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探索 基于胶东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2022-05-30 22:20耿学彪金上鹤
设计 2022年17期
关键词:海洋文化环境设计胶东

耿学彪 金上鹤

关键词:海洋文化 滨海景观 生态环境 环境设计 胶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9-0115-03

引言

胶东滨海环境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和居住地,擁有优美的海岸线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在自然演变与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洋特色的城市景观和村落景观。因此,胶东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景观设计既是对传统海洋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滨海景观功能的创新,对于推动胶东海洋环境建设,以及滨海景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胶东传统海洋景观环境有待于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资源库有待于深入挖掘。但是,在研究思路上受传统方法和思维模式的制约,没有形成滨海城市景观与传统村落景观层面的文化延续和形态延续。胶东滨海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海洋资源、空间场所和文化要素,其反映了最典型的意识形态及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智慧,文章研究视角为胶东滨海环境设计与景观文化建设,通过有形和无形的环境设计传递生态文明信息,体现胶东居民对文化的归属感,为保护传统海洋景观文化及拓展城市特色提供参考。为此,文章对胶东海洋文化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发掘其蕴含的生态文明要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以景观视觉展示胶东独特的地域形象,为胶东滨海景观环境设计以及海洋景观建设提供创新思路。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解读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第一,自然与人工系统融合:自然景观是地域性景观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工景观文化可视化的基本构架。人工景观是由人类活动创造出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景观物象。海洋作为胶东半岛地区不可或缺的自然景观要素,直接影响着人工景观的形成,而人工景观设施强化了海洋特色、丰富了视觉美感,两者融合形成了易于感知的海洋文化空间。第二,人文与自然系统融合:人类与海洋长期共存而形成海洋人文景观,它不仅表现为空间与实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空间与实体背后所渗透出的精神底蕴。自然景观承载着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在自然环境中不断生长,共同构成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知,并通过挖掘胶东独特的历史文脉来丰富自然景观内容,使胶东景观环境更具海洋文化特性。

(二)海洋文化的景观价值

1.视觉展示。视觉与景观存在本质上的联系,可视性是景观得以生成的唯一途径。海洋环境设计融入地域文化,将当地神话传说与特有的劳动形式通过景观实体展现出来,满足受众通过可视主导下的全感化体验,从而高效率地完成对空间信息的感知。

2.信息传播。第一,历史信息:人类与文化共融创造着符合功能需求和心理安全的景观空间,使得展现地方文化的公共环境成为文化可视的重要载体,从而满足受众对文化的识别,唤起受众对环境的感知和记忆。第二,识别信息:当人们的行为与环境产生审美关系时,可以通过景观形态对文化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实现视觉与思维意识的对话,达到真正识别文化与欣赏环境的目的。第三,形象信息:受众通过视觉可以识别的空间表现形式进行形象传播,借助立体景观来展示和传播海洋文化,实现空间信息的交流与对话。

3.文化体验。海洋文化环境设计形成了地域性的景观视觉系统,通过对景观文化的视觉组织,形成场所空间内部以文化表征为主线的景观现象。受众在欣赏或体验景观环境过程中可以更深刻的解读环境内容,感受海洋文化的意境美。

(三)海洋文化元素的表现形式

海洋文化元素的内涵表现:海洋文化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不仅满足受众对于景观物质空间的功能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上的寄托,通过景观空间内涵设计加深文化认同感,满足受众在空间体验中形成对海洋文化情感的自然流露。

海洋文化元素的形态表现:通过受众的视觉体验与整体认知,感受海洋文化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借助视觉感知和活动路线达到对海洋文化形态美的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体验者对文化形态的理解和记忆。

海洋文化元素的信息表现:滨海环境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而海洋文化元素的信息表现就是借助空间实体和场所精神共同呈现的,它能够较完整地对环境空间进行说明,进而构成审美主体感知空间的深刻印记。

海洋文化元素的图形表现:针对视觉符号、图案化语言、形式化构图等提出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可视模式,以视觉可以认知的形式进行传导,将海洋文化中的民俗、文字图形、装饰图案等作为空间视觉表征的基础,通过对传统海洋文化元素的概括、提炼、处理、升华和重组,形成可视性为主导的景观视觉形式。

二、胶东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景观环境设计方法

(一)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胶东海洋文化环境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记录着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其中,物质层面指与海洋有关的物质存在以及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活动的物质体现,是可以被直观感知的表层文化。精神层面指与海洋相关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海洋信仰、观念和制度的心理建构和价值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现。胶东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景观环境设计是必要的,是根据受众的身心需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综合处理自然和人工相互关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借助景观实体和场所精神的塑造,将抽象文化以直观可视和易于感知的方式展现给受众。

(二)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设计的形式

第一,显性元素的可视化:指胶东海洋文化所表现出的外在形式、空间特征以及对文化的使用方式。它是胶东海洋文化元素被受众视觉感知的重要基础,也是景观可视化生成的重要媒介,还包含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实体环境要素。第二,隐性元素的可视化:指胶东海洋文化中不能被立刻感知、隐藏于显性元素内部的文化内涵,是经过深入了解和分析之后才能被认知,包含了胶东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蕴含了胶东居民的情感和记忆。

(三)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设计的特点

1.胶东海洋文化环境视觉的连续性:胶东海洋文化环境视觉的连续性强调对空间整体的把握,将海洋文化形式要素的“点线面”合理提炼、组织和重构,构建连续的景观结构和空间形式。通过对空间整体的把握,明确视觉空间内的主次关系,强調景观空间文化可视的连续性,实现各景观单体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而更加符合视觉感知规律。另外,通过心理空间的建构,满足受众对景观文化认知的连续,给受众提供文化感知和空间想象的可能,加以强调、暗示或诱导,形成基于海洋文化特征的身心感受。

2.胶东海洋文化环境视觉的渗透性:立足于尊重海洋文化环境的原生特性,使滨海景观空间更具民众性,受众借助五感体验全面感知景观文化。另外,胶东海洋文化环境通过合理组织交通游线和空间视线,使景观环境呈现逻辑秩序和空间层次,有效实现空间文化意境美。

3.胶东海洋文化环境视觉的意向性:通过向受众传达有效的意向信息,并在人脑中建立某种联想,帮助受众识别和感知地域特征。另外,受众在心理上接收空间意向信息后,会突破感官界限到达听觉系统,融合文化要素与滨海景观空间,形成胶东海洋文化特殊的象征符号。

(四)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设计的手法

1.胶东海洋文化元素的景观保留:胶东海洋文化元素的景观保留包含文化信息和环境要素,以及具有较高人文艺术价值的自然形态、造型色彩、历史建筑等,实现以展示原生环境特质和历史文脉为重点,延续和传承地域人文气息和历史文脉,充分利用新工艺和新材料营造出具有胶东独特内涵的景观形式,使特定文化特征与滨海城市肌理交织融合。

2.胶东海洋文化元素的景观再现:胶东海洋文化元素的景观再现是作为景观可视的直接途径,满足文化性的潜在价值在滨海景观设计中得以体现,也是社会文化因素在景观中的再生、更新和改造,更是对胶东海洋文化元素进行形态重构的过程,并非景观实体的简单复原,而是满足受众可以真实感受其文化内涵的物化形态,具备民众性和时代性特征。

3.胶东海洋文化元素的景观意向:利用特有的、可感知的景观形式来表达胶东海洋空间环境,尤其是体现在景观形态、场所精神、材料肌理和色彩等,进而通过景观空间营造来表达胶东地域文化的视觉艺术形式。另外,还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滨海景观空间环境的艺术美感和海洋文化内涵。

三、基于胶东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景观环境设计的应用实践

(一)设计概况

1.设计理念:“海之魂·胶东滨海公园景观设计”围绕景观文化与生态经济发展背景,从文脉传承和文化可视的视角将滨海景观空间充分融合胶东海洋文化和地域资源,以受众的文化体验为目标,展示滨海景观空间新型的文化可视模式。

第一,点线面连接。将一些散落、无序、无联系的散点作为景观节点,用线形设计手法将其连接和融合,从而在空间界面形成完整的联系,最终形成整体的空间脉络,如图1。第二,有序整合。通过有序整合胶东海洋文化资源,将原有散乱无序的点整合成有序的面——地块,使其能够有序的再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彼此融合渗透,并随时间推移不断延续和生长,最终形成有机的景观空间,如图2。第三,延伸发展。利用线性元素介入散点或面当中,将各要素连接和融合,并不断延伸、扩张和生长,在有序的发展过程中将各要素连结,直到将散点融合为有机整体,如图3。

2.设计构思:胶东滨海公园规划提取了海浪、水花的造型元素,通过提炼图形——抽象概括——形态表达,将海洋的柔性美特征生动表现。另外,海浪和水花的线性美,通过园区轮廓以及道路游线作为载体,贯穿于整个功能区。最后,在各功能区和景观节点融合胶东海洋文化要素,以“点线面”形式进行空间表达,运用整合、再生、系统和渗透的方式组合形成完整的景观文化系统,并运用介入、延伸、发展和连结的手段,将场所空间内部运用连续的景观节点设置,形成完整的功能主体,满足受众在游览过程中对海洋文化完整连续的感知体验,如图4、5。

3.元素提取:胶东地域拥有近海的山城景观特色,高低起伏的地形、浩瀚无际的海洋以及特色的海洋文化成为该地域最显著的特征。该案融合胶东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将有形和无形的环境要素以景观可视的手法进行表征,把环境中散落无序的“景观点、文化点”进行线性连接,从而在空间上形成整体的文化脉络。如将胶东地域独特的山城、贝壳、渔网和水纹进行元素提炼——抽象概括——形态表征,运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形成景观节点和功能空间的视觉美、功能美和意象美,如图6。最后,将基地散乱无序的空间界面进行文化内涵和功能要素整合,形成真实的、完整的景观地块,使之在科学性和艺术化的处理中有序再生,从而形成连续的景观系统。

(二)规划布局

1.规划总平面:基地位于山东省荣成市海滨北路,临海优势显著,海岸线优美,沿桑沟湾海岸线、依托千亩防护林而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海洋文化展示于一体。公园有七个功能区,包含:A植物景观长廊区、B亲水体验区、C文化体验区、D密林静思区、E视野沙滩区、F休闲漫步区、G休憩娱乐区。另外,利用合理的功能分区划分动静、公私和开闭,调节人与环境的尺度,以形式多样的海岸设计增加场地凝聚力,使景观空间的文化内涵更具连续性和系统性。最后,在合理保留原始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景观流线做了更加丰富的处理,尤其是设置步行道贯穿整个分区,木栈道穿梭于黑松林、岛屿与水系之间,形成完整丰富的内部空间,实现滨海景观空间的民众行和开放性,如图7。

2.交通流线与景观结构:园区在道路流线中分为三级道路,其中一级道路为主干道,贯穿整个园区;二级道路串联每个功能分区,实现功能区的相互联系;三级道路融合植物造景与设施体验,为受众提供有氧跑道。三级道路之间彼此穿插和交错,围绕园区景观结构实现功能空间、景观体验和文化氛围的连续统一。园区景观结构中包含了景观视线、主轴线和次轴线,围绕景观空间和文化氛围来营造,使彼此间相互渗透和融合,满足功能空间的联系性和节奏感,并与园区交通流线有机融合。

(三)优化策略

1.空间视觉连续性:景观空间通过植物造景和观景折线的道路形式实现视觉层次的丰富性,充分融入地域海洋文化,使景观空间与文化氛围统一连续,营造不同类型的视觉空间,如图8。园区结合原生植物生长特性,保留和整合植物群落关系,形成林下空间——森林广场,满足受众对于空间安全感和多样体验的心理需求。其中,休闲草坪融合丰富的活动设施,满足受众参与其中,从而在身心获得认同感,原有驳岸通过合理的改造,形成湿地探险园区,满足受众更高层的身心体验,如图9。

2.空间视觉渗透性:基地空间运用尽端模式、向心模式和空间模式构建空间的渗透性和开放性特征,以海洋文化为主导,形成景观文化可视的功能空间,如图10。在视野开放区增加活动内容,建立起对海洋文化的视觉认知,而景观空间少量留白可以满足受众更为丰富的心理体验,使胶东海洋文化更易被感知。在海洋文化元素可视的视觉引导下,将公园视线组织变得更加透明和开放,实现景观空间视线中胶东海洋文化被全方位地接收、了解和体验。

3.空间视觉意向性:综合海洋文化与景观空间的关系,使景观环境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视觉联想和心理想象,实现寓教于乐的功能。另外,海岸线的凹凸变化与空间的高低变化丰富了水体形态,通过增加高架的栈道及低矮滩涂并配合植物的处理,为受众增加一种独特的行走体验。如海浪广场模拟海浪高低起伏而设置层层叠叠的观景平台,用地形的起伏模拟潮水的涨跌,运用现代设计形式延续海洋文化,打造具有时代性、民众性和标志性的滨海景观,满足受众的全感官体验,如图11。渔船广场的灵感来源于海浪的造型,用铺地材质和微地形处理产生流动感,引导受众视线的变化。入口处运用倒扣的船形形成水景,并结合周围沙石铺地,给受众以文化暗示,如图12。整个园区将“生态轴线”和“生活轴线”贯穿始终,并在海岸交汇处形成木质栈道和硬质广场,营造出海滨独有的气质,结合不同层次植被的开合变化创造出个性化的海洋景观空间。

结论

胶东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景观环境设计研究是将特有的海洋文化要素融入滨海城市环境,实现了胶东海洋文化元素与滨海景观的视觉形态关联,形成了对胶东海洋文化环境设计的完整认识。胶东滨海景观环境设计系统的建立有助于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為胶东滨海景观设计注入了新的灵魂。总之,胶东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滨海景观环境设计研究,重点在于对胶东海洋文化环境元素的提取与设计手法的论证,将海洋文化元素以全感化的可视方式呈现给受众,给胶东地域景观保护与设计提供了创新的可行性方法。

猜你喜欢
海洋文化环境设计胶东
胶东面塑——花饽饽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沿海高校学生海洋观培养与塑造浅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跨文化城市建设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