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发展绘新卷,筑梦新征程

2022-05-30 10:48杨晓彤
宁夏画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海原海原县闽宁

杨晓彤

闽宁协作,稳就业促增收

上布、量尺、接线、理线……海原县闽宁科技园电脑刺绣车间的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女工张娟熟练地操作机器,快速挂面缝合。

2017年,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框架下,福建鸿兴纺织制品有限公司投资创办了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闽宁纺织”),是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服装纺织生产企业。 40岁的海原县人张娟在孩子上学后,参加了免费技能培训班成为该企业的员工。企业的质量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模式让张娟很快成为一名成熟的技术工人,也改变了她的家庭经济状况。

近年来,海原县搭乘闽宁协作快车,不断拓展协作深度。筹资1.47亿元建设的闽宁科技园,先后引入闽宁纺织、闽宁电脑刺绣、卡立方集团等企业落户园区,开展服装服饰加工、电脑刺绣、智能卡制造。累计从业人员达4000人次。作为园区企业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基地,闽宁科技园利用园区厂房和县城周边劳动力资源优势,夯实企业在海原县的前期發展基础,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并辐射带动县城周边村镇6个帮扶车间发展,先后共吸纳解决了92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户300多人,政府给予新增就业人员最多6个月就业补贴,切实增加群众收入,进一步提升闽宁科技园对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

“干了4年对技术已经很熟练了,以前老公挣钱一家花,现在我的工资除了补贴家用,还能攒下一些钱。”张娟说,“每月政府补助600元,全勤100元,加上计件工资,月薪3000多元。比出远门打工要好很多。”据了解,在海原县闽宁科技园,周边村镇的1158名群众经过技能培训,从“身无长技”的家庭妇女成长为技术人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致富。近年来,海原县全面推行“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的家门口稳岗就业和“政府+经纪人+企业”县外稳岗就业“两大模式”,大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通过开展“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组织劳务精准对接输出、举办专场招聘会、落实以奖代补政策等多项惠民举措,高质量推进稳岗就业工作,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就业、惠民生。

2022年以来,以“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为重点,该县劳务转移就业一批、稳岗返还稳定就业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重点项目安排一批、创业就业带动一批,全年计划转移就业9万人以上、劳务创收16亿元以上,大力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小辣椒大天地

眼下,海原县贾塘乡后塘村的宁夏普天瑞农现代农业基地迎来鲜食辣椒的成熟季。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辣椒地蓬勃盎然,预示着又一年的丰收。

2022年以来,贾塘乡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引进合作社和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辣椒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当地群众打开一条绿色增收渠道。

后塘村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气候条件好,适宜发展辣椒种植。贾塘乡结合产业结构实际,引进宁夏普天瑞农现代农业公司在后塘村发展种植了5000亩辣椒。该基地主要采用订单式销售模式,与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销售协议。

“公司今年在后塘村种植辣椒5000亩,其中鲜食辣椒700亩、朝天椒4300亩,朝天椒9月底将大面积上市,主要销往贵州、山东、河南等地。为延长产业链,公司决定今年还要在贾塘乡选址建设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包括育苗温室、辣椒加工等,目前园区正在建设中。”宁夏普天瑞农现代农业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

辣椒丰收,村民获益。辣椒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定期要除草、施肥、采摘,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季节性劳动力,平均日用工量150人次。1亩辣椒从种植、除草、施肥到采摘,务工费用在1000~1300元,5000亩辣椒,能给当地群众带来500万元以上务工收入。截至目前,公司从种植到采摘这一阶段用工量累计达到2.8万人次,发放劳务费约310万元。

王彦珍是贾塘乡后塘村人,灌水、施肥、机械管理,哪里需要他,他就去哪里。干活踏实的王彦珍很快被吸纳为公司的固定员工,按月拿工资,这给王彦珍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他说:“我今年50多岁了,家里面六七口子人呢,出不了远门,现在1个月能挣5000多块钱,还能把家里的牛羊、孩子都照顾了。”

除了积极引导农民到基地就近务工,贾塘乡还因势利导,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合作社种植辣椒400亩,现在有150户农户参与种植,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强化“联农带农”。

花儿之乡,古韵海原

“甘肃哈凉州着十八站,嘉峪关续上着两站;日头他落在戈壁滩上,穷脚户啥时候到站。脚户哥大路上走下来,满口的尕花儿唱来”。这是“花儿之乡”海原至今流传的一首古老花儿唱词,是海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缩影。

走进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可以近距离感受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该基地以全面展演海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轨迹为主要背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为目的,是集收藏展示、交流合作、聚集示范、演出展览、研发孵化、教育培训、创新探索为一体的多功能非遗基地。

在非遺传承基地,记者看到了著名的“菜园文明”。距今约4500~4800年的海原先民们用双手创造了“菜园文明”。菜园出土的5000多件石器、陶器、玉器等为研究新石器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文化内涵揭示出齐家文化的主体是从“菜园遗存”中孕育出来的,是自成体系的原始土著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的矛头,汉代的汉灶、陶器,唐代的如来佛铜镜、菱花铜镜,宋代的“飞天”铜印、瓷瓶,西夏雕花扁壶等一大批文物都出自海原县。这里拥有22座古城和600多座古堡、烽火台,被誉为“古城堡博物馆”。

海原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留下了内涵丰富而独特的人文资源。这里的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境内流传最广的民间音乐有花儿、口弦、泥哇呜、三弦、号子、小调、驿丞等,尤以花儿为特色;民间舞蹈,如旱船舞、高跷舞、狮子舞等;民间文学,流传在海原县的民间文学主要有历史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民间美术,主要有剪纸、刺绣、布艺、皮影戏等;民间体育,如打梭、方棋等;民间技艺,如擀毡、箍窑、手工地毯、砖雕、泥塑等。

其中海原花儿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一句“花儿”就是一段美好的传说,一首完整的“花儿”演唱就是一段完整的民间故事。“花儿”是丝绸之路沿线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海原刺绣以针作画,巧夺天工,构思精巧独特,色泽艳丽华贵,囊括了中国水墨画清新俊逸的优点,加之当地的民族文化,可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

未来,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点、传承基地等建设。通过建立花儿传承点、剪纸坊、刺绣坊、皮影戏剧团、二毛皮加工制作厂房等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产业化、规模化,更有生命力,以产业发展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

美丽南华山,绿色生命线

7月的海原县南华山,远眺郁郁葱葱、层峦叠翠,近看绿草如茵、野花遍地。

海原县南华山坚挺在西北内陆的高处,稳坐“宁夏第二高峰”。从六盘山的余脉里走来,这里经过多年精心封育保护,林草丰茂,俨然成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一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优越的自然资源,既为飞禽走兽生存提供了丰足的食粮,又为各种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走遍南华山,不难看到老鹰、乌鸦、喜鹊、麻雀、野兔等,幸运的话,还会看到长尾山鸡、狐狸、狼、野猪等野生动物。

近年来,海原县南华山通过建设沙漠绿带、加强植被修复等措施,完成中部防风固沙林建设10多万亩。扎实推进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和环境污染治理率先区,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为实现宁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空间保障。

过去5年,是海原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事业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海原县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不断实现产业提质、乡村提靓、治理提优,奋力交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猜你喜欢
海原海原县闽宁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大写的“人”字(外一篇)
用爱接力 守望相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踏访“寰球大震”遗址
山海携手奔小康
海原县2017年草原生物灾害防控情况汇报
浅谈“花儿”的保护
浅谈引起海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