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高效桥梁,教学哲理诗歌

2022-05-30 16:05孔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诗眼哲理意象

孔娟

中华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古诗词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往往体现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中国古典诗歌的种类很多,可以粗略地分为重“情趣”与重“理趣”两类。一般来说,唐诗重“情趣”,而宋诗重“理趣”。所谓“哲理诗”,就是借助对客观事物、场景和想象的描写,将所要揭示的道理融入其中,从而让读者在感受场景、事物特点的同时,体悟深刻道理,获取层级更高的审美趣味。理趣,往往表达着一种哲理,体现着一种哲思。在小学语文“哲理诗”教学中,教师要从哲理诗构成的基本特点入手,依循其文体特点,设置相应的最佳教学路径。

一、依托诗眼,在感知张力中探寻真理

诗歌是最优美、最简洁的文学体裁。古诗字字珠玑、含蓄精练,富有高度的想象力。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将全部的情感和意蕴,都聚焦在诗歌中某一个具体的字上,即为“诗眼”。教学古诗词紧扣诗眼,与杜甫所言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相同的道理。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诗眼”,从诗歌中的“诗眼”进行突破,从而引导学生对诗歌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以统编版三年级中《游园不值》为例,诗人以哲人的视角关注眼前所看到的景色,以“出墙红杏”这一意象,将读者从表象的景色转向了情感和想象的天地,其中所蕴藏的深刻道理也融入其中:关不住的不仅仅是“满园春色”,还有世界充满生机和新意的勃发力量。但如何才能让学生从古诗的学习中,理解、内化这一深刻的哲理呢?教师不妨从“关”这一诗眼入手,引导学生在拓展、对比中展开深度阅读。

纵观唐宋古诗,“红杏出墙”这一意象早在叶绍翁之前,就曾多次出现,陆游就有“杨柳不遮春色新,一枝红杏出墙头”的名句,唐代的吴融将红杏前置:“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读来也别有一番意味。与叶绍翁这首诗相比就不难发现,陆游和唐融的着力点在于凸显红杏的美丽姿态以及春色的俏丽,而叶绍翁的着力点并不刻意展现红杏视角层面的形态之美,一个意味深长的“关”字,与红杏的“出”形成强烈的比照,在短短的两句诗中铸造了鲜明的张力感,实现了红杏从娇柔绚丽向生机勃发的转变。虽然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新,一枝红杏出墙头”中也有一个“遮”字,看似与“关”字相反,但与前面的“不”字关联起来,使得原本勃发的生命活力明显减弱。

古诗有着其他文体样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便是“哲理诗”也非常讲究押韵,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那平仄之中表达了诗人的一种哲思,表达着诗人的几多细腻深厚的情感。如此品味诗眼,学生就能充分激活自身的认知思维,积极参与到研讨之中,实现智力挑战,将诗歌包蕴的哲理渗透到对作者的认知过程中,觅得其中的哲理。依托诗眼,引导学生感知诗歌,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与古诗对话

二、依循俗成,在破译符码中揭示真理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优秀的文化传统令世界瞩目,古典诗词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代表。古典诗词十分讲究“藏理”艺术,理在言外,伏采潜发,余味曲包。诗歌的语言精练,意蕴悠远,表达上有着很多固定俗成的符码,并在融入了诗人自身感受之后,形成了灵动的意象,这就是诗歌的内在灵魂。诗歌的意象或者承载着情感,或者承载着作者的哲理性思考。因此,读者只有依循意象形成的基本规律,破译内在的表达符码,才能真正窥探到其中所蕴藏着的丰富价值,在积极造境之中,推动内在哲理的习得。很多古诗词,之所以被众人喜爱,是因为它不仅拥有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更融入了一段动人的历史,让人情不自禁地去揣摩诗人真挚的情感。

统编版六年级中《江南春》,虽然只是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却罗列了丰富的意象,简洁地勾勒出了春天江南的美丽、富裕景象。如果将这些意象提炼出来加以分析,就能发现这些意象既从“点”的角度展现江南春景的细节,也从“面”的角度展现其整体之感。对比之前,前面两句,以描摹自然景观为主,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而后面两句,则以“南朝寺庙”为核心,营造出寂寥、肃穆之感,发人深省,更加凸显了诗歌表达上的朦胧感和距离感,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巨大而强烈的反差。

从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出发,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这些符码所形成的价值之后,就可以相机推动学生的认知朝着更深处漫溯:古人为了追求健康、和平、富裕而大建寺庙,可百年之后,曾经的繁华落尽、富庶凋零,而所建造的寺庙就如同身处烟雨一般,虚幻而缥缈……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站在整首诗的角度上,与前面两句进行统整对比,借助自然春景的依然绚烂,真正认识到人世浮沉的无奈与自然永存的关系,进而将其内在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能易于学生理解、悦纳。

类似于这样的诗歌,其内在的哲理并不是和盘托出、直抒胸臆,而是融入在詩歌所营造的真实情境之中。诗歌的哲理蕴含在诗歌的意境之中。正如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创造词的意境时说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有名句。”境界越高,诗歌的价值就越大。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诗人藏于心中的景、情显于学生面前,通过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把学生带进作品的境界中去。作为教师,要深入发掘诗歌中的意象所依托的固定符码,融合诗歌的整体性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所包含的哲理进行深度解读。

三、关联资源,在探寻开辟中体悟真理

“统编本”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大幅度增加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统编语文教材重视诗教,其实重视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哲理诗的教学理应与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进行关联,要充分关注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探寻作者创作过程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探寻诗歌语言的弦外之音中,悟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哲理。

比如程颢的《春日偶成》这首诗,很多教师会将其误读成为一首纯粹的写景诗,自然就会遭遇这样的不解之处:为什么诗人的快乐,与少年的快乐是不同的呢?为什么将少年的快乐定位于“偷闲”,而诗人自己的“心乐”就要比少年高出一个境界呢?这就需要从程颢作为儒学大师的维度出发,了解其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乐”分为四个等级,即自然之境、功利之境、道德之境、天地之境,这首诗中的少年之乐,都以外界的一时之乐为主,属于功利性层面。而程颢自身的快乐,属于怎样的境界呢?从程颢自身的理学观点来看,他所理解的“理”既包含了博大的宇宙,同时也与社会人事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程颢在诗歌中所蕴藏的快乐,就应该是诗人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合一,更是其内心与芸芸众生、与天地万物之间的高度融合。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不同的诗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时代,有着不同的生平经历,也就有着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鉴于此,教学哲理诗,我们切不可只关注诗歌本身,而需要以诗歌为出发点,从诗歌中生发出诗人经历、创作风格、价值认知等多条路径,探寻诗歌表面语言中所蕴藏的内在玄机,真正洞察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哲理。

四、链接生活,在认知共鸣中觅得真理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哲理诗的教学只会陷入机械生硬的灌输泥淖之中。而与生活联通的哲理诗,总能让哲理诗的教学变得灵动起来、智慧起来。让哲理诗成为孩子的最爱,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因为这是现在的孩子对华夏文化精髓的一种最直接、最本质的接受方式。在哲理诗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形成强烈的认知共鸣,才能让学生与哲理诗以及诗人形成深入有效的对话。

比如,同样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小池》中涉及到的“荷花”意象,已经被人所广泛解读,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荷花”则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如果说在《小池》中“荷花”更像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那么在《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中的“荷花”则完全是一位前途无量的达官贵人的象征与代表。从整体性的暗喻视角来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写景,否则难以将其与题目中的“送”字形成应有的联系。由此来看,无论是“接天莲叶”,亦或者是“映日荷花”,都与这位已经高升、即将上任的友人形成了对应关联,其言外之意主要是暗喻林子方正得到皇帝的宠爱,如日中天,不可谓不是前途无量,这才是诗人杨万里在“送别”友人时所展现出来的由衷祝福。

鉴于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关联,一方面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进入到诗歌的內容中去,另一方面则是积极推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介入课堂之中。教师可以先从杨万里《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出发,如果小荷就是指童心未泯、生机勃发的孩子们,那孩子们周围的父母、老师呢?由此过渡到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可以利用原本诗句的结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改写:比如“毕竟……(人生、父母、老师等)六月中,风光不与……同”,从而将自己所改写的诗与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行联系,从不同维度探寻最后两句哲理诗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内涵。

“诗”是个形声字,本义是文学的一种体裁,也用作动词,引申为赋诗歌颂。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诗歌所渗透的情感和主题机械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将诗歌与学生的生活编织在一起,形成了生活与诗歌的融合。此时,学生就不再是居身世外的客体,而成为诗歌理解并参与到二度创作过程中的主体,这就有效地将这首诗中一连串的意象串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将其蕴藏的哲理寻觅出来。

十八世纪的科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说:“一切艺术都只能起于诗。”孔子也强调诗的美学思想和美育作用,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等。哲理诗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瑰宝。教学哲理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意思层面,而需要从诗歌的内容出发,遴选相应的策略,不断优化教学结构,在学生与诗歌的对话过程中搭建高效的认知通道,自然而精妙地将学生的认知意识引入诗歌的内核之中。

猜你喜欢
诗眼哲理意象
诗眼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