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主次设置,促进读写一体化

2022-05-30 16:05孙雅馨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段课文文本

孙雅馨

进入小学第三学段,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已经从词句、语段,逐步迈向全篇,这就需要将思维的关注力聚焦在结构设置、表达顺序、详略安排等整体性构思上。2011版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统编版教材六下第一单元,就针对文本详略的安排,设置了这样的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这是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围绕中心意思表达”等语文要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下面笔者就以这个单元中《北京的春节》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整体把握,在思维浸润中洞察表达结构

从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来看,要想将主次分明的表达方法落实于自身的写作实践,就必须在阅读中把握本质、理清内涵、解构内在的表达密码。对于一篇具体的课文而言,首先就要分清哪些内容是详写的主要部分,哪些内容是略写的次要部分。

以老舍先生这篇《北京的春节》为例,很多教师习惯于将文字多少、篇幅长短作为标准来辨析主次和详略,这样确实能够获取相同的结果,但学生的思维历练过程却完全丧失了。这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划分策略,无益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激活学生的内在思维和认知体验,将触角伸向文本的深处。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各种民俗风情娓娓道来,教师可以点拨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时间点为轴线,先整体把握课文分别介绍了哪些节日的习俗,并借助于时间轴线图、分类化表格等方式,将时间节点、文本信息,以提炼的方式呈现。此时,学生通过阅读,将文本转化成为可视化的图表资源,使得原本长长的课文,在高度浓缩下,以整体板块的方式贮存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联系自我深入思考: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面对眼前的这些素材,我会选择哪些内容作为详写内容,又会对哪些部分进行略写呢?此时,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纷纷选择相对重要的节日,比如腊八、除夕、大年初一、初五、元宵……当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课文,结合图片回归课文,从篇幅和字数等维度展开联系和对比时,就会发现其实作者老舍在创作构思上,与我们的选择有很多共同之处。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没有停留在用字数和篇幅衡量、辨别详略的物理性认知层面,更没有直接告知和灌输,而是让学生的思维穿越文本表层信息的樊篱,经历了对文本素材和结构的认知解构。首先,紧扣作品层次的划分点,提领而顿,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基本层次和结构;其次,联系自我,给学生一次揣摩作者构思的契机,在深度阅读中对比差异,获取真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是汲取信息的资源接受者,更为重要的是以积极建构的姿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明晰了作者详略、主次的构思设置。

二、深入辨析,在多层对话中揣摩表达用意

古語有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思维朝前再推进一步,借助文本的内容,与作者展开深入对话,揣摩其构思用意,以明晰如此设置的真实用意。

以教学“元旦”(即正月初一)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不同层次的对话。

其一,与文本信息对话。重点指导学生提炼、圈画作者描写的内容,主要包括“街上挤满了人”“全城都休息”“相互拜年”“举办庙会”“小贩卖东西”“逛庙会”“赛马”,并借助于想象感受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热闹、喜庆、祥和的美好氛围。

其二,与自己对话。正所谓“知人先由己”,洞察他人,应该从联系自我入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你的家乡过春节有着哪些风俗?又是怎么过的?哪些与老舍笔下的春节相同,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一维度的对话,看似闲庭信步,对于把握文本的主次和详略关联不大,事实并非如此。只有拥有更为广泛而充足的可选资源,学生才能理性地做出判断,交流自己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和场景,从而以己之心,揣摩作者之意,为后续洞察作者的设置用意奠定基础。

其三,与整体对话。辨析课文的结构设置、揣摩作者的设置用意,绝不是唯一维度的单向过程,而需要综合、重组、统整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描写“元旦”部分的内容,与课文其他部分相比并深入思考:与其他时间相比,为什么作者会重点描写“元旦”呢?借以认识到,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春节”,作为新春的第一天,理应是描写的重中之重,让学生感受到详略、主次的设定与划分,主要受表达中心所影响。

其四,与生活对话。教学至此,学生已经对详略安排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于真正把握主次划分,尚缺一步,正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鉴于此,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同样是放学回家之后,与父母交流,但不同的情况,交流的重要内容会一样吗?当你参加活动拿了大奖后,你与父母交流的重点会是什么?当你被老师批评了后,你又会把什么作为重点与父母交流呢?经历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就可以顺势用生活的体悟和经历,与所学习的课文进行统整,从而进一步夯实“表达内容的详略与主次,都与表达中心”密切相关的观点。

紧扣表达中心,选择素材、谋篇布局,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甚至已经成为学生阅读和表达时的口头禅,但要真正融入学生的意识之中,并能够真正付诸实践运用,则需要经历逐步融入的过程。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四个维度的对话,不仅契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层层递进,同时伸向了学生思维所关联的不同范畴,以集中性的力量和资料,直抵作者构思的内在思维,从而达成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三、聚焦片段,在统整归类中解构表达密码

经历了上述两个板块的教学,学生已经对文章主次的划分,形成了较为通透的把握,很多教师会就此鸣金收兵。事实上,阅读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支柱。统编版教材注重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高度融合,确定了读写一体化的编排理念。教师不妨将精读课文的教学与单元后的习作要求统整起来,以读促写,以写引读。这个单元的习作要素是“习作时,抓住要点,写出特点”,属于典型的读写融合的要素。教师不能人为地割裂单元阅读和读写之间的联系,而需要遵循编者的编排逻辑,选择精读课文的经典片段为突破口。

语文要素除了要求学生“分清内容的主次”之外,还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从学情来看,学生经历了上述两个板块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中心,合理选择内容并确定表达的主次和详略,但对于详写部分如何落实,却还是显得捉襟见肘。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描写“除夕”的语段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探寻。首先,整体把握语段,形成初步的感性经验,从整体上把握“热闹”的语段表达中心。其次,以快速提炼的方式,梳理并提炼出罗列的描写素材:做年夜菜、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等。再次,则是统整语段,探寻描写素材与语段主题“热闹”之间的联系。比如做年夜饭时的繁忙,就是“热闹”;穿新衣时的兴奋、贴对联和年画时的祥和,就是“热闹”最真实的反映;日夜不绝的鞭炮声、通明的灯火,更是将除夕的“热闹”完全彰显了出来。最后,课文中类似于这种表达方式的语段并不止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第九、第十自然段,用迁移的方式自主性学习这两段中的写作方法,并相机巩固本册第二单元中“点面结合”的表达策略;而课文第十二自然段,则借助于排比句式“有的……有的……有的……”,将动态之景和静态之景融为一体,从不同层面展现了元宵佳节的热闹、祥和、喜庆。

四、主次对比,在巨大差异下深化表达策略

由此,老舍先生对“主要部分”详写的示范和载体作用,被充分开发了出来。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犯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不仅要聚焦某一语段,积极探寻作者蕴藏其中的写作方法,彰顯典型片段对于提升学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同时需要在教学之后,将文本的关注视角从具体的语段,拉伸到整篇课文的视角,并积极与其他略写的次要部分展开对比,从而在更加强烈的冲突中,重新回归到作者详写的本质维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理解和吸收。

比如老舍先生在“腊月二十三”到“除夕”之间,还用了一小段文字介绍这一段时间老北京百姓们的生活状态,属于这篇课文中典型的“次要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这段文字,并尝试与“主要部分”进行对比,探寻这两个部分有着怎样的区别。学生在阅读中联系对比,最终发现:“次要部分”的描写清简、直接。一方面,描写的内容相对单一,比如这段时间,老舍主要介绍了“扫房”和“备货”两种习俗,与“主要部分”罗列的一系列的习俗相比,所展现的信息资源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在具体介绍这些习俗时,基本采用直接介绍的方式,鲜有描述性词语,这与“主要部分”中丰满的细节、众多的修饰性词语相比,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关注“次要部分”的写作方法,其价值主要在于两点:其一,学会清简、明了的表达,可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性价比,让简者更简,也更能凸显“主要部分”的详写价值;其二,与“主要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巨大的差异认知下,凸显、强化详写的表达策略,从而为单元习作落实“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语文要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理清主次之分,洞察详略设置,是学生基于文本篇章视角对话作者的重要范畴。教师需要紧扣教材的载体和范例效能,通盘把握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深化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揣摩作者的表达构思,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形成由读到写的迁移过渡,在读写一体化的视角下,助推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

猜你喜欢
语段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