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审美教育

2022-05-30 22:21吕华华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育美育

吕华华

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音乐审美逐渐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贯穿于音樂课堂的始终,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不难看出,音乐审美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理解,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家,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死板的音乐规律抑或是学会一项音乐技能,音乐教育真正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学生心中埋下欣赏音乐美的种子,利用“美的感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涵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乐感,从而全面塑造新一代的学生。

关键词:初中音乐;美育;音乐教育

音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进化的一种特殊艺术,自古以来,音乐就具有寄托人们情感,抒发人们志趣,净化人们的心灵以及启迪人们的智慧的作用,但是音乐对人类的培养是非智力的。依据这一点,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已经从传统的歌唱教学、乐理教学转变为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转变可以体现当前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乐教育思想理念的转变,而这样做的目的是适应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挖掘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明确音乐教育在初中阶段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做铺垫。优秀的音乐审美教育不应当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该由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一起在音乐世界中感受、发现、表达和创造音乐,让学生参与到与音乐相关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性

基于音乐本身的特性,笔者发现音乐通常与人类的情感相结合,音乐的表现手法常常受到时间、情感、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与审美教育的结合赋予了音乐审美教育情感性、表现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诸多特点。

1.1情感性

情感是音乐的生命,没有承载情感的音乐是空洞的,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感悟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的指导、乐理知识的学习还是音乐作品的创作点拨时,师生双方都应当着重对音乐的情感进行探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性的内在需求,鼓励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完善自身的人格。

1.2表现性

音乐是人类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因此音乐生来就具有表现性。音乐表现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初中音乐审美教学的学科基石,是音乐审美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表现性的教学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教师应当在学生愿意表达、有表达冲动的基础上,在学生进行音乐表现的时候给予学生专业的音乐表现手法和技巧的指导,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使原本枯燥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教师的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知,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是教师进行有效音乐审美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打磨和练习的地方。

1.3实践性

音乐是一门实践艺术,音乐的创造、表演甚至音乐的欣赏都需要师生双方全身心投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音乐教育强调学生的能动性,教师的一言堂在音乐教育中是不可行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听、唱、创作等各种方式融入教学实践中,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音乐,这样的音乐教学才是有效的。

1.4创造性

创作是音乐的灵魂,世界上现存的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人类创作的结果,音乐教育在需要学生创造性的同时也锻炼着学生的创造力。卓越的创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需要长期的训练,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时候可以从要求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声音开始。通常创作的元素和灵感就来自学生在生活中对声音的留意和敏感,有心的学生总能发现身边不同寻常的声音,在教师的帮助下或表达出一定的旋律,或复刻出独特的声音素材,这些是创作的起点。在基础的、偶发式的创作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音乐创作,彻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2    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音乐教育的特性,笔者在实践中寻找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2.1教会学生爱听善听,感知音乐美

作为一种由听觉呈现的艺术,音乐的一切审美都源于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善于听。而学生感知音乐中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感知的,用发现美的耳朵去欣赏音乐,并渐渐感知音乐作品的美,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涵养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音乐作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当中,笔者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建一个逼真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耳畔飘过牛羊的低吟、山鹰的厉鸣,学生徜徉在音乐描绘的大草原上,感受自然风光。动用了想象等审美因素之后,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会更加深刻,情感也会更加真实。

又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开展《雪绒花》的学习时,首先给学生讲解《雪绒花》的创作背景,结合那个年代著名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若是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将会有怎样的经历。学生通过想象,能够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从而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其次,教师为学生播放《雪绒花》这首歌,当学生在欣赏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听到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觉?你认为这首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何种思想情感,是奔放豪迈还是委婉动人?”利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中思考,从而在内心深入领悟歌曲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本首歌曲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时有学生会说:“从这首歌里我感觉到了一种思念之情,还能感觉到歌曲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整首歌的曲调虽然非常简单、朴实,但依然能让我感受到复杂的生命情感。”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构建音乐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还能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到一个层次。

2.2教会学生爱唱,唱适合自己的歌曲

教材在学生音乐德育工作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音乐教师不能忽略教材,在选择歌曲的时候教师应当参考教材提供的例曲,为学生挑选思想积极向上的经典作品,在进行美育的同时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长江之歌》《青春舞曲》《大海啊故乡》这些优秀的作品曾经传唱大江南北,但如今学生对这些作品有些陌生,在音乐课堂上,笔者常常用这些曲子作为示范,引导他们感知音乐。

为了让学生敢于开口唱歌,笔者在班级组织了一次歌曲大赛,在进行大赛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更加喜爱一些抖音神曲等通俗歌曲,笔者建议学生可以尝试一些经典的能够陶冶自己情感的歌曲。当然,流行歌曲当中也有非常多可圈可点的作品,笔者在现场为学生演唱了一首《怒放的生命》,学生被音乐所吸引,纷纷要求学习这首歌曲。作为教师应当看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着当下的流行趋势,很容易接触到一些通俗歌曲,这无可厚非,而音乐教师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意识到音乐作品中也存在优劣,多接触、欣赏和品鉴优秀的艺术作品,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就能够提高,也会更加喜爱经典的音乐艺术作品。教师应当顺势而为,要求学生听他们不熟悉的歌曲,反而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也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教会学生视听结合,鉴赏美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大量的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美景息息相关,教师应当利用好这些作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视觉情境”,利用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品。例如,《彝族舞曲》是展现我国彝族人民生活的民乐,有古筝、琵琶等多个版本,是非常好的音乐范例曲目。笔者在课堂上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古筝版本的《彝族舞曲》,将曲目分为七段为学生展示。首先展示开头长摇段,笔者将之命名为“风景如画”,希望学生能够在欣赏曲子的时候想象彝族人民生活地区的秀丽山川,在电子黑板上展示相关图片。接着,在姑娘独舞和阿哥欢舞的片段中分别播放相关的舞蹈片段,帮助学生想象。而在群舞的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他们“看”到的画面,一位学生说:“我看到了一群穿着彝族服饰的人,他们围着篝火在高歌,同时他们把手拉成一个环,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突然,有一个年轻人脱离了人群,走出来在人们面前展示他的舞姿,人们欢闹着起哄,另一位年轻人也走上前,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人群加入了斗舞的人群,人们笑着闹着……”从这位同学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氛围,这就是视听结合教学的意义,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音乐,提升了音乐的参与感。

2.4教会学生正确发声,表现美

美的音乐一定来自美的聲音,要让学生能够流畅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就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技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发声方式不对,发声部位不对,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发声姿势不对。系统学习过声乐的人都知道,人体像一根管子,只有“管子”笔直,气息循环自然,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而许多学生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常常学习电视上摇滚明星的表演,声嘶力竭地演唱,喜欢弓背、抬下巴,并且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晃身体。这样的动作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看来非常“酷”,但是这样不正确的发声方式并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甚至会因为姿势的不正确拉扯声带,造成身体的损伤。因此,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声姿势,在课堂上笔者首先会邀请一位学生上台,指导他站直或坐直,让他和其他同学一起,比较自己身体歪斜和坐直时发出的声音、发声的力度等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顺畅、舒服的气息对正确发声的帮助,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正确发声的益处,他们才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发声姿势并且乐于在课堂上学习正确的发声方式。在发声指导之后,笔者通常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演唱方式的指导,并用一些简单的曲目进行练习,学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改变发声方式之后声音的改变,就会更加乐于学习。

2.5学生大胆想象,享受美

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学生的每一次审美想象过程,都是一次审美享受过程。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敞开想象的大门,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达成审美享受,以促成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学《雷鸣电闪波尔卡》时,学生听到了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看到了大自然中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产生了感情和行为的冲动。笔者趁势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自行挑选教师为其准备的打击乐器和道具,模拟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场面,达到了音乐的审美享受。

又如,在进行《琵琶行》的教学时,笔者先为每个学生打印了一份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然后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阅读诗词。而后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到印象最深的民乐演奏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你喜欢民乐吗?你觉得琵琶的声音是怎样的?”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讨论。当学生的讨论声渐渐平息之后,笔者从每个小组抽选一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夏天在乡下我爷爷家听到的琵琶声,当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后来每次听琵琶,总会觉得不如那一次的琵琶声让我感受深刻。”很多学生都点头表示赞同,由此可见,利用音乐小组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以后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2.6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创作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进行音乐创作,相反,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从简单的创作甚至是改编学起,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品鉴能力,加深学生的音乐理解。例如在学唱《青春舞曲》的时候,由于这首歌曲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感受非常吻合,因此笔者设计了一次合唱排练。首先要求学生依据已学的音乐知识观察乐谱、认真听范唱,找出歌曲的节奏规律,接着对学生进行了声部分编。依照声部指导学生进行视唱练习,把握歌曲的节奏、音调等关键因素,在学生熟悉自己声部的旋律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二重唱练习。通过这些指导,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首曲子,此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大胆对歌曲进行改编,可以改编旋律,在衔接处加入不同的声音元素等。学生经过讨论,自行分了多个组,除了声乐组之外,学生还自行添加了打击乐组,在歌曲的许多细节处增加了打击乐的音乐因素。通过一周多的磨合排练,学生在课堂展示的时候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自信,对音乐的喜爱和鉴赏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同时,音乐教育也是需要一定指导方法的。教师应当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让美留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行展开全方位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新时代青少年。

参考文献:

[1]林琳.新课程标准下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04):100-101.

[2]李慧丽.新课程标准下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8(6):61-63.

猜你喜欢
初中音乐音乐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美育教师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