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版数学微调增效策略研究

2022-05-30 10:48陈杏国
文理导航 2022年26期
关键词:数学教材策略

陈杏国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数学课堂上的效率才是关键。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理想,长此以往,后续的复习、练习等补救措施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此,笔者结合学生知识点掌握欠佳的问题,试图通过对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进行“微调”,并融入备课中,让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使课堂教学“增效”。

【关键词】数学教材;微调增效;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题材源于生活,突出解决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范本。然而,再完美的教材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思维的特点、自身的教学方式等,对教材进行合理微调。笔者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理想,导致课堂效率下降,间接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往往是以下原因造成。

(一)知识点问题情境不够理想

为让学生尽快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现有教材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选取了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可是教材毕竟面对各省、市的学生,部分问题情境脱离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点呈现顺序固化

数学教材的编写遵循的是知识的逻辑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一般不可以随意调动,教师要按部就班地展开。但是某些给定的知识点呈现顺序,缺乏了教学的灵动性,教学的展开生硬不流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三)知识点抽象难理解

小学低段学生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中高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处于发展期。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性质、法则、符号都是抽象的。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点的理解是有难度的,有些教学内容学生理解不够到位,导致课堂低效。

(四)知识点堆积易混淆

对于单一的知识点,学生掌握得还是不错的,可是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大量知识点堆积。如果理解不到位,会使学生记忆混淆、模糊,正确率大大下降。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不到位的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真正将所学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基于以上原因,试图对小学数学教材进行“微调”,并融入到备课中,进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调增效”的概念及思考

数学教材的“微调增效”,是指教师首先根据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综合分析学生的学情、教材的文本,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细微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对教材的“微调增效”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排除干扰因素;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调整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帮助学生顺畅理解知识点;三是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增加动手操作,让学生内化抽象的知识点;四是扩充相关联的内容,弥补知识链欠缺,清晰理解堆积的知识点。

三、“微调增效”的策略

对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进行“微调增效”,主要策略有以下四种。

(一)创设情境内容,在兴趣中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入知识点的情境创设需要充分考虑吸引力。务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事例,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迅速投入到思考、探索中来,提升课堂效率。情境创设还应更有针对性。要在情境中排除任何不利于学习的干扰因素,选取更加贴切的材料,有助于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六年级上册“稍复杂的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这节课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情境的创设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抓住学生的兴趣及排除任何干扰因素。笔者认为,例题的情境创设有些不合適,需要我们再创造。首先,可以采用更加贴近学生的事例、人物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吸引学生兴趣,比如刚刚结束的比赛、游戏、活动等生活事例,便于学生更加投入思考并理解;其次,可以采用“个数”来做单位的事例,而不要用“千克”的单位事例,因为学生对于质量单位的理解,肯定不如对个数理解得清晰,应该尽量排除这样的干扰,便于学生理解具体数量和分率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对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再如,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的教学,如果结合学生近期儿童节的一些准备活动引入,以“六一儿童节还有几天”为问题情境,那么学生肯定是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当然课堂效率也是惊人的。兴趣趋动学习,感受学习“1个月有几天”的必要性,进而激发学生探究“年月日”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中的情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内容、地域的特点来创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吸引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尽可能地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呈现顺序,在顺畅中理解

有些知识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掌握不理想,教师在了解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后,适当调整教材知识点的呈现顺序,让后面的知识先进行教学,反而使学生容易理解。通过调整,更容易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课堂有效性。

例如,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先教42÷2(例1),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除法竖式是“二层楼式”而不是“一层楼”,进而影响后续学习。如果先教52÷2(例2),学生通过分小棒,理解了十位上的5还剩1个10,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再分,让学生理解先分整捆的,再分剩下的小棒,需要分两次才能分完。52÷2比42÷2的除法竖式能更清楚地看到分小棒的过程,搞清楚为什么要用“二层楼式”的除法竖式,充分理解除法竖式的意义。

再如,五年级下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我们也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将“正方体的认识”放到“长方体的认识”之前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正方体的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的知识后,再来认识知识点更复杂的长方体,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掌握。因为认识长方体时,知识点多、时间紧,如果先认识正方体的“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为认识长方体打好基础,然后再去研究棱和面的变化,这样就能平衡两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年级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也不影响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呈现顺序进行微调,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三)增加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内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抽象能力是核心素养之一,第四学段是重点提升的阶段。对于小学阶段,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加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内化理解,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教材上,是让学生找来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进行观察,来理解特征。可是由于要理解掌握的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导致理解不够深刻,可以增加用小棒搭长方体的操作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质属性,内化理解。活动可以这样设计:教师为大家准备了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请你想一想,搭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这样的小棒?想好后领取小棒并开始搭建。也可这样设计:给你16根小棒,是否能搭成长方体?在搭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请四人小组同学各选择一个袋子搭一搭(每個袋子分别有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7根5根4根、10根3根3根、3根8根5根、2根12根2根)。学生在搭的过程中,像是把长方体肢解了那样,深刻认识了长方体的棱、面的特征。

再如,五年级下册“物体旋转”例3的教学,例3是让学生把△OAB在方格纸上顺时针旋转90°,学生的作业是花样百出,课后作业更是让人哭笑不得。笔者认为,这节课应该增加动手操作环节:1.让学生拿一支笔在方格纸上旋转90°、180°等,并画出旋转前后的线段。2.让学生用两支长短不一的笔,在方格纸上摆出一个直角,再进行旋转,也记录旋转前后的线段。这样,通过增加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线段旋转的方法,也让学生充分理解旋转需要抓住关键的线段。

对于复杂、抽象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素材,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活动,深刻理解本质属性,内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扩充相关内容,在联系中清晰

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大量知识点堆积,使学生记忆混淆,错误率极高。笔者发现,这是因为堆积的知识点的知识链存在缺陷造成的。只有扩充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弥补这个缺陷,将知识形成完整的网络,才能使学生思维清晰,理解到位。

例如,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节课的教学,是继学习了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后,面积单位体系中的最后两个单位。这两个单位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不利于直观认识,学完之后发现,学生在单位的转换上时常出错。鉴于此,可以扩充“公亩”这个单位教学内容(1公亩相当于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使知识链完整,便于学生理解。扩充“公亩”这个概念,让学生明白,边长1厘米、1分米、1米、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对应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公亩、1公顷、1平方千米。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这样,弥补了知识链的缺口,清晰理解每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再如,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学生会接触到各种新鲜事物,比如芯片事件沸沸扬扬,比如我国探索太空的伟大成就。扩充一些关于更小的单位“纳米”,以及更大的单位“光年”等知识,显得非常必要。学生不会因此而茫然,也有利于掌握现有知识,既符合生活实际,也完善知识网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孩子们一个美丽的童年,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知识、拓展知识、深挖知识,完成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长足发展,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笔者基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欠佳问题,展开小学数学教材“微调增效”的策略研究,使教材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水平、思维习惯等实际,并融入备课中,提升课堂有效性。希望通过研究能为同行在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问题上提供一些启示,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参考文献】

[1]刘翠鸿.进行课程二度开发的几点策略[J].教师,2007(Z1):33-34.

[2]李蓉.小议数学教材二度开发中的偏差与对策[J].学园,2011(12):118.

猜你喜欢
数学教材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析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深入解读教材,构建高效课堂
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阅读”的思考
解读教材 纵横有度 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