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对话艺术

2022-05-30 16:05王敏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孔乙己共生文本

王敏芳

在重视教育改革的今天,“微观改革”,即课堂层面的变革,备受关注。由原先更侧重于教师的教,转变为更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为主,由灌输式教学转型为建构式教学。而让这个变化鲜明呈现的就是课堂对话,它打破了原先的“一言堂”或者学生随意讨论的格局。有对话,课堂才是鲜活的;有对话,课堂才具有生长点;有对话,才能互相激发思维点;有对话,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讲究课堂对话的艺术性。下面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为例,略窥一二。

一、课堂对话的“灵魂”:“主问题”一线贯穿

传统意义的语文课上大多也存在教师讲、学生讲的现象,但课堂对话不等于简单的“我提问,你回答”,这只是一种机械的对话,也许能产生效果,但是课堂会显得琐碎、凌乱,目标或者训练点会游离、会分散。在课堂提问的探索中,大家越来越认可课堂主问题的作用。所谓“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一个设计到位的“主问题”,可以代替非常多的零碎问题。有效的主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精炼而丰盈的效果。这个“主问题”对于解读文本起着关键性作用,既是突破口,又是浓缩点,还是发散点。不一定是唯一一个问题,但是与其他问题相比,它是主要的,是方向,其他问题以它为中心。

肖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课堂对话完全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你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一线贯穿,不蔓不枝。教师的环节小结语也紧扣于此:“连同你们资料中的孔乙己的手、孔乙己的脸,甚至某些动作等都是我们对这个文学形象最深刻的记忆。”“他只是一个笑料,只是那个社会的笑料。所以,孔乙己就这样被所有人记住了。”“是的,这是一个被忘记的人,他们记得的只是孔乙己的伤疤,是打折了腿的那种情状,那是他们的笑料与谈资。被人屈辱地记着,被人残酷地忘记。”最精妙的是课的抒情化结尾:“让我们一起怀念这个不幸的苦人,一起来读读他最后的背影,记住这个背影。”以对话开始,以形象收束。所有前面交流的意蕴全部浓缩于这个背影之中,抽象变得具体,平面变得立体。只有建立在主问题基础上的对话才会有着力点、凝结点,针对这个“点”进行的对话才够集中,有力度,有深度。

二、课堂对话的原则:多维集体共生

无论是孔子还是苏格拉底,都是提倡对话教学的,但我们有的课堂只有对话的形式。对话本身不只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对话不仅要成为一种教学艺术,还要成为一种教学精神或教学原则。简单来说,需要多维对话,集体共生。

1.尊重学生

真正的对话需要“精神原则”。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的深刻含义是对话教学首先要解放学生。只有把这样的精神原则渗透在课堂对话中,才是真正的对话。课堂对话区别于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单向的,学生也是被动的,这不是对话。对话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而对话的来源只是个话题,可以有结论,也可以只是讨论探究。对话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肖老师的第一问:“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对于陌生化的文本、陌生化的学生而言,肖老师拿捏了一个更易进入对话场的突破口,很好地创设了一种既贴合学生,又有话可说,更能引出对话要点话题的情境。“读了这篇小说,你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阐述。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也可以是表示境况的形容词,当然,也可以是表示性格的词。”这个话题很长,其实包含着肖老师对学生很深的关怀。首先知道有资料,希望学生说自己的阅读体验;其次用一个字或者词来阐述,希望学生初步阅读之后能简单概括和提炼;最后对于这个词的类型进行说明,不是为了限制学生,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可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支架。以尊重为前提,有分享,有开放,适合创造。

当然,所谓尊重,既不是教师压制学生的思想,也不是教师盲从于学生的思考。盲从于学生的结论,也不是对话。

2.集体共生

课堂对话有效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是否有“集体共生”。“生”,是指生成,即体验、感受、发现;“生”還指生长,即提高,发展,丰富。“集体共生”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的生成、生长;所有学生在对话中的生成、生长;焕发文本的生命力,发现生长点。教师的“生”是基础,学生的“长”是根本。个别学生的“生”是引子,所有学生的“生”是目的。

肖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提问:“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为什么?”由具体指定点的感知入手,为课堂“暖场”,帮学生心理调适,创设对话的氛围。同时也架构了交流的方式:说自己的结论,从文中找依据。为了可以激发更多的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肖老师在这个问题后面还补充了一些要求,看似是限制,实则是多维角度。“请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阐述。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也可以是表示境况的形容词,当然,也可以是表示性格的词。”学生讲到了“可怜”“守信”“迂”“骄傲”“悲惨”“落魄”“长衫”“贫穷”“痛苦”,生成很多,生长点也很多。

肖老师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引发出一个个新的生长点,这样的谈话催生出的认识,相当深入、深刻,突破了之前学生的认知,让文本内涵更丰厚,很好地展现了集体共生状态。

三、课堂对话的精髓:思维分阶推进

课堂对话不仅要能围绕主问题,集体共生,还有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虽然对话过程中师生思维的展现很充分,但是不能仅仅是分散的思维点,或在同一个平面上的体现,而要通过搭建不同的台阶,把对话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能力积累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肖老师的整节课围绕一个主问题进行,即“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前后贯穿,指向性明确。然后把主问题细化为三部分:你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小说中的其他人最能记住孔乙己的又是什么?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第一个问题是从学生的阅读初体验、文本的整体感知入手,属于较浅层次,解决的问题就是对人物的初步认识,明白人物悲剧的自身原因。第二个问题引领学生对于文本局部、他人的感受进行感知,更具体、更细致,而且突破自我,感知外界,解决的问题是感受造成人物悲剧的他人因素。第三个问题侧重于在已有的感性基础上的理性分析,解决的问题是深刻感受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因素。这三个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更具内在的牵引力,后者以前者为认识基础,逐步深入,激发思维点。

教师的过渡语、总结语也能很好地起到推进思维的作用。“鲁迅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让我们一起读读他最后的背影,记住这个背影,也思考一下当代社会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人。”言简而意蕴丰,课终而思未绝。让学生的思维由文本走向自我,由自我走向社会,从平面走向立体。

课堂对话是个能量场,可以训练,可以点化,可以引爆。

猜你喜欢
孔乙己共生文本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