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编排逻辑触摸文章内在肌理

2022-05-30 10:48黄新恬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奶酪小女孩童话

黄新恬

时下,针对教育谈得最多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统编版教材着眼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发展,从整体出发,通过“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架构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框架,从而以更专业的眼光来审视儿童与语文、语文学习、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

李亮博士曾在《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意义与价值》一文中指出“教学关键问题”有四大指向: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的关键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指向有效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指向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基于这样的指向以及统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我们倡导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注重单元的统整与融合,更应培养专业眼光,从自然单元走向意义单元,关注单元与单元、学段之间的关系,扎实解读好单元篇章之间的内在逻辑,更深入地体会教材选文的经典魅力。

一、要素关联,明晰单元的价值意蕴

“双线组元”是部编版教材独特的编写体系,既包含了人文性,又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突出了工具性,让语文学习既有情感的滋养、思想的熏陶,又有学生言语实践的步步提升、阅读策略的逐步丰盈。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童话单元在整套统编版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文学体裁,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1.指向语文要素的能级进阶

童话这种体裁都出现在低、中年段。结合课后习题的能力指向,低年段童话要求从关注句式的反复表达到初步能够运用句式进行简单想象,从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到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梳理,在读懂情节、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简单复述。

到了三年级,学生步入中段,这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提倡扩大文学体验文本阅读,逐步发展向读学写。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本单元语文要素既是对低年段童话体裁语文要素的回顾与实践,又是对中年段童话主题单元要素的推进。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从丰富到神奇到奇妙,随着文本字数的增加,文章的情趣、意趣都在不断延展,从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到关注童话结构化的情节再到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感悟的内容在有层级地递增。从输入到输出的角度来看,从试着编故事到创造写再到新编,体现了从完整表达向创造表达的能级进阶,学生从文本迁移走向了运用实践。

2.指向人文主题的心智成长

童话这一体裁有着鲜明的特点:拟人化的手法、丰富的想象、意外的情节、深刻的启示。它根据儿童的特点,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就作品主题而言,除了介绍不同事物、现象的习性和特点外,更蕴含了诸多育人的道理、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同伴关系的正确处理等。童话中折射出的真善美能进一步滋养儿童的内心。本单元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而幸福;一粒种子不断变化却有着为他人服务的优秀品质;红头与青头有难同当的友谊以及蚂蚁队长的责任心,都在丰盈着学生的精神成长。

著名作家刘慈欣曾经说过:“人类优势永远不会丧失,因为人有想象力。”而童话单元则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创造性成长,达到思维与精神的共生。

二、编排统整,探究文本的内在逻辑

基于以上单元与体裁的分析,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联,在能力进阶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单元篇章之间的关系、连接与生长,探究文本的内在逻辑,让本单元的选文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聚焦结构,勾连情节的四次变化

本单元共安排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从角色来看,人物在不断丰富。从一个小女孩到青头、红头、牛,到种子、农夫、儿子,再到蚂蚁队长和它的七八只小蚂蚁,角色的丰富就带来情节的一波三折。

细读这四篇文本的情节变化,会发现它们内在的联系。《卖火柴的小女孩》虽然点燃了五次火柴,但是眼前只出现了“四次”幻象,从身体的寒冷、饥饿,表象的可怜到没有幸福与快乐的精神的缺失,情节牵动人心。《那一定会很好》一粒种子经历了“四次变身”,从一粒种子长成了一棵树、一辆手推车、椅子,最后变成木地板。文章的最后一句——“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四次变身让我们看到了一粒种子追逐梦想的过程。《在牛肚子旅行》是一篇科普童话,从牛的嘴到两个胃再反刍到牛嘴里,红头经历了旅行的“四次冒险”。《一块奶酪》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解读,蚂蚁队长管理蚂蚁队员们的“四个阶段”,从立下规矩到自己受到诱惑到基于身份强忍住诱惑,再到最后将奶酪分给了幼小的蚂蚁。

如果将情节梳理并勾连起来,就可以读成《一个女孩的心愿记》《一粒种子的变形记》《一只蟋蟀的历险记》《一块奶酪的搬运记》,童话的情节更加结构化,充满乐趣又主题鲜明。如图所示:

2.关注形式,发现篇章的螺旋递进

虽然情节有勾连,然而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编排的方式不同。一般单元都是精读课文在前,略读课文在后,体现方法的运用。而本单元的编排则是一篇精读与一篇略读交叉编排,细细品读,发现了前后两篇文章表达形式的不同。

前两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那一定会很好》是基于童话体裁的表现形式,反复的情節设计,且在反复中情节之间有着递进关系。然而《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跳脱了最初的创作形式,是从记事的角度创作童话,两篇童话都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童话的不同范例,更巩固了学生梳理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能力,于乐趣中习得了浅显的方法。

综上所述,这一单元的四篇童话不仅对童话这一体裁进行了深入学习,对童话的特点进行了更加明确的提炼与总结,更为后面创造性的创作、表达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三、活动建构,提升言语的表达品质

对单元文本的同一性与比较性解读让教师理清了单元文本间的内在逻辑,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阅读教学需要通过活动的建构、任务的设计,融语言运用、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于一体。课堂活动的设计应指向所有方位的提升。

1.召唤式设计,激活思辨“磁场”

杜威曾说:“要让学习看得见,让思维看得见。”召唤式设计,本是一个哲学意义的名词。结合语文教育,是学生一看到任务就跃跃欲试,渴望参与,这样才会呈现真实、有生长、有意义的课堂。可以设计以下的活动。

绘制情节地图。先圈画出故事中的角色,围绕情节让学生梳理出情节的变化,感受有趣与丰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表达了女孩的哪些心愿?《那一定会很好》一粒种子经过了哪些变形?《在牛肚子里旅行》画一画在牛肚子里旅行路线图。《一块奶酪》奶酪的搬运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蚂蚁队长是怎么一步步领导的?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道:“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之路。”利用圈画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辩论人物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她究竟可怜还是幸福呢?《一块奶酪》如果是你,你愿不愿做蚂蚁队长?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对文本有进一步的思考,在体悟作者表达意图的同时也在建立着自己的价值观。在《一块奶酪》的微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愿意做蚂蚁队长,学生从蚂蚁队长的形象、身份等角度思考,蚂蚁队长是管理者,它有一定的决策权与管理权,它的角色相当于班长;也有少数学生不愿意担任队长,因为它为了集体、为了管理只能掩饰住自己的欲望……思维碰撞、汇聚。

召唤式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思辨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走进情节,并且能关联自身成长,收获更多的精彩。

2.融合式体验,创生想象空间

想要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言语表达更有品质,我们可以给予一些融合式体验。

转换角色,对话文本。童话中多是主人公内心的独白,这时候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话角色,正如《快乐读书吧》中所提及的“把自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让学生设想自己成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文中三次出现“这时候,火柴灭了,又灭了”的时候,是否还会继续擦燃火柴?会怎么想,怎么做?

游戏体验,唤醒表达。本单元的单元习作是《词语编童话》,篇章的创作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把书中的词语分为三类,通过三轮让学生抽词语的方式,不断地保持探索的兴趣。第一轮抽角色。国王、啄木鸟、玫瑰花,启发学生想象一个与角色有关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放大特点,如玫瑰花无色无味,被施了魔法;啄木鸟成为了弯钩状嘴……第二轮抽与角色有关的地点和时间,补充情节的完整性。用讯飞语记及时将学生整段的创编化为文字,激发学生不断表达的欲望。第三轮,独立进行片段写作,学生从说到写有了支架。而在学习精读课文时,我们采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神奇。通过多元的方式,将读说演写融为一体,让学生更乐于想象、善于想象。

“双线组元”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仅要求教师熟知本套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编排进阶,做到循序渐进地教学,还要求教师时刻保持迭代更新的思维,了解单元的编排体系,從整体上关照课堂教学。

只有理清文章的文路,才能设计有效的教路,学生才会有高效的学路,才会在语文学习上生发有深度、有个性化见解的思路。当下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应当用好统编版教材的路子,挑起单元整体教学的担子,扎实推进,语文教学终会呈现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猜你喜欢
奶酪小女孩童话
膨胀的奶酪
假如给你一块奶酪
奶酪大作战
谁动了中医的奶酪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