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策略

2022-05-30 09:11马振英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策略

马振英

【摘要】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立足“素养本位”,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其行为、内心需要、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交互融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兴趣。本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和现行教材,根据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的特点,采用“模拟与迁移、链接与关联、还原与整合”等策略设计真实任务情境,实施命题。

【关键词】创新素养培育,情境化命题,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由注重学科逻辑到关注生活逻辑,从学生成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角度重组各类知识,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想象力,变革教学方式,以评价引导创新。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的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利用学习情境、日常学习与生活经验、社会热点问题等素材,开发设计创新性任务情境,缩短问题、任务与学生认知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一、小学阶段培育创新素养的依据

1. 培育创新素养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培养创新性人才意义重大。小学阶段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期,是创新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呵護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能力,对其成长具有长远意义。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对培育创新素养的认识比较薄弱,以考试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知识立意的命题思想占主导,创新素养被忽视。这导致课堂教学失去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思维方式僵化。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能够引领教师更新命题理念,转变测评行为,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进创新素养的培育。

2. 培育创新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确定了素养型的课程目标,提出考试命题可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极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创新品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以促进创新素养的培育。

课程目标凸显创新素养的培育。在思维能力的发展上,关注思维品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在欣赏语言文字作品时,不仅要能够感受美,而且要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涵养高雅情趣。

课程内容注重创新素养的培育。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创新素养培育的内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汇总梳理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学以致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等,感受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体化的审美体验;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语文实践活动,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课程实施体现创新素养的培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品格,培育创新素养。

3. 依托现行教材培育创新素养的可能性

教材编写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倡导“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的理念。学生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接触到不同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开阔视野,促进创新素养的培育。语文学科重视实践性,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初试身手、词句段运用等板块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设计节日海报等活动,学生在比赛和表演过程中可以收获不同的人生体验。

统编教材中的有些文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例如,童话以其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创编故事,进而培养想象力。以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二是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围绕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交流平台等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阅读童话的方法,并进行整本书阅读;课后“小练笔”、习作则将阅读与表达相融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编故事;词句段运用板块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模仿表达。本单元的创新素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巩固语文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词句段的运用,培养在语言实践中对知识进行迁移、建构的创新能力;阅读童话,感受童话的奇思妙想,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发展思维创新能力;借助熟悉的故事,展开丰富的想象,按照童话文体样式创编故事,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情境化对创新素养培育的指导价值

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五大课程理念之一。语文学习是情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会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当其调动已有的知识,主动思考去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会获取新知识,尝试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新旧知识进行融合,新旧思维实现碰撞,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而且可以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对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等进行建设与重构,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得以锻炼,好奇心、自信心、意志力等创新品格得以培养,学习变得充满乐趣、富有价值。情境化成为推动学生学习、创新的动力。

素养立意的情境化命题将学科问题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创设的类似情境中,学生通过提取、理解和分析情境中的相关信息,综合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展示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课程学习、语文教学、学业评价、社会生活进行深度融合,使学生在产生知识或应用知识的“情境化土壤”中获得新知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情境化命题策略

依据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的特点,可以采用模拟与迁移、链接与关联、还原与整合等策略进行情境设计,实施命题。命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新性情境任务设计得越适切,越能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命题为例进行探讨。

1. 模拟与迁移

模拟是指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利用访谈、倡议书等或反映社会热点的文本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创设交际表现型的任务情境,考查学生在情境任务中所表现出的语言建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实现经验积累与自身成长的衔接。

例1 学校广播站开设了新栏目《少年梦,读书美》,首期节目围绕话题“经典阅读”进行访谈,将邀请作家、老师和学生代表作为嘉宾。

(1)请你为本栏目设计一条宣传语。

(2)假如你是节目的主持人,请围绕话题设计两个问题向嘉宾提问。

例1将访谈节目与学生熟悉的校园广播相结合,设计的问题比较典型。学生解决问题时,将自己置身于情境中,设身处地地思考、预设,根据情境任务调动已有经验,输出信息,建构语言,完成交际任务,展示活动策划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交际的信心和勇气,养成大胆尝试、敢于挑战的创新品格。

迁移是指将认知经验迁移到社会生活场景创设情境。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的对话、辩论、媒介等素材中,学生根据情境任务进行思考探究,代入角色,激活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产生思维碰撞,培养创新意识。

例2 长春抗“疫”期间,网络上的一段视频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媒体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长春老人因不懂网络购菜,在超市门口哀求?当地回应》(限于篇幅,文章省略),这篇文章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报道。我们截取了四位网友的留言。请你根据视频画面、相关文章和四条留言,回答问题。

(1)请选择一条名言来形容网友的心情。( )

A.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B.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2)你最想回复哪位网友的发言?写出你的想法。

(3)请你联系实际,提出解决文章所说的问题的小妙招。

例2将分析判断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的测评置于公共生活和跨媒界素材所创设的真实情境中。情境性任务是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品格。

2. 链接与关联

链接是指语文要素链接文学作品创设情境。语文要素与文学作品链接而创设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运用积累的读书方法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深化认识和理解,融会贯通,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例3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四大名著”系列徽章,取自四大名著中与冰雪有关的四个小故事,深受大家喜爱。请结合徽章图案,联系阅读名著的方法,完成下列题目。

(1)照样子,在括号里写出名著的名称。

A. 第10 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

B. 第50 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

C. 第48 回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西游记》)

D. 第37 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 )

(2)雪在中国文化里代表高洁、纯美、苦难、坚韧,还会用来表达古人离别时的凄楚情绪。北京冬奥会徽章选取四大名著中的“冰雪”章节与运动健儿的奥运精神有什么关联呢?请结合你熟悉的一个故事回答。

北京冬奥会是2022年重要的一件时事。“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本题将学生喜爱的徽章与社会热点话题、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设计情境任务,考查学生阅读策略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命题(1)根据回目猜名著名称,学生可以经历“看徽章—识人物—看回目—找人物—猜名著”的思维过程;命题(2)将“雪”的意境、运动健儿的奥运精神、冰雪故事情节结合起来,题目所创设的情境中隐藏着问题的答案。读懂了情境,便解决了问题,联结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满足了学生兴趣爱好与审美情趣相结合的需要。

关联是指学生认知经验关联艺术作品创设情境。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关联的材料,设置高度关联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走入作品创设的艺术境界,融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思与灵思,从而培养其创新品格。

例4 请仔细品读丰子恺先生的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

提示:漫画中的文字是“衔泥带得落花归”。

(1)仔细观察漫画,结合生活情境写出漫画描绘的内容。

(2)借助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从“美好幸福的生活”或“美好幸福的瞬间”等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

命题以漫画为素材创设了一个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情境任务的设置也是基于学生的语文生活和言语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细致观察漫画,可以获取信息,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在此基础上,结合提示语,联系生活,由“实”到“虚”,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寓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综合、思辨等思维能力,提升创新素养。

3. 还原与整合

还原是指还原学科知识问题或话题创设情境。这类情境材料追溯知识生成的根源及其功能,设计的情境性问题考查的是学生在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例5 看到“壶”字,我们会想到生活中很多人端着壶具饮酒喝茶。这些壶具有很高、很重的壶体,下边有结实的底座。那么看到“巢”字,你会想到什么呢?请照样子写一写。

命题结合生活场景对“壶”的字形进行文化与符号的还原,创设了汉字知识情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情境性任务,要求学生对“巢”字展开联想,还原符号,迁移到熟悉的场景中建构其意义与形象。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建构语言,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整合是指整合古诗文创设情境。统编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理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发展其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类情境材料设计的问题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取向,引领学生探究,展示创新素养。

例6 黄河,千折百回,万古奔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唐诗,浩如烟海,灿若星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面四首诗都写了黄河,请你将诗句补充完整,说说你喜欢哪首诗中的黄河,为什么?

本命题借鉴“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用“黄河”这一意象将四首诗整合在一起,创设了一个引发探究的问题情境。学生在古诗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建构新知识,产生新体验,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小学语文情境化命题是对“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引领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实现提质增效;引领学生在情境问题的解决中求知、求真、向善、向美,发展创新素养。促进创新素养培育的情境化命题与“双减”同向同行,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猜你喜欢
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几何创新题的处理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数据分析中的避错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唱反调”的策略
价格调整 讲策略求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