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要素与圈层协同机制

2022-05-30 10:48林杉杉杨莹
知识窗·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语种课程思政

林杉杉 杨莹

摘要: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小语种课程思政对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国际交往尤为重要。文章以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构建以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课程思政学生主力军为核心圈层的三大圈层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三大核心圈层的辐射作用,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小语种;课程思政;结构要素;圈层协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需要更多小语种人才在国际交往中发挥桥梁作用,向对象国“翻译”中国。这就要求小语种人才除了语言技能,还要熟悉对象国的思维文化特征。因此,小语种教学要顺应时代需求,依据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尚未成熟,如何提升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

一、圈层结构理论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他于1826年发表了《孤立国》,提出了城市郊区的农业经济活动以城市为中心呈圈层式分布。这一结构逐步延伸到区域经济发展领域,用来反映某区域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围呈规则状的向心空间层次扩散的特征。由内向外分为内圈层(城市)、中圈层(城市边缘)、外圈层(城市影响区),内圈层作为圈层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外围产生辐射带动作用,辐射效应与距离成反比,从而形成发展程度不同的各个圈层。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向外扩张,内圈层与外圈层的联系不断加强,各圈层差距逐渐缩小,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二、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协作配合,其中,高校、教师、学生是三类主要结构要素,各自的作用机制如下:

(一)高校引领性育人

从宏观角度,高校的育人机制主要以教育管理者为主体,从指导方案、配套措施、评估督察三方面形成完备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打造科学有序的育人环境,引领教师育人和学生育己。高校应从三个方面发挥引领性育人作用。

一是指导方案。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出台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方案,针对小语种专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机制等多层面提出要求,并指导各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详细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课程思政建设有章可循。

二是配套措施。高校應完善教师发展制度,通过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方式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并对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高校还要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为教师的高质量教学提供支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实践平台。如开展我国经典著作的多语种诵读会等外语文化活动,创建外语角、文化墙等能体现小语种特色的校园环境,组织中国文化小语种翻译项目等各类实践。

三是评估督察。高校应制定合理标准,通过听课评课、教师和学生反馈等途径,考查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作为院系评优、教师年终绩效、职称评定的指标之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二)教师主导性育人

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起着主导性育人作用。教师的育人途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教学。在小语种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之外,更要做“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注重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翻译课中,教师可将简单的历史典故和外宣文本作为练习材料,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文化课上讲解对象国文化时,教师可引入我国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绝非在课堂中抽出几分钟讲思政,“课程”与“思政”的关系应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的隐性功能,让课程思政于无形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是言传身教。“师者为师也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教师要在自身的外在表现、精神世界和对学生的态度三个方面下功夫,注意穿着举止、完善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对学生严慈相济,不断反思自己,持续提升自我修养,加强示范引导作用。

(三)学生内化性育人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他们通过自我教育,将价值观念内化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发挥内化性育人作用。自我教育即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教育与引导过程。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如果未能实现自我内化,就会失去效用。因此,学生的自我教育——内化性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容忽视。

学生实现“内化”,要依靠自我认识、反思与调节,但人并不具备反观自身的视角,自我认识无法单纯依靠自我意识来完成,必须经过中介的迂回,在劳动和交往中诞生与发展。也就是说,“内化”需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等“中介”来实现,除了教师的教育,同学关系、周围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内化”。因此,高校不应将课程思政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打造多元化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内化”。高校可借助校园文化、榜样示范、社团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如多语种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让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反思、激励、共鸣与探索,逐渐实现道德与价值的内化。

三、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的圈层协同机制构建

课程思政建设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构建以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课程思政学生主力军为核心的三大圈层协同机制,辐射带动中、外圈层的高校、教师和学生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更有效地运行各自的作用机制,整体提升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一)“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向外辐射的圈层协同

在外语院校和开设有小语种专业的高校打造课程思政示范高校(下文简称“示范高校”),构建圈层协同机制,将优秀的课程思政模式辐射到各个外语院校,提升高校引领性育人的能力。

一是圈层间高校教育管理者交流制度。一方面,示范高校主管课程思政的教育管理者可以到中、外圈层高校任职交流,对目的高校的指导方案、教学管理、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考察分析,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并指导实施;另一方面,中、外圈层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可以到示范高校任职,学习示范高校的成功经验。

二是圈层间教师交流制度。在中、外圈层高校选拔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到示范高校交流进修,示范高校负责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提升他们的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根据圈层结构理论,核心圈层实力越强,向外辐射传导的作用就越强,而教师交流制度可以进一步夯实由这些优秀教师构成的核心圈层,扩大影响力,加快对其他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圈层间教育资源共享制度。各高校协同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享课程思政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思政素材。借助平台分享各校的年度优秀教案和示范课视频,供教师浏览学习,也可作为教师培训的案例素材。此外,部分小语种高校所在地缺少实践机会,高校间可共建实习平台,共享优秀教材等各类资源,打造高校共同体,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向外输出的圈层协同

高校应选择思政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优异的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下文简称“优秀教师”),借助高校间教师交流制度,“优秀教师”的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主导性育人的能力。教师间的圈层协同可通过三种方式。

一是协同备课。在思政素材的选取、教学设计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优秀教师”要为其他教师把关,如引导教师结合时事开展课程思政。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為例,教师可从国内外抗疫经验出发展开跨文化对比,中国对外的抗疫援助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此外,教师要创新方法,比如在跨文化课程中加入辩论环节,在口译、口语课上模拟外交部发言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育人效果。

二是定期组织优秀教师经验分享会、公开课观摩、教学研讨会等,使其他教师直观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三是定期组织思政理论培训、专题讲座等。由“优秀教师”带头,对中国家方针政策、国内外热点时事、社会议题等发表观点,引导其他教师提升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时,打造“优秀教师”与其他教师合作科研、合作翻译等路径,如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中国文化典籍、政治外交著作翻译项目等。以上协同机制可带动中、外圈层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教学能力的双向提升,增强教师主导性育人能力。

(三)“课程思政学生主力军”向外渗透的圈层协同

学生的内化性育人能力存在差异性,为了从整体上强化学生的“内化”能力,高校可以将优秀的毕业校友作为“课程思政学生主力军”,构建圈层协同,辐射提升全体学生的“内化”能力。毕业生虽已走出校园,但和在校生成长轨迹类似,容易引起在校生的共鸣,促使在校生自我认识、反思与调节。同时毕业生已具备社会经历,自我塑造相对完整,“内化”能力较强,可以作为该圈层协同机制的核心圈层,高年级学生构成中圈层,逐层辐射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自我内化。

第一,高校应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经验分享会、校友采访等形式,以及校友墙、公众号、广播等途径,宣传校友的模范事迹,激励低年级学生奋发向上。

第二,选择高年级学生作为低年级的“班导”,对低年级学生给予引导,比如带领低年级学生晨读、练习听力和口语等语言技能,帮助低年级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组建学生共同体,并将这种形式运用到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实习实践中,让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翻译实践、志愿活动等,学生不仅可以发挥外语特长,还能培养个人品格,提高合作意识、大局意识、责任与担当意识等。

参考文献:

[1]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

课题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语种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的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20DB111。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小语种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国周边区域研究文献的需求与保障
中国周边区域研究文献的需求与保障
小语种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小语种语言的发展
小语种对大学生(非小语种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