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提升贫困生自我效能感路径研究

2022-05-30 02:22许力文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自我效能感贫困生

许力文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和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自我效能感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以及当前自我效能感提升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缺失的原因,最后探索了资助育人工作中提升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具体举措,以帮助贫困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贫困生;自我效能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0-0037-04

随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推进,初步建成了以奖、助、贷、勤、减、免等为主的资助体系,基本消除了贫困生的经济顾虑。对于贫困生而言,在解决了经济困境的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心理和精神等层面给予其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现今高校资助育人的现存问题和发展需要来看,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通过自我效能感的培育,引导贫困生在遇到心理应激时能尽可能地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减轻应激事件对其心理的消极影响[1],从而真正实现扶困扶智扶志,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一环。

一、自我效能感综述

(一)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思考、自我激励以及行为。自我效能并不完全是个体客观能力的反映,还是个人主观上的一种信念,即使是能力水平相仿的人,自我效能感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自我效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外在环境、个人能力水平、成就表现等交互影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过去的表现和成就,个人过去亲身经历的成就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二是替代性经验,即个人从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中受到的影响;三是言语上的说服,即他人对自己的鼓励、说服、支持、积极评价往往也能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四是个人情绪和生理状态,从现实经验可知,日常生活中生理上的不适以及消极情绪都对个体的自信心有着一定的影响,降低自我效能感。

(二)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1. 自我认知不足,定位不准

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受到家庭关系、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性较大。例如由于家庭关系导致自我效能感低的贫困生在面对未来生活时缺少勇气,缺少对自身的合理定位,不能客观准确地为自己订立目标,而由于个人经历等原因导致自我效能感低的贫困生主要表现在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尽管由于影响因素不同导致贫困生自我效能感的表现存在差异性,但是贫困生在自我效能感上也凸显了共性问题:对自身能力认知不足,不能准确地定位自己。贫困生往往纠结于自身的不足,却意识不到自身的潜在优势,自然也不可能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 易偏执和过激,抗挫力不足

作为贫困生,经济的窘迫通常是其不愿提及的事情,出于自尊,他们通常习惯于过度地保护自己,对于涉及自身的事情容易敏感和激动,在处理事情上也较为偏执。他们容易把自身出现的问题归结为贫困问题,在与人交往中束手束脚,过于敏感。实际其内心比较脆弱,难以经受困难和失败,一旦陷于困境,没有足够的心理韧性,容易封闭或者放弃自己。

3. 依赖性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为避免贫困生因经济原因而失学,国家构建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经济资助体系。但若是重经济帮扶,轻育人实效会导致贫困生在求学中出现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与资助育人所追求的帮助学生建立“自立、自强、自信”的目标背道而驰,造成贫困生自身发展意识不足,安于现状,自我效能感欠缺。且贫困生通常过于在意自身的经济状况,导致其在求学期间多参与社会兼职而忽略了自身的学习和提升,尤其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最终学习和兼职本末倒置,从而导致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自然也就欠缺自我效能感。

二、自我效能感培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价值探析

(一)促使贫困生做出积极的行为选择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通常能选择直面困难,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而自我效能感欠缺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通常会选择逃避或者寻求他人的帮助,缺乏勇气和自信。因此,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帮助贫困生建立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和做出积极行为的主观意识,避免“逃避”行为的发生,强化自信,塑造健全人格。

(二)提升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

佟月華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贫困生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呈显著正相关[3]。可见自我效能感越高,快乐体验感越多,生活满意度也越高。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使高校贫困生获得更多的快乐感,而快乐的情绪能促使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为积极地行动,更易获得成功。一个情绪积极并拥有成功感的学生必然也更具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主动行善,反哺社会。

(三)帮助贫困学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诸多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会主动参与社团和集体活动,不仅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能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通常不够自信甚至是自卑,习惯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一旦遇到应激性事件,容易出现负面情绪甚至是过激行为,长此以往,就容易产生人际交往困难。而糟糕的人际关系又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形成恶性循环。

三、当前自我效能感提升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缺失的原因解析

(一)重经济帮扶,轻精神资助

对高校贫困生开展经济资助,是保障贫困生教育机会和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随着我国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一些伴随着经济贫困等原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相继浮出水面。本研究认为,经济资助已不是当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全部价值所在。情感关怀、心理帮扶、精神激励、人格培育等育人举措才是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真正价值体现。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在认真实施贫困生经济帮扶的同时,也相应地开展了一些精神育人活动,但就整体而言,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仍然是重经济资助,轻精神育人,资助和育人并未真正的协同并进,此种环境下的精神贫困问题仍未解决,自然也影响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培育。

(二)育人教育内容简单,途径单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个人自我效能感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由于两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侧重不同,所以只有两者更好地结合,才能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但是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乏味、陈旧,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忽视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重要性。在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偏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咨询和治疗,唯独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学教育,没有从学生内在出发,去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并鼓励学生利用自身优势去开展学习和工作。就贫困生而言,虽然贫困生相较于普通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性更高,但如果能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潜在“闪光点”,并以此鼓励学生,相信学生能获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高校的育人工作也将更富成效。

此外,传统的资助育人工作通常都是“单打独斗”,没有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入其中。贫困大学生的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面支持。而当前高校缺乏与学生家庭的良性互动,教师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环境,当然也无益于育人工作的开展。除了家庭教育外,社会教育也不可或缺。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学生对社会民情知之甚少,固执地相信网络流言,消极的网络文化将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自然也不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四、资助育人工作中提升贫困生自我效能感具体举措

(一)提高主观幸福感

1. 学会悦纳自己

如果个人习惯于在内心深处否定自己,那么,其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性就会大增,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提升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学会悦纳自己。作为老师,在日常的教育中不仅要多鼓励贫困生,而且也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鼓励,学会正视自己和悦纳自己。只有悦纳自己,才能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2. 坚持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良好的体魄,规律的生活作息是自身心情愉悦、情绪稳定、精力充沛的重要前提。格里高利·潘扎发现:久坐会降低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可见适量的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机能,还能缓解负面情绪,唤回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体育活动提升贫困生的积极情绪,敦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学生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

3. 培养兴趣爱好

俗话说,一个人有所爱好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一个能充实自己的爱好,不但可以转移负面情绪,而且还能在爱好的培养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因此,高校应鼓励贫困生学习之余主动发展兴趣爱好,并从兴趣爱好中化解不良情绪,让自己内心变得充实和坚定,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性格优势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要素之一,它被定义为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等各个心理层面的积极特质。皮特森和塞利格曼通过研究构建了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体系,该体系提出人性中的六大美德,该六大美德同时对应了24种优势,即创造力、好奇心、好学、开放性思维、洞察力、勇敢、毅力、正直、活力、社会责任感、公平、领导力、爱、仁慈、社交智慧、宽恕、谦虚、谨慎、自我管理、美的领悟、感恩、乐观、幽默、信仰。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仁义礼智信”正是这24种性格优势的部分体现。为此,要提升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就需要先提升其积极的人格品质。高校通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名人优秀事迹宣传、美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鉴赏、社会公益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贫困生发现自己的内在性格优势,鼓励其用优秀的人格品质去感染他人,并在其中体驗自我价值和意义,提升自我效能感。

其次,要加强贫困生的财富观教育。在对贫困生的帮扶中,最重要的是要转变贫困生思想,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贫穷不是罪,贫穷只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在日常学习中,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学会化贫困为动力,清晰地认识到只有自身自立、自强、自信,才能在困境中乘风破浪,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健全支持系统,加强人文关怀

当个人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时,往往心情舒畅,也有益于身心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保持情绪稳定、态度乐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却会使人心情抑郁。可见,如需提升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

1. 积极的同伴关系

同伴的友谊在提供情感支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贫困生因经济原因心理可能较为敏感,再者刚上大学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对亲近、稳固的同伴关系更为渴望。为此,高校在贫困生入学后,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交流和培训活动,意在帮助贫困生构建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一是通过谈心谈话了解贫困生的现实困难和需求;二是可以给贫困生提供短期的团体培训和户外拓展活动,帮助他们加强人际互动,提升他们的自尊自信水平;三是可以开设“人际沟通技巧培训会”定期开展社交技巧培训。前期可以由专家或者本校老师主导开展机构化的社交技巧提升训练,后期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通过贫困生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探讨,让学生能自己寻找到提升交际能力的方法,从而帮助其建立积极、稳定的同伴关系。

2. 积极的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尤其是与学生亲密联系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其对贫困生的关怀程度往往也直接影响了贫困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富有关怀力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对学习变得更投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5]。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关怀时,通常能增强学生的积极动机,促使学生在学业、满意度、自信心的提升上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老师需要通过一系列举措去构建积极的师生关系:一是有意识地去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让贫困生能感受到集体的关心;二是对贫困生的需求做出积极的反馈,加强师生互动;三是不定时地给予贫困生赞美和鼓励。研究表明,不时的赞美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也能提升个人的自信。老师在开展贫困生教育的过程中应以鼓励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3. 积极的家庭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長离不开家庭的影响。积极的亲子关系不仅让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而且在性格上也更为开朗和自信,有着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情感支持。

首先,父母应学会理解孩子,学会倾听,了解他们的喜好、心理和优势,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满足孩子平等对话的需求;其次,家长应经常的反思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学会以共情的心态走进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最后,父母应给予孩子一定的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力。贫困生在大学期间已经成年,父母应把他们当成人对待,在一些重大的家庭活动、决策中能鼓励其参与其中,在增强亲子联系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更为自信也更有担当。一个自信和有责任的大学生必然是一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

五、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成长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助和精神激励体系,通过多举措协同并行树立和增强贫困生自信,提升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消除因经济贫困等原因产生的自卑、挫败、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其激发内在的积极人格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增进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实现经济资助和人才培养的统一,真正提升育人实效,促使其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朱志明. 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4):99-102.

[2] 陶新华. 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佟月华. 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04):294-295.

[4] 李庆华,刘迪. 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03):130-133.

[5] 曾光,赵昱鲲,等. 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荐稿人:吴红梅,江苏开放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自我效能感贫困生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