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浮华 走向实效

2022-05-30 10:48田广庆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兴趣有效性情境

田广庆

[摘  要] 借助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中数学教学最为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有助于提升教学有效性. 那么要发挥教学情境的价值,创设教学情境时就要遵循其创设原则,以“激发兴趣”为起点,通过科学合理地创设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路,促进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关键词] 情境;兴趣;有效性

眾所周知,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使课堂生动、高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应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和激发. 那么,如何调动和激发呢?笔者认为,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要知道数学知识是较为抽象的、灵活的,若直接讲授可能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就如同生活一样,若直接吃15克盐,显然难以下咽;若将其放置于汤菜中,不仅使汤菜更加美味,而且不知不觉中就将这15克盐吸收了. 因此教学中也需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合理地放置于教学情境中,这样会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更有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 基于此,笔者从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创设原则、创设途径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共鉴.

[?]创设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闻数色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将知识真的学懂吃透,当面对抽象的、复杂多变的题目时就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创设情境也就势在必行了.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这是一节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若课堂气氛是自由的、宽松的,学生的思维自然是积极主动的,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之,若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冷漠的,学生会因害怕犯错而不敢表达,会对课堂产生恐惧感,这显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其次,创设教学情境时或结合学生学情,或联系生活实际,其更有益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

最后,教学情境往往为自主探究提供了方向,更有助于知识生成. 总之,合理地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新知,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创设和应用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教学中出现了无情境不教学的现象. 这样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很难让学生顺利进入情境,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1)启发性原则. 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这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捷径就是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教学事半功倍.

(2)真实性原则. 在教学中,创设情的要真实有效,切勿为了创设情境而臆造一些伪科学的情境,那样只能事倍功半. 只有贴近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从而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感悟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以此完成有价值的知识建构.

(3)接近性原则. 教学情境中问题的设计应略高于学生的原有认知,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不仅为探究提供了新的动力源,而且学生不会因为“够不着”而丧失学习信心.

(4)层次性原则. 创设情境应循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既尊重个体差异,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便于实现全体全员发展的目标.

[?]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

1. 引入实践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富有无限潜能的,然部分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总是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限制了思维的发展,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教学中应做一些改变,引入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做”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案例1 指数函数的概念.

师:课前要求大家准备的正方形纸都准备好了吗?(学生点头表示已准备好了)

师:假设这张正方形纸的面积为1,现将其对折,想一想面积是多少、这张纸现在有几层.

生齐声答:面积是,有2层.

师:很好,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对折一次,面积是多少、有几层呢?

生齐声答:面积是,有4层.

师:现在大家合作完成表1,想一想若对折n次,面积和层数该如何表示. (教师预留时间让学生进行实验和猜测)

生1:对折n次,面积为,层数为2n.

这时,教师引入指数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又引入了新的情境:有人说,虽然纸张的厚度仅有0.1 mm,但若将一张纸多次对折后,其高度可以超越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你相信吗?如果你相信,你知道大约要对折多少次吗?

学生对折几次后就发现难以再进行对折了,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以此体验指数函数爆炸式增长. 整个教学过程,学习气氛轻松,通过“做”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淡化了数学概念的抽象感和枯燥感,有助于知识的生成.

2. 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可见,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当面对一些较为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时,不妨将其放置于生活情境中,让数学融于生活更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在“均值不等式”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某商场欲搞降价促销活动,该活动分2次降价,市场策划部共给出了3个方案:方案1,第1次打a折,第2次打b折;方案2,第1次打b折,第2次打a折;方案3,两次都打折. 你知道两次打折后哪个价格更优惠吗?

问题给出后,学生利用特殊值法进行探究,很快得出了答案,通过大小关系推导出了均值不等式公式. 让学生参与公式和定理的推导,有助于加深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能力.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的积极性较高,生活情境的创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在新知教学中巧妙地引入旧知,通过制造冲突引导学生进行新旧对比,不仅可以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知识体系在对比辨析中更加完善.

案例2 椭圆的第二定义.

师:请说一说椭圆的第一定义.

该问题较为基础,教师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作答,学生轻松地回答了问题.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椭圆的第一定义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为后面椭圆第二定义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熟练掌握了椭圆的第一定义. 你们还记得研究椭圆标准方程时的大概过程吗?

生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M(x,y),两定点为F(-c,0),F(c,0),可得+=2a,先将其移项,平方整理后得a2-cx=a,接下来两边再平方后进行整理得+=1.

师:回答得非常好. 我们之前推导时应用了两边平方,若现在换个角度,当得到a2-cx=a后,构造两点间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呢?(通过短暂的思考后,反应较快的学生已经有了答案)

生2:将a2-cx=a除以a,得a-x=,变形后得

-x

=,即=.

这样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顺利地完成了旧知的巩固和新知的迁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在新知教学中,利用新旧认知冲突引出新知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段之一,这样为新知探究提供了适宜生长的土壤,更有助于新知的生成和内化,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情境创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学中还可以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悬念性的、开放性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避免教学情境的形式化,华而不实的教学情境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浪费课堂时间. 另外,教學情境并非简单的课前引入的情境,好的教学情境应该是贯穿课堂始终的,是可以促进思维盘旋上升的. 总之,情境创设只有精雕细琢,才能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学生的思维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兴趣有效性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