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有效沟通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

2022-05-30 06:22赵坡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师生对话有效沟通

摘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成为时代大先生,需要教师不断强化师生对话实践。由发展对话关系、察觉对话需求、具象对话事件、明确对话问题、创设对话环境、寻找对话证据、达成对话共识、优化对话体验等环节构成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注重师生对话元素的“一唱一和,相互呼应”,具有双向考量、闭环设计、动态调控等特质,突出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开展秉持善意和敬畏的理性探问,建立师生生命关联,以一种直觉的、审美的和意义的对话方式促进师生的生命自觉,利于达成师生有效沟通,长于促进学生自主成长,便于提升教师对话能力。

关键词 应和  师生对话  有效沟通

引用格式 赵坡.指向有效沟通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19):35-38.

2012年,教育部印发各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其中专业能力维度均涵盖教师的沟通能力,明确提出“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目标。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特别强调“加强师生心灵沟通,促进拔尖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的需求。如何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和心灵沟通,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永恒课题。钟启泉认为,对话是沟通人心灵的桥梁,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1]。强化师生之间的对话实践,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成为时代大先生的应有之义。经长期实践探索而创设的由关系、需求、事件、问题、环境、证据、共识、体验等元素建构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利于达成师生有效沟通,便于提升教师对话能力。

一、应和师生对话内涵

1.应和师生对话的涵义

和,同“龢”,原指编管乐器,是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有言:“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应和(yìng hè),原指异音的共振相和。《国语·周语下》有言:“声应相保曰和。”后来,应和衍生出“呼应”“响应”“应声唱和”之意。如朱自清在《春》里曾写道:“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刘波认为应和有“你唱我和,相互应答”的意味[2]。本文中的应和主要取其“一唱一和,相互呼应”之意。

师生对话主要是指师生双方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敞开心灵,通过语言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沟通活动,其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坦诚相见,师生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关照,携手成长。

应和师生对话指向师生沟通的有效性,但并不幻想通过一次师生对话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某一问题,而是注重师生之间的及时回应、师生对话元素的相互呼应、师生对话过程的可持续性及前次师生对话对后续师生对话的潜在影响,并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次次促融的师生对话操作系统。

2.应和师生对话的元素

应和师生对话路径由发展对话关系、察觉对话需求、具象对话事件、明确对话问题、创设对话环境、寻找对话证据、达成对话共识、优化对话体验等程序组成。单次应和师生对话从前期形成的师生关系开始,到本次师生对话对师生关系产生的影响结束,从关系到关系,形成完整闭合回路,同时突出发展对话关系的核心地位。应和师生对话路径前后程序具有清晰的逻辑顺序,能指引师生逐步明晰对话程序及深度理解对话内容。如,强烈的对话需求启发师生思考因何事而对话,适宜的对话环境有助于师生寻找更多推进对话的证据,良好的对话体验必然促使对话关系升华等等。整体来看,前者利于促进后者,后者利于完善前者;虽然预设、生成有先后,但是各程序内容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首尾相连、前后呼应的闭环路径。

师生对话可由教师发起,也可由学生发起。应和师生对话路径主要基于由教师发起的师生对话而设计,突出教师在师生对话实践中的主动作为和积极预设,不过同样适用于由学生发起的师生对话,因为两者的发起主体虽不同,但教師所需思虑的对话元素基本相似,只是前者让教师准备更充分,后者需要教师更具临场智慧。

3.应和师生对话的特质

应和师生对话路径注重师生对话元素的“一唱一和,相互呼应”,具有双向考量、闭环设计、动态调控等特质。

(1)彰显双向考量

应和师生对话将师生均视为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和参与师生对话的主体。例如,产生相互对话需求,既说明学生主动寻找教师对话、寻求教师帮助,也表示教师积极邀约学生对话、给予学生帮助。前者暗示学生对教师的依靠,后者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双向考量旨在提醒教师,在对话过程中既要有教师视角,也要有学生视角,既要预防教师身份迷失,也要保持学生立场稳定,这样才能找到教师、学生两条线的交叉点和契合点,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回应及融合共生。

(2)具有闭环设计

应和师生对话全面审视单个环节的系统影响。应和师生对话认为每一个对话环节都需要前一个对话环节做铺垫,都会对后续对话环节发挥促进作用,每一次师生对话都会对后续师生对话乃至师生之间的未来交往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学生对话需求,后续对话就会变为隔靴挠痒,创造不了实质价值;本次师生对话让师生均产生消极感受,就会诱发师生对下一次师生对话产生畏惧情绪。闭环特征旨在突出师生对话的顺序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提醒教师要充分认识师生对话的潜在影响,对师生对话做通盘考虑及充分预设,打有准备、有谋划、有远虑的仗。

(3)注重动态调控

应和师生对话注重师生对话过程的修正机制。应和师生对话既强调对师生对话过程的预设,也强调对师生对话过程的调控,允许预设出现误判,但提醒教师要及时根据新线索对误判进行纠错,并在修正后果断调控师生对话进程。例如,某学生近期课堂状态低迷,教师推测该生因为考试成绩退步而意志消沉,所以将对话需求预设为“提神打气,增强信心”;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发现该生状态低迷实因和要好的同学产生矛盾且不知如何调和。此刻,教师不适宜终止对话,而是要根据该生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新线索,及时修正对话需求、对话问题、对话事件等,开启基于新线索的师生对话,果断调控师生对话进程。当然,注重动态调控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对教师的临场智慧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应和师生对话开展的策略

1.奠定师生对话基础

良好师生关系对师生对话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等、信赖、真诚、宽容的师生关系消除了师生对彼此的过度设防,帮助形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促进师生愿意对话、敢于对话、坦诚对话,利于师生对话的发生、持续和深入;二是平等、信赖、真诚、宽容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有意义对话的可能,帮助师生进行秉持善意和敬畏的理性探问,能促进师生对对话成果的认可,利于达成对话共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启师生对话的起点,需要伴随师生交往的全过程。教师要想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除了需要敬畏生命、关爱学生之外,还特别需要“去权威化”[3],因为“去权威化”是教师平视学生的开始,标志着教师真正把学生看作具有鲜活生命的独特个体,愿意倾听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并尝试通过平等对话与学生理性探讨。

2.找准师生对话方向

师生对话需耗费时间、精力乃至物质等成本,教师要开展常态化师生对话,就必须关注师生对话的意义,即关注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教师在安排师生对话之前,有必要厘清自身的对话需求,为即将开展的师生对话找到一个相对集中、切中要害的方向,不能面面俱到或蜻蜓点水,不能奢望一次对话解决所有问题,最好一次对话只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正因如此,教师在开展师生对话时,必须找准一个指引师生对话前行的方向。

师生对话是一种双向沟通,教师在充分了解自身对话需求的基础上,也要收集一些与对话内容紧密相连的规章制度,捕捉一些关键信息预判学生的对话需求。同时,教师要在对话中鼓励学生勇于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4],并据此进一步察觉、验证、确认学生的需求,从而及时寻找教师需求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和最妥平衡点,为可能达成某种共识的对话找准努力方向。

3.明晰师生对话起点

师生对话由师生围绕某一具体事件探讨而不断推进,缺少具体事件的师生对话容易产生说教、虚浮、莫名其妙之感。具体事件是师生对话有力的可见抓手,能让师生找到对话发生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便于就事论事、依事推理、因事生义,不至于让对话天马行空。在开展师生对话时,教师至少要确保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能准确复述事件的重要细节,特别是要能全面呈现衍生对话观点的核心片段和关键情节,这样才能让对话水到渠成。

此处的事件主要是指发生于师生之间或师生身边的实际事件。因为师生均非常熟悉此类事件,围绕此类事件展开的师生对话适宜展现师生的真实感受和客观想法,更具有情境性、启发性和教育性。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平和心态,理性陈述事实,避免把情绪和事实混在一起[5],通过帮助学生看清事实真相而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和相對可靠的认识,确保师生对话起点不偏向。

4.确立师生对话内容

解决问题是师生对话的必然要求,是师生有效沟通的显著标志。然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明确问题是什么。一般情况下,表面问题更容易被发现,深层问题则容易被淹没或错判。正因如此,在师生对话开展前乃至师生对话进行中,教师都要反复思考、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尽可能让师生对话直面深层问题,让问题成为推动师生对话不断深入的载体,这样的对话内容才是有价值的对话内容,从而让指向有效沟通的师生对话成为可能。

当然,任何学生问题的出现都有其复杂性、深层性和系统性,所以解决问题需要切口、梯度和支撑,不可一蹴而就。每一次师生对话只要能让问题解决有进一步突破,即可视为有效沟通。在师生对话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理解学生内心深层次的需求,留给学生继续自我探索、自我认知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认识你自己”意义上的自我发现和精神淬炼,进而真正体悟到责任、关怀和人格等生命道德属性与自我的深刻关联[6],进而获得更为丰富、完整、深刻的生命体验,自觉朝着自主成长的方向前行。

5.营造师生对话氛围

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对话,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对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听到对话……师生对话的顺利推进,需要舒适、安全的地方,需要合乎情理的对话契机,需要远离可能带来干扰的人员。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须注重师生对话环境的安全性,特别是心理安全的维护。大多时候,被教师喊去“谈话”常被学生曲解为倒霉、危险的严肃事情。面对未知的倒霉和危险,学生本能的反应一般是逃避、顶撞、敷衍、沉默[7]。正因如此,要选择适宜环境作为对话场所,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对话氛围。

6.发掘师生对话线索

师生对话既注重对话教育价值的预设,也追求对话教育价值的生成。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需要教师通过缜密的临场“察言观色”,发掘对话可能进行下去的线索,根据线索预判对话的下一步走向。也就是说,教师要敏感地觉察对话过程中的蛛丝马迹,善于找到推动师生对话的证据,让自己后续的话语有据可依、有点可破、有愤可启、有悱可发,从而确保师生对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刘铁芳认为,真正的对话乃是要唤起学生现成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对话,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性[8]。因此,教师在师生对话中要善于倾听,通过复述或改述学生的观点确认或做进一步推论,创造新一轮的对话机会,推动阶段性对话成果“自由流转”及“深度理解”,利用高频互动对话启发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并探讨自身真实想法,从而唤起学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对话。

7.融合师生对话观点

师生对话致力于达成师生之间的共识,且以观点形式呈现希望、要求、原则、策略、方向、理念等。指向有效沟通的师生对话,必然是达成某种程度共识的师生对话,因为共识意味着问题得以解决、行动得以规划、价值得以呈现,即初步实现师生对话目标。当然,共识的达成不以教师的权威化言论为准,而以学生点头认可和心悦诚服为主,这极为考验教师的对话智慧,因为评价的最终依据不是教师说了什么,而是学生听进了什么。

当然,师生对话共识的达成,教师的状态主要是“引”,学生的状态才是“发”,一“引”一“发”,“引”“发”互动,达成共识便有了观点融合的基础。此外,共识一般在师生对话临近结尾时达成。迈克尔·潘塔隆基于“动机访谈”而设计出“迈克尔六问”,其中第六问为“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想做的话”[9]。在对话临近结尾时,教师可采用与迈克尔·潘塔隆第六问相似的方式引发学生主动说出未来计划和行动方案,在学生“发”的基础上呈现希望、要求、原则、策略、方向、理念等,为完成一次成功的师生对话画上句号。

8.调控师生对话进程

师生对话需要成本,即便不能顺利达成某些共识,也不能因本次对话而增添更多矛盾和障碍,师生对话不能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开展师生对话的底线。正因如此,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自身和学生的体验,一旦感受到自身的不良情绪在滋生或者学生出现明显的顶撞、厌烦、不配合等倾向,就要果断终止本次对话,因为负面的过程性体验不仅有碍持续推进师生对话,也将深层次恶化师生关系。若师生相谈甚欢,教师也要在达成对话目标后及时结束对话,不扩大对话成本,不增添婆婆妈妈的形象。

良好的对话体验有助于对话的顺利推进,强化师生对下次对话的向往,久而久之将推动师生关系的深层次改善。“霍桑效应”表明,为了让师生对话更加顺利,教师在师生对话伊始就有必要先给学生讲话的机会,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使他们充分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不要轻易给学生下结论[10]。也就是说,教师在师生对话中要善于淡化、消除学生的防备心理,避免学生启动“防御系统”,一旦发现学生启动明显的“防御系统”,就要果断调控对话进程,以免产生糟糕的负面影响。

三、应和师生对话实施误区

应和师生对话建构的是指向有效沟通的师生对话路径,旨在提升师生对话的科学性、可行性、教育性,充分发挥师生对话在师生沟通中的重要教育价值。在实践应和师生对话路径时,教师要注意走出四个误区:首先,应和师生对话倡导师生面对面对话,但面对面对话不是师生对话的唯一途径,更不是师生沟通的唯一途径。如,智能时代,师生可以采用视频形式对话;智能时代,书信沟通更显难能可贵。其次,应和师生对话推崇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关系,但这与教师在师生对话中掌握主动权并不矛盾。师生对话可以是教师发起,也可以是学生发起,但教师发起、组织的师生对话范围更广阔、准备更充分、意义更深远。再次,应和师生对话表面看似是为教师发起的师生对话设计的路径,实际上學生发起的师生对话路径与此相比大同小异。两者的区别是,教师发起的师生对话拥有更充分的预设,学生发起的师生对话体现出更迫切的对话需求;两者的相同点是,不管谁发起师生对话,教师都需要关注“应和”。最后,应和师生对话致力于达成对话共识,但对话共识质量根植于教师的人格、理念及学识。教育是爱与智慧的艺术,教师要想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就应以高尚人格、科学理念及渊博学识为基础,否则极有可能把学生引向弯路、错路甚至邪路,这是任何对话技巧都弥补不了的损失。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理应追求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成为时代大先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师生对话水平。师生对话不是日常随意的交谈、问答、争论,更不是说教、灌输、命令,而是师生主动敞开自身生命的空间,与对方建立充满好奇、鲜活和真诚的生命关联,彼此怀着善意和敬畏进行理性探问,以一种直觉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话方式来引导和促进师生的生命自觉[11]。指向有效沟通的应和师生对话路径,主要是以关系为纽带、以需求为指南、以事件为抓手、以问题为载体、以环境为支撑、以证据为线索、以共识为目标、以体验为基石进行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过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教师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对话教学的创造[J].教育发展研究,2020(04):38-43.

[2] 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5-18.

[3] 赵澜波.有效沟通,班主任请先“去权威化”[J].教育家,2020(04):16-17.

[4] 任洁.基于非暴力沟通要素的师生对话艺术[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12):163-166.

[5] 顾燕萍.运用“赋能沟通法”提升师生沟通有效性[J].现代教学,2020(02):139-141.

[6] 王果,李建华.人工智能时代“他-我”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性对话中深化责任、关怀和人格感召[J].中国教育学刊,2021(07):40-44.

[7] 吴炯岭,赵晶.教育谈话:促进师生沟通的对话艺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3):61-64.

[8] 刘铁芳.对话的古今之变与教育性对话的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9(07):18-32.

[9] 潘尹凡.“迈克尔六问”在师生沟通中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12):158-162.

[10][11] 张广丽.同理心对师生沟通的影响分析及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22):61-62.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师生对话有效沟通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探究
小学数学高效对话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师生交往的伦理旨趣与对话建构
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