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探讨

2022-05-30 10:48胡勇卿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高校

胡勇卿

【摘要】本文阐述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工作的意义,分析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措施,即深入挖掘公共体育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体育实践教育、创新公共体育课中的教育方法、构建多元化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综合体育能力、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课 课程思政 同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8-0061-03

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需要借助精神启发、思维引导让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积极,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政治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相互融合,体现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相互统一性,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点,构建稳定、和谐、文明的校园,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一门普及性的课程,每个专业、每名学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参加体育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思政同向育人活动,是一种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体育技术技能学习、训练和思政教育融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毅力、增强学生意志,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此笔者主要探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工作,希望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一、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体育与思政课程结合,同向育人

素质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活动不仅要强健大学生的体魄,而且要强健大学生的心灵,促进大学生成长。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活动,是利用公共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中的共点——体育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滋养学生。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可塑性大,政治意识还不是很强,看问题还不是很全面,有时候不够理性、不能明辨是非,容易被不良的思想意識干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信息更容易得到传播,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流传在大学校园中,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冲击。这需要高校各专业携手并肩,扎实地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公共体育课程因此要协同思政教育课程同向育人,用公共体育课程活动中的思政元素教育大学生,使之更好地成长。比如,把耐力训练与竞技训练转化为意志力训练,把集体竞赛活动转化为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活动,把观看国际比赛转化为培养爱国热情的活动,等等,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以及规则意识。思政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师受课时限制不能细致地与体育结合,无法挖掘和运用更多的体育运动中的例子。如果体育教师能深入挖掘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并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思政教育内容,那么就能很好地弥补这个短板,把体育教学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同向育人,共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二)锤炼学生意志力,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一般指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他把体育放在第一位,可见体育对健全人格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大学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和教育将会影响他们一辈子。因此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要秉持“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增强体质、享受乐趣”的理念,与思政教育同行,同向育人,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力,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意志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品质。体育训练正好是意志力的一种具体表现,体育训练通常是在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学生克服心理、生理、身体等带来的困难,以及其他物质条件方面的困难,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制订计划,持之以恒地练习,从而实现目标的运动。在大学里,体育锻炼是一种很好的锤炼人的意志的方法,它把意志素质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融合在一起,坚定人的毅力,让人在运动中感到快乐、获得成就。比如,进行长跑练习,在最初的一周里,长跑的人往往会腰腿疼痛,特别是小腿的肌肉异常酸痛。如果没有一定的毅力,那么将很难坚持。只有坚持练习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运动中,把意志素质训练、体质训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磨炼中提高自己,一点一点地提高成绩,并在运动中收获快乐,达到忘我的境界,也自然地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乐观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体育有无穷的魄力,将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同向育人,不仅能挖掘人的身体潜能,而且能激发人向善的本能,使人健康豁达地看待事物、看待世界、看待人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思政育人措施

当前高校的体育场所、设备、装配、器材都比较齐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开展得有声有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非常重视技能、体能训练,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仔细分析起来,也发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公共体育课没有很好地把德育作用与人文价值展示出来,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没有把体育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认知较为狭隘、片面,无法体现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其次,教师大多只关注体能、技能的培养,仅仅从技能技术等方面传授体育知识,开展体育锻炼,缺乏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体育精神、人文精神的意识,无法实现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最后,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活动中,教学内容和方法没有很好地体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之间缺乏关联性。除此之外,教师没有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素材,在教学中缺乏价值观教育与政治教育指导;体育教育模式、教育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身体素质、思想修养的培养不够重视,也没有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觉悟。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必须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针对性措施。

(一)深入挖掘公共体育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育活动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公共体育课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到公共体育课与思政课的共同点,把每一个运动项目中蕴涵的政治、道德、人文等元素充分利用起来,以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蕴含着许多隐形的思政教育资源,体育教师要善于从各个体育运动项目中发现这些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并将其渗透到在各个教学项目及其各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思想、在跆拳道训练中培养拼搏与不畏强敌的精神、在太极拳教育中培养尊师重道与文明礼貌的品质,等等。体育教师要把公共体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在一起,打通思政教育与体育的通道,把“报国行、强国志、爱国情”融入体育知识学习与体育运动训练中,发挥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与思想引领作用,让大学生具备优良道德品质与崇高思想品格,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与体育专业知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习与训练的动力,外化为积极向上的追求,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育人、育才的辩证性统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二)强化体育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综合体育能力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活动中,教师要强化体育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引导学生把专业体育理论知识内化为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首先,教师要把体育竞赛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体现体育学科的思政功能、实践特征,构建以体育训练为主要内容、以竞赛活动为辅助内容的教学模式。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要强化学生自我体育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运动技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实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学校要把校园文化活动和体育运动相互融合起来,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体系,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校园专题体育竞赛活动,比如,校园马拉松比赛、越野跑比赛、拔河比赛及各种球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实践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定期举办校级运动会和校级球类比赛,把体育运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其次,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融洽的体育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优良的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消除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转化阻力。比如,在校园的田径场之中绘制多元的体育文化标识,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树立强身健体准备为国工作五十年的信念。除此之外,高校要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与体育风貌,让大学生在濃郁的体育文化氛围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升综合体育能力。

(三)创新公共体育课教育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么就要改变以往单纯的理论灌输式、动作示范式的教育模式,要创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方法,引导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比如,借助网络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一些体育项目的重难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利用课余模仿练习,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构建探索型、合作型、自主性的体育教育模式,将思政教育与体育理论教学和运动训练结合,以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观,使大学生自觉地开展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自主型的体育活动中,教师详细指导学生的体育动作、技术后,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空间,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干扰,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创新能力。在合作型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安排集体性的公共体育教育活动,比如,排球活动、篮球活动等集体性活动项目,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教师通过群体性体育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训练,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学会与他人互动与交往。在探索性的体育活动中,教师要让大学生自主消化体育专业知识,探讨体育动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挖掘自己的潜力,激发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并培养顽强拼搏与坚韧不拔的精神,提高体育运动品质。

(四)构建多元化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体系

学校要想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同向育人,除了重视教学过程,还要重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一种方式。它既是对教师的“教”的检验,又是对学生的“学”的检验。因此要构建多元化的公共体育课评价体系,客观地反映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情况。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以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责任意识为辅的比较综合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促进体育与德育融合,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多元化教育评价中不断完善自我、修正自我,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教师要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原有的知识、技能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体育课程育人的内容、标准,使公共体育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全面,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将个人评价、朋辈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促进体育与德育协同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在高校公共体育课评价活动中,除了要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也要评价教师的体育水平、道德修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促进教师更好地引领学生,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和体育深度融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总而言之,在高校公共体育活动中,学校、教师都要重视课程思政同向育人,从而推动公共体育课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创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围绕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选择公共体育课的教育内容,采取恰当的教育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文化观,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6).

[2]王芳平,卢红军,邱岚.江苏科技大学公共体育课引入啦操的可行性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9).

[3]傅新宇,姚亚中.课程思政视野下大学生思想状态与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9).

[4]贺飞.探析大学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及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0(23).

[5]黄韬,王佳.高校公共基础体育课思政建设探微: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体育视野,2020(3).

[6]赵飞燕.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研究[J].科技风,2020(17).

[7]李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的探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4).

[8]刘佳旻,张正芳.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研究[J].灌篮,2019(11).

注:本文系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桂经贸职院教科〔2021〕76号JMSZ2021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心宇(1984— ),四川仁寿人,硕士研究生,国家级裁判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现就职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女大学生的“厌学”现象研究及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析我院公共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