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套与解套:《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5-30 16:05张灵贵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张灵贵

契诃夫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以及十几个剧本,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其擅长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作品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

一、活动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简称《套中人》)写于1898年,是契诃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入选教育部统编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册。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如何从小说的角度,帮助学生剖析别理科夫这个人物形象,解开“套中人”身上的各种套子,进而领悟这个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是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我们备课组仔细认真地重读了教材上的小说节选部分,参考了小说原文,研读了未选入教材中的内容,获得整体感知;一起学习了几位名家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经典赏析,做到借力借智。最后我们商定了以下几种方案。

经典解读式:即抓住环境、情节、人物小说三要素,以“找环境、理情节、析形象”为主要抓手,呈现时代背景。

情境任务式:注重创设与文本高度吻合的情境,如学校文学社近期举行小说课本剧表演,我班表演《装在套子里的人》,请为演出设计一张海报,要有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学生结合社会背景以及别里科夫的出身、语言、行为、心理、命运、他人评价等方面入手综合考虑(任务驱动);部分同学想把故事结尾改成一个美满结局,即别里科夫没死,全城人都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但有很多同学不同意。你的观点呢?(任务驱动)。

探究问题式:注重从文本出发,师生提炼设计出几个深度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如当地警方立案调查别里科夫的死因,警察分别找柯瓦连科、华连卡、别里科夫的同事、校长等人,分别询问死者的生平情况,想一想,警察最后的调查报告怎么写?联系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施动者,探究追问是谁把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的“怪”体现在何处?全城人为什么怕这个小人物?人生中有哪些不需要的“套子”?

二、过程描述

我们全组教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一致认为,情境设计与任务驱动是新课标的亮点和着力点,综合本单元的小说教学特点,适当穿插问题探究,带领学生一起品读这篇经典小说。

情境设置:校文学社近期将举行小说单元课本剧展演活动,已向全校发出参与邀请。各班情绪高涨,我们班准备表演契诃夫的经典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作者资料:为了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请几位学生交流一下。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和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老师补充并投影: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做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任务驱动一: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学生回答:晴天穿雨鞋、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有形的套子(老师逐层投影)。问:与“有形的套子”相对的是“无形的套子”,请问他有哪些“无形的套子”?师生互动回答,形成共识。

任务驱动二:从社会背景、别里科夫的出身、语言、行为、心理、命运、他人评价等方面入手,全面理解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结合别里科夫的形象,糅合全城漫画、骑自行车、当面交锋等“突发事件”,设计一张课本剧预演的海报。

任务驱动三:部分同学因想要把故事结尾改成美满结局——别里科夫不死,全城都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有的人则坚持保留原先别里科夫死亡的结局。请大家帮忙分析能不能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投影部分名家观点: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使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富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契诃夫)。老师点拨,本文中反动小人物的死亡,算不上是个悲剧,对于可怜的人、可怜的生活的善意嘲笑,使得契诃夫的作品具有喜剧性。他戏剧性的死亡让所有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沙皇反动统治的根深蒂固和难以推翻。

探究问题:一是谁把别里科夫装进了“套子”?师生讨论研究,得出结论,首先是沙皇反动政府,其次是别里科夫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在精神和心灵上那种害人可怕的奴性,对人心灵的巨大毒害以及丧失了人格尊严后的猥琐,他既是反动统治的卫道者,也是受害者!二是如何对待各种各样的“套子”?有人认为,如果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划分各种套子的类别的话,大体可以将其分为合理的、落后的、反动的三类。基于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即遵循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因为它们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备课组内教师采用情境任务式和探究问题式教学,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反思

有效反思可以深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的反思如下。

1.情境设置

如何让学生快速沉浸在文本中而不产生违和感?情境設置充分显示了它的作用。无论是课本剧演出的需要,还是正常葬礼的悲哀气氛与本文的对比,漫画猜人物、猜谜语“囚”(打一俄罗斯文学作品名)都能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中。

2.任务驱动

新课标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从提炼文中别理科夫有形的套子和无形的套子开始进入文本学习,到结合多方面要求为演出课本剧设计别里科夫形象,到改写主人公的命运结局,三个任务驱动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形成一个小的学习任务群。任务驱动聚焦小说学习的核心,保证了文本学习的有效和高效。

3.深度追问

我们以自主合作的方式,采用深度追问开展探究学习。谁把别里科夫装进了“套子”的追问,从思想根源追问原因,反动专治政府卫道士循规蹈矩、谨小慎微、思想僵化,导致全城被这样的人辖制15年之久;反动专治政府会产生无数个“别里科夫”,因而埋葬了一个别里科夫,“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如何对待各种各样“套子”的追问,对三种套子的不同处理方式,则是在理解外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品质进一步提升。深度追问与探究学习进一步把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细落实,从而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是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科关键能力导向的“动力课堂”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L/2020/232)的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我所欣赏的套子
麦克尔·契诃夫表演理论与戏曲表演美学之比较
套子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