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

2022-05-30 10:48赵磊
教育界·A 2022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思政融合

【摘要】文章就地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对“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理念有认识偏差、教学方法存在弊端、地理教学资源挖掘不足、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地理教师自身思政理论素养不高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理教学;思政教育;不足;措施

作者简介:赵磊(1988—),男,云南省安宁市昆钢第一中学。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因此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地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然而目前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存在种种不足,这些不足影响了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有必要陈述不足,阐明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不足与成因

(一)对“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这一理念存在认识偏差

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地理学科独特的德育价值,认为应当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但部分教师缺乏以地理教学为主体融合思政教育的认识,造成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生硬突兀,地理课变成教师个人的“思政座谈会”,没有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情就进行融合思政教育的地理教学设计,或是了解了学情,但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可以临场发挥,造成在实际教学中思政教育效果不佳或忽视思政教育的现象。

部分教师对于將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理解不足、认识不到位,缺乏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将地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片面化地融合,认为只要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所谓的“情感攻势”“正能量灌输”“多说成就”就是思政教育。这将思政教育变成“打鸡血”,刻意回避短板问题,甚至可能将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画等号[1],影响了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

(二)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存在弊端

目前,在多数地理课堂上,教师仍采用向学生单向灌输知识的方法来进行思政教育。此方法虽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授思政教育内容,但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学生体验不足、获得感弱。另外,目前结合思政教育的地理研学旅行方兴未艾,一些在红色文化基地进行的地理研学旅行理应融合效果甚佳,但实际上存在教师照本宣科,不断说教灌输,或是放任自流,缺乏思政教育引导的现象;存在知识点与思政内容衔接不畅,教学内容碎片化、零散化、孤立化的问题;存在学生玩重于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2]。

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设计和行课过程中,没有结合地理学科特色进行思政教育,也没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融合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仅仅是为了体现地理教学中有思政教育而刻意为之,思政教育突兀、单向、强制,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招致学生反感。

(三)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地理教学资源挖掘不足

地理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是以具有德育性质的地理教学资源为载体实现的,具体包括教材内容、历史事件、时事政治、地理事物等[3]。

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部分教师只重视显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如主要利用教材上提到的海洋权益、我国宇宙探索取得的进展等材料进行思政教育,忽视了隐性教学资源的积累和开发。教师的眼光局限在教

材上。

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二是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上存在偏差。有的课堂上教师所展示的教学资源存在内容陈旧,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影响了地理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落实。有的课堂上教师呈现的教学资源比较单一,教师过于重视国家大事与重大成就或过于强调家乡发展,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安全、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关注,这不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溯其原因,一方面是教材和教师用书因篇幅限制,能利用的资源有限,同时缺乏相关提示,并且教材资源的时效性和教材使用时长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敏感度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观察、思考和积累。

(四)缺乏有效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目前针对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不足,通常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多通过短时间观察、试题练习、写心得体会等途径来进行,评价方式单一化、单向化、表面化,缺乏评价体系。同时针对教师思政教育设计、教学和效果的评价体系缺失。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存在教师忽视思政教育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针对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设计往往是走过场或敷衍了事,教学评价中缺少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思考与设计。其次,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后,其内心思想与情感、外在行为与表现发生了或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难以量化测定,造成教师难以通过显性且可量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最后,教师的评价观念不科学导致思政教育评价效果不佳。

(五)地理教师自身思政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打铁还需自身硬。地理教师要想在地理教学中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思政理论素养。

但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站位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以及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现象。首先,部分教师思想政治站位不高,难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地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很难让学生关注、关心社会。其次,教师对自身要求不高、不严,造成教师不能在学生当中起表率作用。这不利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使本来具有思政教育优势的地理学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不足,阅读量不够,反思不到位,导致教师很难跟上教育教学的发展步伐,不能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解决相应问题,也不能及时反思并修正教学中的问题,影响地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效果。

二、解决措施

(一)改进教学方法,让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润物无声”

彰显地理学科特色,改进教学方法,避免单向灌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有效融合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多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4]。小组活动除了小组讨论,还有其他形式,如小组比赛、小组辩论、小组表演活动、小组课后实践等。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如比比哪个小组能列举出更多我国在交通领域的发展成就,针对某地区是否应当开发旅游资源展开辩论,让小组就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开发还是保护进行分角色扮演,开展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实践活动。丰富多样的小组活动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习惯,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此外,讲授法不应被抛弃。地理教师可采用讲授法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但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列举真实、贴切的材料,进行客观比较,客观陈述优势和不足,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避免片面引导。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现状去调动和引导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的关键要提前了解学情。学生各有个性,其“三观”、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接受度、对思政教育的态度均不相同,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在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教学

方法。

(二)挖掘教学资源,助力思政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都需要教学资源的助力,因此选择合适的、好的资源,不仅有助于地理教学,也有助于思政教育的融合。

教师要利用有利于思政教育的显性教学资源,如教材上的中国地理、海洋权益、能源安全、深空探测等内容。同时教师要挖掘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隐性资源,如在讲授交通运输时,复兴号高速列车、C919大飞机等都是可用的资源;在讲授自然灾害时,可以强调灾害背后的人文精神。隐性教学资源更丰富,且同样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三)探索并建立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体系才能有效促进地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情况,方便调整后续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参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改进不足,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第一,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课后作业、课后活动、师生交往等手段。教师可依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布置课后作业,开展课后活动,在保留地理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允许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自由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判定在思政教育后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变化情况。教师应当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采用多种途径去深入了解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交谈、倾听、记录、长期观察、侧面了解、搜集作品,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第二,评价要场景化和细化,但也要有原则。在不同场景下评价学生思想领域的不同方面要有不同的量化指标和评价细则,评价要尽可能反映学生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为变化。教师要在应用过程中反复修改评价体系,凸显地理学科的特点,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评价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变化。

(四)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

教师是地理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评价者,地理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才能让具体措施落地,使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地理教學中。

首先,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从思想上重视思政教育,这样才能进行理性科学的思考,严谨认真地筛选教学资源。经过筛选的教学资源才能用于面向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其次,教师要不断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就曾建议教师读三种书:学科方面的书、榜样人物与榜样事迹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如果地理教师可以常阅读这三类书,对在地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会有莫大的帮助。教师阅读学科方面的书,一方面能充实学科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另一方面能学习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更游刃有余地融合思政教育。教师阅读榜样人物与榜样事迹的书,能修正自己的“三观”与行为,在学生面前能以身作则、知行统一,起到正向引导作用。教师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有助于科学分析学情,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的落地。

最后,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与观摩学习。在地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师要切实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再在反思中修正不足。同时,教师要进行同行之间的观摩学习,汲取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让思政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有效落实并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教师积极在地理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才能实现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书蕾.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9.

[2]张颖,马金龙.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与研学旅行融合路径探析:以“六盘山上重走长征路”研学旅行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5):230-234.

[3]王群.点亮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之光[J].考试周刊,2014(37):138.

[4]马晓梅.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高考,2020(34):90,92.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