,张爱玲、萧红为各人小说所作的插图等,见到了可以不用太当真,但又不能太不当真,因为它们带着作家的性情、神采、灵机,属于完完全全的本地风光,只此一家,别无寻处的。

在这些擅画的作家里,冯骥才先生是一个另类。他一则是画人出身,以“现代文人画”的中外文学书籍,画风由客观的摹写转向主观的抒写,而且自他从事文学以来,对生活和事物的想象、感受与往日不同,画中自然又添了内在的深度。可以说,《画室一洞天》(冯骥才著,作家出版社2022 年1 月版)里藏着冯骥才的个人绘画简史。

以空间的角度看,《画室一洞天》在纸上还原了冯骥才的整间画室,其中《画室风景》《光线》几篇写得最直白,读者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散着步,左左右右地顾盼着,猛一个抬头,便站在半掩着门的“醒夜轩”的门口了。老一代画家的画室往往兼做书房,五味杂陈,承载了太多的人生细节,现代画家的画室常见四白落地,像个干活的大车间,而冯骥才的“醒夜轩”则介于两者之间,虽不像“心居”书房那般聚积人文,网罗民生,粗头乱发的,却也不少文人意趣的营造。铺了毛毡的大画案占据了画室的中心,大大小小的笔筒里插满各式画笔,镇尺、笔山、笔洗、水盂、墨汁、颜料碟子、印泥和数十方印章挤挤挨挨。案后并排两张老式木椅,角落里立着青花瓷的大画缸。墙上挂画不多,其中便有“天女壁画”和好友宋雨桂相赠的长横幅水墨《思骥图》。四边的立柜、条案、矮桌上除了各类用紙、画册、资料外,还有不少瓷器、石佛、木俑等历史的吉光片羽和闲杂物品。清冽或白炽的日光有时会从蓝灰色厚窗帘的缝隙间溜进屋内,将插瓶的芦花或是羊毫笔垂下的长长又蓬松的白色峰毛染上些灵气,勾起人无序且连篇的浮想。

最先想到的是《画室一洞天》里记录的那些人文生活的图景,人情往还,物语寒暄,丹青高寒处是不离人间烟火的。其中,《银婚·金婚》一篇写了他与妻子以笔墨的方式共度人生节点结婚纪念日的往事——他们以两只鸟儿的形象出现在同一个画境里,从20 世纪70 年代《北山双鸟图》里的“日日长依依”,到1993 年《银婚》里日常、单纯的“闲话”,再到2017 年《金婚》秋叶如花里的相知相许,心心相关,笔笔有情。《康有为对联》接续了《书房一世界》中的《闲章》《张大千》两篇,借着康有为为自己外祖父戈子良题写的一幅对子,抒写家事过往和对亲人的感怀。《为美林书画题句》《宋雨桂〈思骥图〉》《一朵梅》《范曾题赠〈白马图〉》记述了与韩美林、宋雨桂、王成喜等画家的交往,其间不乏趣事轶文。《巡展》《民间,民间…》《心中十二月》《指上茧》则是冯骥才社会生活与绘画生活的多番重合,在他纵入田野,为中国大地千姿万态的民间文化奔走呼号的最初也是最艰难的时候,他是靠着义卖画作来支持自己的文化理想的。

最令人神往的当然是书中大片深且迷人的艺术家生活的断面,比如方家关于笔墨纸砚的讲究,比如作画、写字,比如那些承接了传统文人生活的砚边即兴的诗文和涂涂抹抹。现代读书人大多不通文墨,对中国画和书法这样古老的艺术方式或者说文化方式是相当陌生和疏离的,然而在冯骥才这里,诗文书画仍然是一体的。《画室一洞天》中《作画》《画外话》《画飞瀑记》《画枝条说》《灵感忽至》《树后边是太阳》《步入金黄》《〈吻〉之记》等篇写的便是最难为外人道的、自我表达的过程,那些迸发的灵感、越界的感官、不可遏制的激情,借由肆意的水墨和律动的色彩化作种种可视的形象,日光、月晕、风雾、云影、山石、溪瀑、草树、花朵、舟船、桥梁、屋宇、灯火、鸟迹、人烟,大抵不离晨夕晴晦、四时风物,触目可见;画面则有雄浑的、柔情的、明朗的、迷茫的、寂寥的、跃动的、幽深的、辽阔的、自然的、突兀的、清冷的、炽热的、平淡的、绚烂的、满腹惆怅的、快意淋漓的、苦心孤诣的、漫不经心的……种种内心的氛围、万千的想象和精神气质,形之于山水物象,成为张舜民《跋百之诗画》中的“有形诗”,可与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诗论相映成趣,而用冯骥才自己那句砚边的戏语来表述便是:笔墨处处皆我人,画家万变不离自己。

《画室一洞天》还理所当然地写到了赏画和论画。东山魁夷曾说,“绘画是人的发现,不仅靠感受,而且靠思维。画家的思维不能不伴随着情感。思维也是感受,不过是深化了的感受。”《空谷幽兰》《伪好物》《王公狩猎图》《张大千〈赤壁后游图〉》《点景》《文人画》诸篇冯骥才对不同时空的绘画艺术的品论便是对伴随着情感的画家思维的运用,是深化了的绘画感受的文字方式的显现。“绘事图色,文辞尽情。”正如冯骥才在序言中所说的,《画室一洞天》是“以一半的文学的自己,面对另一半的绘画的自己”。在这种意义上,《画室一洞天》堪称为一部作家的美学小品,一场文学与绘画的对话,一次文学语言对绘画语言的盛大的介入。

选自《名作欣赏》

猜你喜欢
洞天画室冯骥才
《洞天》系列作品
老鹰画室
第一批孩子慧智画室随笔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洞天神韵
创意画室
织金洞外无洞天
从诗词韵语的引证看《八洞天》与《终须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