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节,读好小说

2022-05-30 10:48潘瑜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老支书木桥小伙子

潘瑜

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作品,但又有生活的影子,因其具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真实细腻的环境描写而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小说单元”的形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的阅读,三篇课文的情节各有特色,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梳理故事的情节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围绕情节的波折交流阅读的感受、体会情节的发展、揣摩用词的精妙,引导学生从故事的情节中探求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特征,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下面就结合这个单元的《桥》一文,对小说类文本情节的教学展开具体探讨。

一、梳理故事的情节,引发阅读的兴趣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主要写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之灾,凭着平时工作中建立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着果断的指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桥。小说内容并不多,却采用了短句多、段落多的表现形式,将500多字的小说分成了27个自然段,给人带来紧张、急促的感觉。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就要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梳理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教学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洪水暴发的视频,看到华厦骤然变废墟,良田转眼变沧海的情景,学生从水流的湍急和水势的凶猛中感受到了灾难来临时的危险境况。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图片上的群众有的拄着拐杖在水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有的抱着小孩,有的扛着粮食,有的背着老人……虽然人人脸上的表情都很惊慌,但整个队伍还算井然有序。老支书在哪儿呢?不是图片中走在最前头的那个,也不是挤在队伍的某个人,瞧,那个正拽着一个年轻人的胳膊想要把他拖出队伍的老汉不就是老支书吗?隔着画面都能听到他正在急吼吼地喊着:“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他为什么会这么喊呢?学生都被激发出了想要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

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理清人物关系。如文中被老支书拉出来的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文末到河边祭奠两个人的老太太就是老支书的妻子、小伙子的母亲;“祭奠”一词暗示了老支书和小伙子已经被洪水吞没,失去了生命,老百姓都平安歸来。读懂故事内容以后,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再集体交流。课文的第1至6自然段描写了事情的起因: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村民惊慌逃命;课文的第7至23自然段描写了事情的经过:老支书临危不乱,镇静指挥村民有序过桥;课文的第24至27自然段描写了事情的结果:老支书和他的儿子献出了生命。

小说一般都是叙事作品,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要素,就梳理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理清了文章脉络,学生也就能够较为轻松地走进小说所描述的世界。

二、研读情节的波折,交流阅读的感受

小说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统编教材单独安排小说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小说的情节在发展中往往是一波三折,正是学生体会如何表达的主要媒介。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情节的起伏波折之处,引领学生在研读情节中驻足赏析、交流体悟。

《桥》一文的课后习题2要求学生找出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对人物的理解。刻画老支书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四次矛盾冲突上。第一次冲突是黎明时分山洪突然暴发,劳累了一天的村民还没睡稳,就被洪水惊醒,忙乱之中慌不择路纷纷逃向木桥,人群的拥挤很可能会造成对木桥的人为损坏,因而老支书为了维护秩序,在危难之中挺身而出,如一座大山一般站在桥前,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们的慌乱,老支书这样做非常有效,为大家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下令“桥窄!党员排在后边”,而对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老支书坚持的是“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原则,他非常果断,用简短的一句话“可以退党”化解了其他党员的心头疙瘩。第三次冲突是老支书从排队的人群中揪出了一个排在队伍里头的党员小伙子,将情节推向了高潮。第四次冲突则是在木桥被山洪冲得摇摇欲坠时,老支书与小伙子互相推让。四次冲突使情节的波折起伏越来越大,老支书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当群众和亲人的生命摆在面前时,老支书毫不犹豫地把党性的天平向群众倾斜,他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搭起了一座永恒的生命桥;当儿子和他的生命需要抉择时,父爱之情使他又倾向了儿子。在学习每一次冲突时,可以让学生先对冲突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谈谈课文中的描写是“预料之中”还是“预料之外”,互相交流阅读体会,从文中的重重“矛盾”中体会老支书的伟大人格。

课后习题的安排体现了课文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不仅要把握故事的内容,还要针对小说中情节的跌宕来感悟人物形象,在交流中充分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体会情节的编排,揣摩用词的精妙

小说中的情节并非随意铺陈,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细细琢磨,就能发现很多词语为了烘托情节,用法耐人寻味。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可以选择几处用词精妙的地方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疑问,在共同的探讨中走进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深度体会作者之所以会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体会这样的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桥》中的老支书对他的儿子有两次“吼”,第一次是在第15自然段,老支书发现作为党员的儿子也挤在惊慌失措的村民中间逃难时发出的“吼”。当时洪水已经漫到了人们的腰部,通往安全地带的唯一的木桥已经开始摇摇欲坠,面对这样的险情,老支书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安全,如果群众再不赶快走过木桥的话,生命就会危在旦夕。当老百姓和亲人的生命都遇到危险时,老支书就站在党员的角度对儿子“吼”,要求作为党员的儿子要像自己一样,把生命的希望让给群众,从而凸显出老支书不徇私情的英雄形象。第二次是在课文的第20自然段,当群众安全过木桥以后,老支书和儿子两个人中谁先过桥?老支书此时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对儿子“吼”,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两个“吼”的情节设计很好地刻画了老支书大公无私、沉着无畏、父爱如山的英雄形象。

再比如在16自然段中,小伙子看到老支书把他从群众队伍中拉出来时“瞪了老汉一眼”,从这个“瞪”字可以看出小伙子当时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呢?“瞪”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睁大眼睛注视,表示不满意”,很显然,此时小伙子很不满意老支书的这种做法。但是想到老支书这样做,是在用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是在为老百姓办实事,所以,尽管心里很不情愿,在党性面前,小伙子还是听从了老支书的安排,从队伍中走了出来。课文此时还没有交代这位小伙子与老支书之间的关系,因而初读这个“瞪”字可能读到的是小伙子对老支书的埋怨。当后面交代了老支书就是这个小伙子的父亲以后,回过去再次阅读这个自然段,对“瞪”字的理解就会发生变化了。这个“瞪”字还包含了儿子对父亲这种做法的认可,对自己的做法的惭愧,他之所以能排到队伍后面去,就是对父亲做好整个灾情指挥工作的大力支持。这样的情节设计,既塑造了老支书的伟大形象,又反映出深沉的父子之情,让人体悟到灾难面前英雄思想境界的崇高之处。

生动的情节通过用词的精妙一一呈现出来,不但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使小说的内容变得丰满、润泽,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延伸故事的情节,拓展阅读的视界

小说虽然不是生活实录,但是其内容也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小说的情节发展是符合生活规律的。阅读小说,可以让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场景,又能使自己的心灵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思想、共命运。课文中所学习的小说内容已经结束,但是学生的思维并未就此停滞,他们还会乐意展开想象,继续延伸故事的情节,丰富小说的空间,在想象中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桥》这篇小说在一位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被冲垮的木桥那里祭奠丈夫和儿子的场景中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后来又会发展哪些情节呢?在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采用多问几个“怎样”的思路拓展延伸故事的情节,如老支书和儿子原本是老太太的生活支柱,当老太太得知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都被洪水冲走了,再也回不来了,她的精神会怎样?当老百姓到达了平安的地方安顿下来以后,发现老支书不见了,会有怎样的表现?看到失魂落魄的老太太,老百姓会怎样去安慰她?老太太在桥头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时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今后老太太的生活将会怎样安排?当一个个问题从学生的脑海中涌出以后,《橋》的情节又会继续发展下去。

有的学生是这样构思的:老太太看到大家安顿下来后,就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丈夫和儿子的身影,可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他们的踪影,当她忍不住询问最后一个过桥的人有没有看见她丈夫的时候,那个人用低沉的声音告诉了她不幸的消息后,老太太顿感天旋地转,昏倒在地上。大家赶紧给老太太掐人中,大声地呼唤她,终于把她从鬼门关里唤醒回来。有的人给她拍背,有的人给她端来一碗热水,轻声地安慰她,大家商量好,以后会一直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她。当老太太坚持要去桥头祭奠亡故的丈夫和儿子时,两位邻居就搀扶着她来到桥头。

还有的学生反其意而行:当他们正在桥头给老支书和他的儿子磕头时,有个人发现远处走来两个身影,他定睛一看:那不正是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吗?他们飞快地奔过去,走近了定睛一瞧:的确是老支书和他的儿子。他们上前一把拥抱住老支书,大声喊:乡亲们,老支书回来了!老支书回来了!虽然老支书的衣服已经褴褛不堪,但是精神很好,他向大家介绍了被洪水冲走的危险经历:虽然山洪汹涌湍急,但是河道里有许多村民们以前捕鱼时布下的渔网、鱼杆等设施,他们正好被渔网挂住了,所以没有被冲走,只是昏迷了两天,现在顺利回到了家。老支书看到大家都安全地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很高兴,大声说:乡亲们,我们一起再用双手重建我们的家园吧!

学完课文以后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学生就把小说的情节又一次推向了高潮。在想象练说情节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也再一次得到了洗礼和升华,“爱满天下”的精神也得到了体现。

读小说,就是要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情节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剖析精彩的情节进行体悟,引领学生走进小说呈现的世界。情节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探寻和开发,抓住情节这个要素进行重点指导,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读懂小说、得到启迪,从而获得阅读能力和精神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老支书木桥小伙子
长出来的大木桥
乡村老支书
竹筷木桥
咱村的老支书
老支书
木桥上觅夏凉
老支书
Single-Log独木桥
小伙子失明真凶是谁
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