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炼隽永:《背影》的语言运用艺术

2022-05-30 16:05刘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父爱品味背影

刘娟

《背影》作为中学教材中一篇经久不衰的课文,至今仍被广大专家学者和教师推崇,无不为散文中“父爱如山”的内涵所深深吸引,可谓是“感之切,悟之深”。作者朱自清通过对父亲在南京浦口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翻越栅栏的背影的描写,以白描的手法展现了浓浓的父爱。透过该散文,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风格,特别是简炼隽永的语言表达技巧得以展现,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对提升学生研读能力与写作技巧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场景画面互融:奠定情感基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场景描述找出文本中表述核心要点是学生获得深厚认知的前提。《背影》在开头运用场景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凄惨的家境,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带入,告诉我们父亲的诸多不便。通过场景烘托和画面组合完成对散文的描述,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好奇,能使学生在研读中更好地把握作者所描述的浓浓父爱与深深父子情。借助场景画面的融合来展示散文真谛内涵,能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能使得读者在细致品味的过程中有所顿悟。

名家大师都喜欢通过场景描述来展示一定背景,流露想要表达的情感。《背影》中运用场景描述的语言不多,但每一处无不预示着浓浓的情感。此文在开头对场景是这样描述的:“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单从文字字面上理解,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散文中以“冬天”为描述的时间,以凄冷为背景,道出了亲人离世和父亲失业的不幸消息,确实让人从内心顿生无限的悲凉。正是因为如此,作者留下了眼泪。读者带着沉重的心情研读文本,都是通过对文本字面理解而体会出来。这与作者对场面的描述精简之至不无关系。可见作者用语是如此的独具匠心,不能不说是推敲文字的大家。

在场景描述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带入让我们对背影产生了欲观的好奇心。此后,作者运用车站嘱托、车站买橘以及父亲来信等画面来铺设,以此与之前所要描述的场景形成遥相呼应的补充。同样,作者在描述相关的画面时,运用虚实结合的方式予以展现。实处的展示不在此处赘述,但对父亲来信中的有关内容可解读一番。作者写道,父亲在信中说道:“……惟膀子疼痛厉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样的画面描述,极大刺激了我们的神经,也使得我们对自己的父亲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简洁人物对话:凸显父子情深

言为心声。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源于表达者内心的情感,都是源于真情流露。《背影》中的对白不多,且非常简短,但语意颇丰,耐人寻味,值得欣赏解读。越是简炼的语言,里面的潜台词和言外意越是值得去品味。此文中表现作者父亲语言的也不过有五处,但每一处都值得我们用心感受和仔细琢磨,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读,体会其中的真情与实意。借助人物对话深入领悟父亲的内心情感世界,无疑会给读者提供更多解读父爱的机会。

解读《背影》中父子的对话,我们能品味出“爱子深情”,感受其中的“舐犊情深”。全文中的五处对话分别是:“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面对家境的不断衰落,此时的父亲肯定是内心无比痛苦,但没有展现,反而劝导儿子要坚强,恐怕此时的父亲是最想被劝导的人。这也是中年人在上有老下有小中最不希望遇到的情形。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此时就已经有了显露。

父亲在原本不打算自己送别后又决定自己亲自送,担心别人不能很好地照顾儿子,儿行千里担忧之情一览无余。在送别路上父亲担心儿子口渴,去给儿子买橘子,可见心细之极、爱子之深。对儿子路途的担忧同样也是值得研读,告诉儿子在到达目的地后通过写信的方式报平安。在送走儿子后父亲所言“里面没有人”言外之意较多,包括行李较多需要儿子自己注意照看,此外不要让别人看到你在车站的伤感。其实,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肯定会有千言万语,但父亲却只寥寥数语。面对这样的对白,读者需要从作者内心情感和父亲的简短语言中深入品味。五处的对话都是满满的父爱情深,都是父亲留给作者和读者无尽遐想的导语,让我们在品味中幡然醒悟。正是这样的对白,使得作者也为此泪流满面。其实,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也就能让读者明白,作者为何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其实,眼泪是儿子对父亲最深的理解。

三、细腻动作描写:升华真情内涵

《背影》中的细节描述直击人心,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特别是作者在车站“细致嘱托”和“望父买橘”两个细节的描述非常值得去细读。这种细读需要学生带着虔诚的心,带着想穿越时空的激情驻足观看。文章运用细描的方式介绍展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奇怪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味,作者父亲那笨拙的动作以及一而再再而三的嘱托不算美丽,但在读后却能让读者受到震撼,甚至也会随着作者一起流泪。

作者在描述“望父买橘”的时候,通过将动作放慢,以慢镜头呈现的方式向读者展示,让我们从其中的细节之处悟出一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作者巧妙地运用“戴”“穿”“探”“爬”等10个动词,读起来一气呵成,生怕有什么闪失。上述的动词描述,不仅契合了文前开头提出的家境衰落,还暗示了父亲年老体衰。同时,通过这样的描述真实再現了当时的情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人在家境颓败后对儿子的舐犊情深,也与后文的“举箸提笔诸多不便”遥相呼应。在描述父亲嘱托的时候,作者用了“……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作者在望父买橘时深受感动,父子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转机,也使得作者认识到自己以前对父亲的误解是多么的可笑。其实,生为人子的我们又何尝不是与作者有过一样的经历与痛处?座位是父亲选的,紫毛大衣是父亲给的,嘱托不要受凉、夜里警醒也是父亲,甚至还嘱托茶房照应,等等。但作者在此处描述却惜字如金,非常简炼。这样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空间:一位老父亲为了孩子能考虑的都考虑了,哪怕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他也事无巨细地考虑了。我们如从父亲的心理揣摩,也就不难理解父亲对之前的愧疚以及对当时的局促和对未来的希望,就会不禁潸然泪下。这位如此坚强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孩子着想,无微不至的父爱,自然也就跃然纸上。

言为心声,不到动情时,难有真言出。学习《背影》的语言艺术,需要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父亲买橘子时的感人场景,需要我们从作者与父亲只言片语的对话中琢磨其中的“言外意”。带着“心有戚戚焉”的同感去回味自己的父亲给自己深深的爱,这也是《背影》留给我们的“涟漪”效应,值得好好揣摩与阅读。

猜你喜欢
父爱品味背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两个背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背影
背影
父爱如山
品味桂峰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