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教学与高中思政课程融合构想探究

2022-05-30 17:54潘莹莹
高考·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思政课民法典

潘莹莹

摘 要:思政課程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作为新时期的社会公民,需要对民法典具备基本的理解,将思政课程和民法典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更加贴近生活和教学的元素,还能够进一步加深高中生对民事法律的理解,在辩证讨论中引导其反思生活。本文通过对思政教学,以及民法典教学的要点进行分析,阐述了二者融合构想的教学对策,从价值观培养、学习习惯、课堂氛围,以及民族自信心等领域进行优化,希望能使相关人员受到启发,为民法典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助力。

关键词:高中;民法典;思政课;课程融合

作为养成正确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高中生活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考虑到高中生活节奏相对紧张,学习压力较大,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这样做可最大限度减小学生出现思想或心理问题的概率,使其学习和生活压力得到缓解。另外,现阶段,普法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尤其是民法典,其包含的法律内容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通过科学的方法将民法典与思政课程教学相融合势在必行。

一、高中民法典教学与思政教学要点

(一)民法典教学要点

在高中进行民法典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选择符合需求的教学方式,以免本末倒置。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务必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握民法典的教学要点,寻找民法典与思政内容间的契合之处,并对二者进行充分融合。首先,民法典作为一部特殊的法律条文,其主要内容是处理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典中包括了各种类型民事纠纷的法律处理依据。进行相应的民法典教学,需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向有关部门申请授课权限,并指派专门的教师对该法典的知识进行学习,确保不会出现教育性的失误,导致学生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1]。将思政课程与民法典教学融合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诸多内容均与法律密切相关。在对民法典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提前备课,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确保不会出现教学失误。其次,民法典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民法典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如果只是以旧版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教学,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法律知识的缺失,引发不必要的问题。在课前对教案进行制订时,教师应将自身所讲内容与民法典最新内容进行逐一比对,确保不会出现差错。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及时进行民法典知识的考查和反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加之民法典内容多样且复杂,在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合理的部分,所以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民法典知识的考查,并在考查后给予相关的反馈,找出学生的不足之处[2]。

(二)思政教学要点

作为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思政在学生成长道路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想使思政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关键是需要教师对时事政治和教材政治知识具有系统且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将二者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得到提高。首先,在思政教学开始之前,任课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搜集相关的时事政治新闻,并在课前进行播放或者讲述,使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再进行教学,通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虑到思政教学与时事政治新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准确寻找与教学课堂有关的新闻内容,确保学生在观看之后会有一定的感想和代入感。其次,思政教材的编订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以教材知识点结构为依据,填充与之对应的民法典内容,在原有基础上拓展知识,规避舍本逐末的现象。思政教师对思政知识进行教学时,应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并根据内容要求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保证教学内容具备针对性,尤其需要对和时事政治以及民法典内容有关的知识引起重视。最后,准确把握思政教学要点。思政教师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将各类有关民法典和思政知识的内容融入课堂之中,并通过教材案例进行知识点的渗透和讲解,让学生通过真实案例了解思政知识和民法典知识。事实证明,只有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才能从整体上提升高中思政教学的质量。

二、民法典与思政课堂融合构想的教学对策

(一)融入对应的爱国情感

在高中的民法典教学中结合相应的思政知识或者在思政教学中结合相应的民法典知识,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实现民法典与思政课堂融合的这一构想,需要教师重视在课堂融入对应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此推动课堂的开展。在进行民法典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并在教案中加入相应的爱国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以本课的知识点和事件背景为依据,提前查找相应的资料,在课上利用所查找资料向学生传递相应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与社会主义发展有关的事例形成深刻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预留一定的时间,鼓励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展开讨论,通过事例分析发散学生思维,使思考过后的学生产生诸多的感想,例如:每一名革命先驱都是自身学习的榜样,没有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就没有现如今的美好社会。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思政知识或者民法典知识的讲解时,应适当融入爱国情怀,使每一名学生意识到国家的伟大,明确只有维护国家的利益,严格遵守法律,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在教学活动结束前,思政教师应根据课上所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考查,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所存在的不足后,针对每位学生的学情,分别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吸收并理解所学知识,将知识内化。在进行反馈考查时,教师需设置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并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事实证明,在思政课堂或者民法典教学课堂中融入适当的爱国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以使二者的教学资源充分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二)樹立相应的规矩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经典的道理贯穿了高中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起相应的规矩意识,服从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高中进行思想政治知识教学时,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酌情融入民法典的有关内容,在确保学生树立正确规矩意识的基础上,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助力。首先,教师应利用民法知识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法律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在现有法律中,民法典是最为接近人们生活的法律,其内容主要是对各类民事纠纷的处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在学生的身边时常发生的一些民事纠纷案例,比如打架斗殴、财产继承等,上述内容都需要通过民法典的内容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加入生活中常见案例,可以采取播放纪录片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导致民事纠纷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当事人没有良好的规矩意识,并且没有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和解,而是采取极端的方式。在学生观看纪录片的同时,教师可酌情对纪录片所涉及的各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确保学生对法律知识有基本的掌握。其次,在思政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例如:在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需要遵守的规定和要求,从侧面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和法律意识。最后,无论是思政课堂还是民法典知识教学课堂,教师都应注重学生规矩意识的树立,只有做到在校遵守校规,在家遵守家规,在社会中遵守法律,才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4]。

(三)营造学生和谐相处氛围

在高中阶段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思政教育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和思想上的教学指导,实践性较低,其内容也较其他学科更为抽象。思政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只有拥有融洽和谐有纪律的教学课堂,才能确保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学。首先,考虑到每个班级的氛围和特点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做到针对性的教学。对少数纪律性差且氛围沉闷的班级,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民法典知识教育,使学生明白遵守规矩的重要性,以及和谐环境所带来的好处。当明确了教师的用意并理解了学习氛围的重要性之后,学生将及时找出自身的问题并改正,努力构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其次,在进行思政知识讲解时,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对应的事例讲解,将教材的内容引入现实中,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思政知识的方式,对氛围环境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社会矛盾,并将此矛盾的内涵和问题引申至课堂现实中,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习知识充分反思自己,明确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改正,树立规矩意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最后,在进行民法典教学时,教师需要对有关相处不当造成的民事纠纷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与同学和谐相处[5]。

(四)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

高中民法典知识教学与思政课堂的融合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法典的构成内容十分丰富,各类有关民事问题处理的法律都包含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法典所含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完善,教师要随时更新自己民法典的知识内容,确保教学的准确性。民法典作为我国的重要法律组成部分和法律依据,可以说,民法典是一部科学性极高的法律,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材,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对社会的发展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很有必要。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表明,树立高中生的民族自信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四个自信”的主要内容,分别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在学习“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这一章节时,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爱国热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对民法典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并在上课过程中,明确我国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及全民守法。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我国依法治国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民族责任感。

(五)践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在高中的思政教学课堂,以及民法典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深入发掘民法典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了解其内涵,并以此践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纵观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民法典和其他类型法律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法律体系,每部法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意义。践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并通过相应的法律知识讲解和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三个层面,包括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在践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培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践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其法律意识、规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另外,践行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还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注重思想教育和民法典知识的融合,将二者知识有机结合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民法典教学与思政课堂融合构想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民法典作为重要的法律文件,具有无法被替代的地位和价值,而思政教学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相应的法律知识。将民法典的知识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教育部门和领导应提高对该项教学对策的重视程度,为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金海军.在生活中培育法治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8):11-16.

[2]陈东生.加快构建思政工作育人体系,坚持价值主线引领人才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5):393-396,413.

[3]高欣.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21(31):32-33.

[4]石子德.高中思政课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及措施探究[J].智力,2021(28):37-39.

[5]马卫卫,王辉.关于高中思政课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21(74):118-120.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思政课民法典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民法典诞生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