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创新

2022-05-30 00:26刘丽萍
教育界·A 2022年17期
关键词:现实问题小学科学应对策略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入实践创新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从小学科学实践创新的价值呈现、现实问题及优化策略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帮助教师深度研究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优化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内容、形式和评价等,从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创新;现实问题;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刘丽萍(1986—),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也明确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师应对这一课程性质予以充分的重视。与此同时,教师需明白,科学素养的培养工作应是长期的,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价值也越来越彰显,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操作和合作能力、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多、难度大,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对小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同时,小学生年龄小,对科学的原理及规律理解不透;加之教师自身科学知识积累、对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学科融合思想的领悟等还存在着滞后等现象,因此,教师对小学科学实践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发展情况,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为小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实践创新的价值呈现

(一)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小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浓,对未知知识的向往与渴望越强烈,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学科学的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

(二)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之中最易产生思想和智慧。”对于一个人来说,认知能力极其重要。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生理、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小学科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身边事物的结构以及发展规律,还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教师在教授小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应根据班级的實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小组的分配,让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当然,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自愿为原则,确保学生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一起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其次,应提醒学生,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还应强调,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全组学生共同去完成。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及时进行答疑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确保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相互点评,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丰盈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雷锋同志曾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教师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应将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坚持真理,无私奉献,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

二、小学科学实践创新的现实问题

(一)教学认知有误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较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人或事,大部分学生有着极强的参与实践操作的欲望和积极性,很多教师也以此作为带领学生参与小学科学实践创新活动的切入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师会发现,学生并非对小学科学课程产生浓厚的研究探索兴趣,而仅仅是因为小学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所以表现得兴致更高。与此同时,教师选择这样的切入点开展教学,很容易使得学生误解小学科学课堂的规范,让课程变得混乱,使得课堂教学呈现没有计划和目的性的状态,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有时课堂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仅限于教材,教师应该主动寻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授小学科学时,设计的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技能水平,还要考虑到学生对于内容的可接受程度,以及内容的适切性和价值取向。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内容的新颖,使得学生学习时一知半解,半生不熟。教师需明白,适合学生的内容才是最好的,教学内容必须因人而异,科学合理。

(三)探究指导失效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进新的知识。”探索对于一个人来说,无疑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抓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都相对较差,教师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但部分教师在提供指导时,没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过于泛化,浮于表面,学生不能深层次地挖掘事物的内在特征。同时,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不能适时介入并指导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宽,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也不能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要选择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找准教育时机,确保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四)创新背离实际

对于创新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教师设定的实践活动的创新目标要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相匹配。少数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分追求小学科学教学形式的多变,导致小学科学实践创新的结果适得其反,背离创新初衷。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注重创新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实践的创新策略

(一)采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创新小学科学实践,就要先做好教学方式的选择,采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式,许多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需要对应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方式,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实践能力[2]。

比如在进行“做一个生态瓶”的教学时,考虑到其知识目标为:“学生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并设计制作生态瓶的方案”,其能力目标为:“学生能根据设计方案以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与观察”,其情感目标为:“学生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与观察,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笔者先后采用了信息收集法和探究发现法、模拟制作法、小组合作法开展教学。由此,学生基本掌握了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联系。在有效教学方法的引领下,学生不但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还发展了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选择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创新过程中,应考虑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科学创新潜能,让学生对科学实践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确保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开展“做一个生态瓶”这一节内容的正式教学前,笔者提前买了三十只小金鱼和三十个小鱼缸,然后分发给班里的学生。学生收到小金鱼时开心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小金鱼。笔者适时地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些小金鱼你们可以带回家。但是,你们要根据鱼儿的习性自行布置鱼缸,然后观察并记录小金鱼的生活方式,三天后,把小金鱼和鱼缸带回教室。”学生欣然接受了笔者的提议。三天后,笔者开始正式讲授“做一个生态瓶”,发现学生带回来的鱼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学生给鱼缸中添加了几块小石头,有的学生给鱼缸中添加了水草,还有的学生竟然给鱼缸中添加了假山和增氧器。看着他们的布置结果,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为什么要给鱼缸添加这些东西呢?”听了教师的问题,学生立马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石头可以给小金鱼提供栖息地!”“水草可以在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消耗二氧化碳,给鱼儿提供氧气!”“假山可以让鱼儿嬉戏!”……在学生的议论声中,笔者适时穿插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兴趣高涨,本节课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后续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也更加顺利。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自主完成实践任务,形成实践成果,不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其深入探究科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深度参与实践活动

教师应明确,对实践活动进行创新的目的是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地思考、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思维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确保学生深度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比如在讲授“让资源再生”一节的知识时,笔者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古代造纸术的过程吗?”讲台下鸦雀无声。然后,笔者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了提前准备好的造纸术动画视频。学生看完视频后,纷纷感叹古代人的智慧,于是笔者趁机提议学生尝试做一张再生纸,并提供实验材料:废报纸、水杯、搅拌棒、棉布、干毛巾。接下来,教师便在一旁观察和答疑,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及视频中古代造纸术的流程,思考如何做出一张再生纸。在这一探究活动中,笔者班里的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撕碎、搅拌、平铺、挤压、晾干等程序,顺利地完成了再生纸的制造。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并尝试学以致用,还得到了探究能力的发展。

(四)适当结合科普素材创新实践活动

教师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创新过程中,不仅可以对教材进行创新,而且可以适当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及科普类型的书籍、影视节目开展教学,以提供学生更加全面的体验,让学生多维度、多方位地进行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提升。

比如在教授“解决垃圾问题”这一节的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日本动漫电影《弃宝之岛:遥与魔法镜》的一个片段,学生看到主人公生活在被人类丢弃物品所堆成岛上时,脸上纷纷流露出了厌恶、可怜的表情。于是笔者趁机提问:“同学们,假如你是主人公,你会想哪些方法来清除这些垃圾呢?与此同时,面对这些垃圾,你想对这样丢弃垃圾的人类说些什么呢?”笔者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班里的学生纷纷发言提供生活中处理垃圾的方法,并说了想要说的话。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科學教学时,可以适当结合科普影视素材,让学生思考与生活相关的问题。

结语

实践活动是小学科学课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认真研读教材,发掘生活素材以及科普素材,帮助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参与小学科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利用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体验,不断提高,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伟杰.浅谈科学教师对《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适应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5):5-6.

[2]沈丹.“瞄准”学习力 “击发”新课程:小学低年级科学创新课例设计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学研究,2019(02):87-89.

猜你喜欢
现实问题小学科学应对策略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