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译本《茶馆》的海外译介与传播

2022-05-30 07:29陈慧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译介茶馆

陈慧祥

內容摘要:上世纪80年代《茶馆》首次开启赴欧巡回演出并且获得巨大成功,其中英若诚为舞台演出而翻译的剧本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打破了外国观众理解该剧作的语言壁垒,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本文以受众视角下英若诚《茶馆》译本起点,着重分析英若诚《茶馆》英译本海外研究与接受情况,并且从传播与译介视角出发对该译本的海外研究与接受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试图为中国文学的全球传播提供两方面的建议:一是提升文学传播意识,树立全球传播思维;二是提高对文学译介与译者的重视,打造健康的翻译市场,以期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在当代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馆》 译介 英若诚 译本研究

老舍是作品被译介最多、译介国家最多、被研究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与接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在海外拥有多种译本。1979年《茶馆》重新登上北京人艺的舞台,演出之后外国友人主动邀请该剧组到欧洲巡演,至此《茶馆》正式走出国门,成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先生曾说,“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种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他将自己熟悉的小人物汇聚到这一方茶馆,通过茶馆自身与这些小人物的变迁来反映社会的变迁,成为独有的文化现象。

一.受众视角下英若诚《茶馆》译本分析

老舍出生并成长于北京后留学于英国,他既是中国民间文学传统的继承者,还是西方文学经验本土化的先行者,因而采用西方戏剧传统讲述典型的中国本土故事。北京的成长经历使得老舍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特色,语言京味十足,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北京人性格也非常接近,《茶馆》作为老舍最为经典的代表剧作之一自然也不例外。要将颇具北京特色的《茶馆》完整翻译还要考虑到语言的艺术性因素与舞台方面的表演性因素,这样的翻译任务颇为艰巨。英若诚生长于北京,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系并且翻译了许多话剧作品,同时还是北京人艺优秀话剧演员,种种身份的汇聚与出色的翻译能力使他成为翻译《茶馆》的不二人选。作为一名出色的戏剧翻译家,英若诚在翻译《茶馆》时充分考虑舞台演出效果,力图为演员提供口语化的演出剧本,注重观众现场的接受与理解。《茶馆》最初的翻译动因源于其欧洲巡演的需要,因此译本主要面向的受众主要是观看舞台演出的国外观众,而后《茶馆》英译本的出版才面国外的读者。

从观众维度而言,英若诚《茶馆》译本注重口语化表达,贴近舞台演出与观众的需求。对于话剧这一文学形式而言,人物对白就是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具有极高的艺术性,那么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戏剧的语言特点和舞台演出需要。由于话剧现场表演的线性特质,观众的即时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三幕时间跨越半个世纪的《茶馆》来说,如果观众不能快速、清晰地理解故事发展脉络,那么观赏体验将会大打折扣。为了更好的舞台演出效果与观众的观剧体验,英若诚《茶馆》英译本较为注重口语化表达。例如:

刘麻子 卖女儿,无论怎么卖,也对不起女儿!你糊涂!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怎样,摇头不算点头算,来个干脆的!(p18)

Pock-markliu But you are selling her, arent you? How can you face her anyway? Dont be fool! Think about it. Once shes married, shell eat delicacies and wear brocades! I call that a lucky fate! Well, make up your mind, yes or no. lets get it over with! (p19)

在上述例子中,原文出现“珍馐美味”与“绫罗绸缎”两个成语,英若诚将其译为“eat delicacies”和“wear brocades”,两组简单的口语化短语贴切的表达了原意同时还和原文的两组四字成语保持了形式上的对等;“摇头不算点头算”若是按照原文翻译译文则为“shake your head doesnt count as nodding”,但是英若诚采用意译的方式“yes or no”,相较之下后者不拘泥于原文更为简洁灵活,观众清晰易懂。可见英若诚在处理《茶馆》中某些复杂的汉语表达时倾向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更加符合舞台演出、演员与观众的需要。

其次英若诚充分考虑舞台动作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茶馆》英译本语言具有动作性意味。戏剧表演主要包含人物对白、动作、舞台布景、背景音乐、演出道具等方面,其中演员的表演动作对于故事情节的推进、人物性格与关系的呈现有着直接效果。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文本翻译较大不同之处在于,译者需要抓住剧本的动作性特征,让表演者与原文本链接,呈现出最佳的舞台演出效果。英若诚《茶馆》译本的序言中提出,人物当下符合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就是戏剧表演的坚实土壤,可见译者翻译《茶馆》时特别注重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意味。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

唐铁嘴 我该抽“白面儿”啦。(指墙上的香烟广告)你看,哈德门烟又长又松,(掏出烟来表演)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不小吗?(P74)

Tang the Oracle Ive taken up heroin instead. (pointing at the cigarette advertisement on the wall) Look, see that ‘Hatamen brand of cigarettes. Theyre long and the tobaccos loosely packed. (Taking out a cigarette to demonstrate his point) By knocking one end gently you get an empty space, just right for heroin. British imperial cigarettes and Japanese heroin! Two great powers looking after poor little me. Arent I lucky? (P75)

袁世凯死后,包括英国与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指使中国军阀混战、进行割据,底层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唐铁嘴明面上讲述抽“白面儿”、抽烟的事情,并辅之以形象的动作表演,最后跟上一句“这点福气还不小吗?”,既彰显了唐铁嘴伶牙俐齿、颇能诡辩的人物形象,同时其反讽自嘲的口吻更是凸顯了时局混乱,人人自危。英若诚翻译这段原作时,不仅将原有的动作性语言保留,包括“抽”、“指”、“看”、“掏出”、“侍候”等,同时还增添了一些动词“look”、“see”、“knocking”增加了译入语的动作性意味,同时还为表演者在行为动作方面留下了表演空间。

二.英若诚《茶馆》译本海外研究与接受情况

《茶馆》通过舞台演出走向世界,而舞台演出未曾涉足的远方则借以译介的形式扫除语言壁垒。许多评论者表示一部中国的戏剧作品能够在海外掀起一场“茶馆热”,除去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受众的猎奇心理以外,其译本的作用功不可没。在美国权威的戏剧杂志《亚洲戏剧期刊》上曾多次出现《茶馆》的身影,虽然不过寥寥数语,但足以管窥该剧作在外国学者与普通受众眼中占据重要地位。《茶馆》英译本海外传播与接受状况可以从海外研究与大众传媒两个维度进行考察。

(一)海外研究情况

本文经过收集与整理海外对于英若诚《茶馆》英译本的文献发现,海外学者对于《茶馆》的译本研究并无过高的学术旨趣,仅有五篇论文在介绍英若诚身份的时候简单提到了他是《茶馆》的译者,而暂时没有涉及到其英译本其他方面的研究。对于《茶馆》的研究仍有数篇较为重要的经典性文献,而这些文献尚有值得挖掘的空间,因而本文将做进一步探讨与分析。上述文献来源于EBSCO总平台、Web of Science和JSTOR的交叉检索,经过严密的筛选,最终得到13篇与《茶馆》相关性最高的论文。这13篇文章主要从以下二个角度探讨《茶馆》:一是采用整体性视角即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戏剧的视角探讨《茶馆》的文学地位及艺术价值;二是聚焦于老舍的整体创作与《茶馆》。

一方面,采用整体性视角探讨《茶馆》的文学地位及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国外学者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例如《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读本》、《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戏剧选集》、《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选》等专著,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采用历时性视角进行归纳总结主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并没有对作品本身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John Kwan-Terry(1989)认为鲁迅、老舍、矛盾和巴金是中国近代以来杰出的作家,提炼出老舍的语言充满讽刺与幽默性,并表明《茶馆》是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Claire Conceison(2001)主要分析了中国话剧的两大表演与训练中心:北京与上海,简略地介绍了《茶馆》的主题。Siyuan Liu and Kevin J. Wetmore Jr.(2009)以目录索引的方式呈现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和主要作家和中国戏剧翻译简史,简明扼要地提到了《茶馆》目前的译本以及出版情况。Colin Mackerras(2013)主要评价了当代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对《茶馆》的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另一方面,聚焦于老舍的整体创作与《茶馆》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Koon-Ki Ho (1996)首次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将《等待戈多》与《茶馆》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二者的共性在于人们在旧世界挣扎生活,渴望新世界的到来,并且两部作品在创作上未拘泥于传统戏剧的形式与准则,突破了时空的限制;Shiao-ling Yu(2013)分析了《茶馆》自问世以来在中国话剧舞台的五十年风雨历程,她将《茶馆》的国内外演出的兴盛与当时政治环境联系起来,指出《茶馆》经受住了政治风暴与时间的考验;Anfeng Sheng(2017)认为老舍作品中的世界性因素即人类的终极理想与价值以及世界理想主义来源于其满族背景、列强入侵造成的家庭悲剧、模糊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着重提到了《茶馆》的悲剧性色彩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二)海外接受情况

除去利用海外学者的研究来考察《茶馆》英译本跨国界之行以外,另一层面就是利用大众传媒和新媒体评估《茶馆》英译本的海外接受状况,这主要集中体现为主流报刊的书评、读者的个人书评。主流报刊书评主要是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该书评中指出老舍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茶馆》,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政局的动荡与底层百姓的生存挑战。读者个人书评主要来源于美国售书网站亚马逊(Amazon)以及书评网站好读网(Goodreads)对于《茶馆》的评价与反馈。

亚马逊图书销售网站作为世界最大的网络图书馆,图书售后评价功能能够从一定程度说明书籍的大众接受情况,同时书籍作为商品,其售后评价对于该商品的后续销售也有所影响。调查显示,《茶馆》英译本在亚马逊评分为4.9分(满分为5分),其中87%的顾客评分为5,13%的顾客评分为4。书评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主要是读者观看《茶馆》电影后对原著产生兴趣,因而购买书籍,以阅读译作的形式感受中国的兴衰六十年;第二类读者主要是从自己学习中文的角度出发,表示双语文本阅读有助于语言学习,同时还能从历史的角度观照中国茶馆传统。

好读网成立于2007年被称为“书本界的脸书”,其用户以书交友,可为书籍评分、留评论、创建 书籍讨论小组等,书评的互动性、开放性较强,与亚马逊网站的书评相比,专业性程度更为突出。调查显示,共有363位读者为《茶馆》英译本打分,评分为4.04分(满分为5分),五十字以上的外文评论共有14条,涉及多种语言,但主要以英语为主。分析评论数据可得,三星以上好评占占88%,可见普通读者对于《茶馆》的评价整体较高。总体上,读者正面评论要点如下:(1)读者对挣扎于乱世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给予同情,同时能够与故事中的某些角色共情,同时还指出阅读本剧作需要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2)读者能够感受到《茶馆》的语言讽刺幽默,带有布莱希特戏剧特征;(3)读者对于英若诚的翻译评价颇高,认为英若诚的翻译优美,并向其他读者推荐本书。一位叫Jacques Coulardeau的读者对《茶馆》的书评长达974字,提出中国历史比西方更为悠久的议题,辛辣地指出带有偏见的西方人看不懂这部中国戏剧,一切置于他们精神世界与地域之外的飞地皆为虚无。然而在众多的正面评价之中不乏质疑与批评之声,有读者表示故事人物众多、时间跨度较长,在整体理解故事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角色多次出场与退场容易使读者出戏,剧作呈现缺乏思想深度。

三.启示与思考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海外学者对于《茶馆》有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用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戏剧的视角探讨《茶馆》的文学地位及艺术价值,而对于英若诚《茶馆》英译本的研究目前处于尚待挖掘的阶段,《茶馆》的翻譯仅作为其身份介绍的一部分,关于《茶馆》英译本的研究处于海外中国学的边缘化地位。专业书评与普通读者书评的考察揭示出《茶馆》英译本在海外的理解与接受程度较高,但是传播人群范围较小,传播效果也比较有限,同时由于文化差异与场域限制,海外受众有时难以理解《茶馆》中特定的民族意蕴与文化情境。在海外学者研究、专业书评与普通读者书评三者之间仅有普通读者提到了《茶馆》的翻译问题,可见中国文学译介并未受到重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大力推动《茶馆》的海外传播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提升文学传播意识,树立全球传播思维

老舍汲取西方戏剧的养分在中国语境中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话剧《茶馆》,其深刻意义并不仅限于文学形式的尝试、西方手法的吸纳以及文学性本身,同时还在于《茶馆》所产生的文学效果:展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展现出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作者的创作并不局限于民族、地域乃至国籍的限制,具有不自觉的文学跨越国界的传播意识。译介作为文学交流的重要途径则是通过巧妙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尽力克服作品的语言障碍与文化隔阂的方式向国外观众展现作品本身蕴含的世界性因素。文学传播意识的树立不仅要求作者保留中华民族的创作韵味,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中国文学是作为世界文学而存在的文学形式,译介则是链接的桥梁。

“全球传播”是指信息、符号、观念及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共时性流动[1],是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以及信息技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意见、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2]全球传播随着全球化深入而不断发展,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介入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传播结构发生变化[3],传播内容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传播更加主体多元化。《茶馆》开启欧洲巡演的契机是受一位外国友人盛情邀请,演出后口碑发酵,随后剧组又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美国等地演出。这位外国友人作为《茶馆》全球传播的主要推动者联合中国政府以及北京人艺共同促进该剧作走出国门。另一方面,许多观众观看演出以后被《茶馆》的故事深深吸引,转而对剧作本身以及衍生的影视作品、景点产生兴趣,传播平台与传播内容逐步增加,从而使得外国受众进一步的了解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

(二)提高对文学译介与译者的重视,打造健康的翻译市场

诚如上述研究所示,中国文学译介研究处于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边缘地位,仅有国外普通读者提到了翻译文本与译者。在翻译产业链中,译者的专家地位弱化,专家身份不被外界认同[4],但是在共享经济的大环境下,知识分享、传播和转移使得译者成为知识经济人,译者身份向跨文化传播者转变,译者角色的多重性和重要性与译者的专家地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冲突。面临身份的矛盾性,译者需要完成自我身份重构与认知转变,适应市场需求,同时翻译市场经济需要提高对翻译人才的重视,不仅是打造语言服务人才队伍,还包括培养高质量文学笔译从业人员。

翻译市场规模大与准入门槛低等相关因素使得很多缺乏相应资质的企业进入翻译市场,导致翻译柠檬市场的出现。[5]除此之外,互联网出现许多共享的数据翻译语料库以及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涌入翻译市场,增加了对翻译质量与翻译市场的监管难度。英若诚出于演出需要完成了《茶馆》的翻译,并且美国学者康开丽(Claire Conceison)一起修订以此保证翻译质量,随后《茶馆》英译本出版面世,并在国外购书平台有不错的销量。对于译者而言,翻译成果得到读者认可,提升译者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对于读者而言,阅读翻译作品克服语言障碍,精神层面与审美层面得到满足;对于翻译市场而言,一部优秀的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能为同行从业者树立榜样,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从翻译作品产出层面推动翻译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从受众视角下分析英若诚《茶馆》译本,发现译者根据受众的可接受性与戏剧的可表演性原则,译本口语化特征明显,同时具有极强的动作性意味,满足译介作为文学传播的起始要求。在跨文化、跨国别、跨语言的对外传播框架下,将译介看作桥梁,面向不同的受众,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然而一直以来,翻译作为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在海外学术研究中并未受到重视,海外学者更加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与艺术性,忽视了译介的价值与作用,《茶馆》的海外研究便能管窥与佐证。与海外学者具有差异的是,普通读者不仅关注于作品本身,还充分肯定译本的翻译质量,但由于文化差异等因素,读者对于某些故事情节与文化符号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从传播学与译介学的角度而言,《茶馆》在英语世界有一定的研究与接受得益于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文学全球传播思维以及高质量的翻译,因而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需要提升文学传播意识,打造健康的翻译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立非,孙疆卫.国内外翻译经济研究热点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J].中国翻译,2021,42(02):117-124.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版)[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5.

[3]老舍.茶馆[M]英若诚,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Ho K K. From the Absurdist to the Realist: A Reading of Lao She's" Teahouse"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Oriens Extremus, 1996, 39(2): 204-227.

[5]Conceison C. International casting in Chinese plays: A tale of two cities[J]. Theatre Journal, 2001, 53(2): 277-290.

[6]Lau J S M, Goldblatt H.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7]Liu S, Wetmore K J. Modern Chinese Drama in English: A Selective Bibliography[J]. Asian Theatre Journal, 2009, 26(2): 320-351.

[8]Mackerras C. The performing arts in contemporary China[M]. Routledge, 2013.

[9]Yu S. Politics and Theatre in the PRC: Fifty years of Teahouse on the Chinese Stage[J]. Asian Theatre Journal, 2013, 30(1): 90-121.

[10]Chen X. 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Drama: abridged edition[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4.

[11]Sheng A. Exploring the Cosmopolitan Elements in Lao She's Works[J].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2017, 54(1): 125-140.

注 释

[1]史安斌,张耀钟.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J].全球传媒学刊,2019,6(02):26-38.

[2]Frederick Howard, H .Glob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Belmont,СA:Wadsworth,1993,61.

[3]楊伯溆.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跨国公司的介入及其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3):29-38+94.

[4]王立非,孙疆卫.国内外翻译经济研究热点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J].中国翻译,2021,42(02):117-124.

[5]司显柱、郭小洁.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基于柠檬市场理论[J].中国翻译,2016,37(5):65-69.

项目基金:本文为2020-2021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茶馆》的海外译介与传播——以英若诚译本为例”(YJSCX2021-14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译介茶馆
《茶馆》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我给动物开茶馆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
茶馆
清雅茶馆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