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品味用词 想象中感悟诗情

2022-05-30 10:48
江西教育B 2022年7期
关键词:西岭翠柳黄鹂

【课例呈现】

一、认读词语,引读中感受对仗

师:请同学们翻到《绝句》这篇课文,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练习读古诗)

师:刚刚大家读得非常认真,值得表扬。我们来看一看在诗中出现的这两个词,谁会读?

生:黄鹂、白鹭。

师:这两个名称有共同的地方,你们发现了吗?

生:它们都是鸟的名称,都带有鸟字,一个在旁边,一个在底下。

生:这两个词语的第一个字都表示颜色。

师:非常好。白鹭有一个习惯,它们喜欢一群往一个方向飞,看看这幅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白鹭飞的时候排列得很有规则。

师:诗中说“一什么”白鹭?

生:一行白鹭。

师:对,因为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所以读“一‘行”háng,“行”是一个多音字。除了读“háng”还读作——

生:读“xíng”。

师:可以组什么词呢?

生:行走。

生:行人。

师:你们看蓝色的天空中,一行白鹭向上飞,真美啊!用诗中的句子来说,那就是——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教师出示大雁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这是一行什么?

生:一行大雁。

(教师出示两行树木的图片)

师:这幅图上一行一行的是什么,可以怎么说?

生:两行树木。

师:真好,大家不仅会读多音字“行”,还会运用了,值得表扬。我们继续来读词语——

生:翠柳、青天。

师:四个词连起来谁还会读?

生: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师:这四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一种颜色,谁知道“翠柳”的“翠”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青天”的“青”呢?

生:蓝色。

师:这些词语大家都会读了,把它们放到诗句中,我跟同学们合作读。

(师生合作读,师读“两个黄鹂”,生读“一行白鹭”)

师:我们继续认读词语,下面这些词语谁会读?请举手。

生: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师:大家看“西岭”和“东吴”这两个词中的“东”和“西”是——

生:反义词。

师:这里的“东吴”指的是现在的浙江、江苏一带,离作者当时所在的成都是很远的。东吴的“吴”还是一个姓,咱们班有没有姓吴的同学,或者,你有没有听到过姓吴的人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姓的?

生:姓吴的人一般都说“吴”是“口天吴”。

师:上面一个“口”,底下一个“天”,“口”和“天”组成了“吴”,姓“吴”的“吴”,这个字记住了吧?“吴”字怎样写更美观呢?

生:“天”的第二橫要写得稍微长一些。

生:“天”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一些。

生:上面的“口”不要太大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写的。

(教师板书范写后学生练习书写,交流点评)

师:这名同学写得特别漂亮,上边的“口”大小合适,底下“天”的第二横长长的,撇捺舒展,值得表扬。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组词语。

生(齐):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师:这些词语大家都会读了,把它们放到诗句中,我跟同学们合作读。

(教师和学生合作读,师读“千秋雪”,生读“万里船”,师读“门泊东吴”,生读“窗含西岭”)

二、营造氛围,朗读中感受画面之美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重点来看前两行诗,读这两行诗简直就像欣赏一幅画一样,你会看到很多颜色,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也看到其中写到的颜色?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加重“黄”“翠”“白”“青”字读音)

师:真好。你的朗读让我们关注到了颜色。这两行诗中还有景物呢,谁能让我们感受一下?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加重“鹂”“柳”“鹭”“天”读音)

师:不错,现在我们看到了颜色,看到了景物,如果这次我特别想让大家了解的是数量,可以怎么读?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学生加重“两个”“一行”读音)

师:真好,咱们看着图,这次在读的时候可以用手指着图画,你们会发现作者在观察的时候是有顺序的。

生(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谁来告诉大家观察的顺序是什么?

生:作者先写离自己近的地方,然后再写离自己远的地方。

师:对,作者的观察特别有顺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感受一下作者观察的顺序。

生(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同学们,作者真厉害,短短的两行诗,既写到了颜色、景物,还写到了数量,唯一可惜的是缺了点图画不太好表现的内容。你看这两个黄鹂,它们不可能一直乖乖地站在树枝上,它们有可能会干什么?

生:唱歌。

生:在枝头蹦蹦跳跳的。

生:有可能在嬉戏。

师:这样的情景多有意思啊,就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齐读诗句)

师:同学们都背过了吧,闭上眼睛,想象着画面,我们再来背一遍。

生(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三、聚焦字词,品析中感悟用词之妙

1.联系生活体验,品味“含”字的妙用

师:咱们再来看后两行,请一名同学先来读一读。

生: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看插图是很有效的学习古诗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插图,找一找窗户和西岭,看看谁大谁小?

生:西岭大。

师:这句诗中说“窗含西岭”,好像有点儿问题啊!“含”字底下是一个口,我们经常会口中含东西,谁告诉大家你的口中含过什么东西?

生:糖。

师:一个大苹果,你们能含进去吗?

生:含不进去,太大了。

师:含一块糖可以,因为糖小,嘴巴大。这里的窗户小,西岭大,怎么可能“含”得进去?谁来告诉大家,要想“窗含西岭”,作者得站在哪里?

生:我觉得应该站在窗前,这是近大远小的道理。

师:是啊,作者站在窗前,透过窗户就看到了西岭,于是便有了“窗含西岭”的感觉。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含”字,看老师写,上边是一个“今”字,底下是一个“口”字。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师:作者说了“窗含西岭”,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方法,窗“含”大雁塔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窗“含”电视塔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只要足够远,窗“含”秦岭都没问题。增加一点儿难度,手指缝“含”一名同学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行。

生(齐):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含”“岭”对比,学写“岭”字

师:这句诗中除了“含”字,还有一个“岭”字,这两个字还有些像呢,你们发现了吗?

生:“含”字上面是“今”,而“岭”字右边是“令”。

师:确实有点像,不过很容易区分,“岭”和“令”读音相似,说到“岭”,就想到了“山”,“岭”字的左边就是“山”。书写时请大家注意,先写“山”,再来把“令”牌带上,就是“岭”。拿出你们的笔,我们先来写一写这两个生字。

(学生练习书写,交流评价)

3.引发认知冲突,体会数字的妙用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大家一定感受到了景色之美,让我们记住这首诗的作者——

生(齐):杜甫。

师:杜甫特别厉害,资料上说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留至今的诗歌约有1500首。但我觉得这对杜甫的介绍不够全面,只说到了他的文学成就,他是著名的诗人,我觉得杜甫数学也特别好,不信你们再读读这首诗,每一行都有数字,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第一行写了“两个”,第二行写到了“一行”。

师:你往后看,数字越来越大了。

生:三、四行写了“千秋雪”“万里船”。

师:杜甫在成都写的这首诗,可诗中所讲到的“东吴”是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何止是万里,他怎么能看到那么远的地方呢?

生:这是夸张。其实就表达了一个意思,很远。

师:我明白了,这里的“千”“万”并不是确定的数字,只是在表示数目之大。像这样的写法其实不只杜甫的这首诗里有,很多诗人的诗句中都有,谁能说说自己积累到的相关诗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

生:輕舟已过万重山。

生:白发三千丈。

师:我们把上面的这些诗句再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学生读诗句,进行积累)

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绝句》,谁来分享给大家?

生: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生: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师:真好,同样是杜甫写的《绝句》,有五言的,也有今天我们学到的七言的,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更多的杜甫或者其他诗人写的《绝句》,去读一读,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

【赏析】

王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课朴实有趣、简单有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设计精巧,以“标”为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准绳。王老师的教学处处体现着《新课标》要求及理念。如《新课标》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提出了“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王老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多次认读古诗中“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系列词语,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新课标》提出:“(学生应)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教学中,王老师将“字、词、句”的积累贯穿课堂。例如,王老师在教学“行”字时,从字音到字义,创设多种练习情境。此外,对仗是古诗词中常出现的一种修辞手法,认识对仗并非《新课标》的要求,但是王老师抓住“两个黄鹂”“一行白鹭”;“千秋雪”“万里船”;“门泊东吴”“窗含西岭”等词语,通过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对仗的写法,有机渗透修辞知识。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王老师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将字词的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认识、书写“吴”字时,王老师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根据“一看二写三评”的步骤识记字形。

二、关注学情,以“趣”为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王老师在课堂中时刻关注学情,创设多种情境,以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理解“窗含西岭”时,王老师说:“这句诗中说窗含西岭,好像有点儿问题啊。‘含字底下是一个口,我们经常会口中含东西,谁告诉大家你的口中含过什么东西?”王老师的一句“好像有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遣词的精妙。在此基础上,王老师继续跟进,通过追问“可不可以窗‘含大雁塔”“窗‘含电视塔”“手指缝‘含同学”让学生联系实际、发散思维,更好地理解“近大远小”这一道理,同时也使学生处于愉快、有趣的学习氛围中。

三、删繁就简,以“读”为主

常见的古诗文教学,教师多半将教学时间花在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对诗文深刻内涵的感知上。而王老师则是避开烦琐的讲解,让学生多读、多诵、多积累。从开始让学生读词语、读诗句,到后来读其他诗人的《绝句》诗,读的内容广泛。王老师从让学生按自己的速度读,把词语合起来读,到师生合作读。读的形式多样,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看似简单,实则有厚度的古诗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河南省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西岭翠柳黄鹂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传统音乐类】 西岭山歌
两只黄鹂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问黄鹂
为什么鸟飞的时候要把脚收起来?
窗“含”西岭千秋雪——画面石的构图与石形的关系
窗含西岭
自媒体探索路上的“两个黄鹂”
红桃与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