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抱怨孩子时,他们在表达什么

2022-05-30 10:48雷琳
莫愁·小作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时候困难注意力

“这孩子做作业很拖拉,一点都不自觉。”“每次都不愿意主动叫人,真没礼貌。”“从来不知道清理自己的房间,邋里邋遢。”……这些耳熟能详的抱怨是不是似曾相识?

日常生活中,家长抱怨孩子是常有的事。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似乎把抱怨变成了常态,总觉得自家的孩子哪儿都让人不满意。尽管他们也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无益,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可他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批评的眼光,继而深陷冲突和痛苦之中。

抱怨背后是未被满足的期待

每当听到身边的家长抱怨孩子顽皮捣蛋,给自己添乱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泛起一丝同情,默認是熊孩子太让人操心了,这个家长可真不容易。此时,我们的注意力全部被孩子出格的行为吸引了,忽略了家长的想法。

这也正是抱怨的作用,它可以让家长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从而回避了自己在这些抱怨中所承担的责任。有时候,家长在抱怨时,实际是在表达自己有一些强烈的期待在孩子那里没有得到满足。有些家长期待孩子能自觉主动完成作业;有些家长期待孩子能非常聪明,不需要怎么引导就可以掌握课堂知识;有些家长期待孩子能够好好学习钢琴,以弥补自己小时候没能学习的遗憾。这些期待都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得出来的,而且大概率这些家长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也有些不满。

为了获得一些掌控感,他们以为自己改变过去就能改善现在的生活。所以,这些期待大多带着家长过去生活的烙印,再放到当下的生活。有些期待孩子是可以满足的,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比如父母小时候从学习中获得了自豪感,他们也引导孩子从学习当中获得成就感。有些可能已经不太符合现实,比如社恐的父母期望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变成社交小达人。如果家长对自身的期待没有觉察,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抱怨都是孩子造成的,不自觉地让孩子承担起消化这些情绪的任务。

当家长把注意力从对孩子的抱怨收回对自身的需求和期待的观察时,则有可能创造一个反思的空间。他们会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期待水平与孩子实际水平长期不匹配,导致了抱怨不停地滋生。在这个反思空间里,幽怨的父母和被忽视孩子才有可能相遇。

抱怨是父母处在养育者位置上的无力感

当我们仔细听这些抱怨,会发现大多夹杂着一些盖棺定论的词语,“他一直都这么不听话”“他从来都没有好好听课过”“他为什么总是不好好完成作业”……这些抱怨里的“一直”“从来”“总是”等词语,把孩子钉在一个失败者的位置上,给孩子扣上了一顶沉重的帽子。这等同于告诉孩子,他们注定是不行的,他们也从来没为此努力过,等同于把孩子曾经做过的努力一笔勾销。而当父母认定孩子从来就是不思进取,也不是可塑之材时,除了挫败孩子,也不自觉地把自己钉在了指责者的位置上。他们便不会再去仔细观察孩子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需要什么样的引导和帮助。更为深层的意图是,他们避免在协助孩子的过程中,忍受各种挫败、不如意的感觉。这些感受是父母一时所涵容不了的,他们在抱怨的时候,也在诉说着,自己无力待在养育者的位置上。

当父母一直把孩子固定在这些“不聪明,不努力”的位置上时,他们的父母功能就被这些情绪抑制了,失去了观察、引导、陪伴的能力。如果父母能不被恼怒、沮丧的情绪所困住,他们就能收回自身的愿望,适时地调整期待,这时候父母就能获得一个空间,认清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肯定并鼓励孩子努力。这个时候,孩子才能把注意力放在克服困难上,而不是陷入在一种“我的父母真可怕,我是不是真的很没用”的情绪里。

抱怨诉说着一种无言的伤痛

有些父母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发出感叹:“我小的时候作业都是靠自己写的,哪有人像我一样辅导你。”这是抱怨,也是交流,对伤痛的交流。

他们一边在夸耀自己小时候有能力,另一边也诉说着他们的遭遇,背后的意思是他们童年基本上鲜少得到过引导和协助,甚至他们都不记得自己有什么困难了,因为困难是要被潜抑和遗忘的。困难的时候他们身边没有人可以依靠,那个感觉太无助,太可怕了,所以为了不让自己深陷痛苦,他们相信自己是没有困难的。所以,这些大多靠自己的悟性、能力发展起来的父母们,成年后面对“不如自己独立聪明”的孩子一筹莫展。在他们的经验里,首先对于自己的困难是不自知的,其次对于遇到困难该如何去行动也是陌生的。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也是被抱怨着长大的,不过他们在父母的抱怨中靠着自己的悟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发展起来了。可是当他们现在为人父母,遇到了一道过不去的坎,面对孩子不如自己意的时候除了抱怨外,他们几乎毫无办法。

这种难以言语的伤痛,传递着父母们孩童时期无所依傍的恐惧和孤独。这些伤痛如果无法被有效地识别,被好好觉察,被言语诉说,它们就有可能潜意识地通过抱怨在代际间传递。

正如同托马斯·戈登所言,现代父母不应该被指责,更需要的是被训练。除了学习教育和研究婴幼儿的专业人士,许多人都是初为人父或者初为人母,养孩子凭借的都是本能,对他们有建设性的不是批评,而是深度理解和协助。这一点,恰如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的是引导和协助,以及恰如其分的肯定和不带敌意的拒绝。

雷琳:UM心理服务师,致力于用心理学拆解生活各种疑难杂症。

编辑 闫清

猜你喜欢
小时候困难注意力
困难中遇见团队
让注意力“飞”回来
困难我不怕
小时候
好想回到小时候
那些回不去的小时候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小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选择困难症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