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教本科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考

2022-05-30 03:21贾湘琳熊晓熙
职业 2022年14期

贾湘琳 熊晓熙

摘 要:本文以职教本科试点学校为例,阐述了综合实训课程的属性和定位,以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观为指导,借鉴实践课程开发的相关理念,对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要素,以及课程标准开发的管理与保障进行了系统思考,为试点学校制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提供了相关指导,有利于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为其他职教本科试点学校的课程开发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教本科    综合实训课程    标准开发

课   题:本文系2021年度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职教本科实习实训课程标准开发实证研究”(ZJGD2021299)的成果。

课程标准是学校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具体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它是对某门具体科目的纲要性描述,即具体阐述一门课程的设计思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及要按照什么方式学习这些内容,并需要提供哪些支持条件等。

我国自2019年正式批准部分高职专科升格学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来,除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专业设置1号文”)和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学校设置1号文”)两个指导性文件外,执行层面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于每所试点学校而言,都应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标准体系。相应的,每一门课都应有课程标准。

一、综合实训课程设置现状

(一)设置依据

按照“专业设置1号文”中提出的“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100%”要求和“学校设置1号文”提出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等具体规定,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6个本科试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5~6门不等的综合实训课,每门课40学时,分别开设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学期,旨在让学生掌握职业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养、技能方法和岗位迁移相应的知识能力等,突出职教本科特色。

(二)课程属性与定位

综合实训课程是实践教学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实训活动或项目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既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从课程体系的角度看,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模块、通识技能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构成。其中专业模块包含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而综合实训课程与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共同构成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从实践教学体系的角度看,实践教学体系由理论课所含课内实训、理实一体课、综合实训课、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构成。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的综合实训课程是一类新颖的纯实践性课程,脱胎于高职专科的集中实践活动教学周,但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实训周。课程的结构更完整、逻辑更严谨,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独特地位与功能,是本科教学中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而非理论教学课程的简单补充和延伸。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了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核心素养也称“21世纪型能力”或“关键能力”“通用能力”等,是指新时代的人需要拥有“在特定情境中,能够运用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在内的心理的、社会的资源,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职教本科人才需要“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单纯的知识技能,还应具有应变能力和从经验中学习的多种能力。学生应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的、普适性素養,能适应岗位的迁移,通过与人、工作和社会的交往互动实现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决定了职教本科必须坚持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观。

三、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素

课程标准是指导一所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文件,一般为校级标准。尽管课程标准因每个专业的资源禀赋和服务面向呈现不同特色,但就一所学校而言,课程标准的文本格式具有统一性,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也相同,主要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考核四个基本要素。综合实训课程标准的开发既要体现职业能力主线,又要关注学生发展和教学有效性,主要考虑的也是这四个基本要素。

(一)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课程目标应指向明确且具有可评价性。为了确保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的一致性和合理性,课程目标设计应坚持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目标达成度为目标和导向,并坚持质量持续改进,目标体系非常严密、层级清晰。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的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目标层层呼应。课程开发的起点是对毕业规格进行细化、拆分,并将毕业指标点落实到课程中,形成课程目标并设计学习内容。职教本科综合实训课程的目标是对实训教学活动想要达到效果的明确表述。课程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但不能将课程目标等同于专业目标,也不能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内容。为了与专业目标相呼应,实训课程目标主要从三个维度设定:一是知识目标,通过实训活动想要让学生学到哪些专业知识;二是能力目标,通过实训活动想要培养学生哪些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三是素养目标,通过实训活动想要提升学生哪些方面的素养。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规定了教学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在实训课程中,课程内容一般都是由项目或任务组成,对每个项目或任务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学习标准进行具体规划。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本科层次和职业类型特点,因此,设计时要基于两个角度综合考虑。

1.基于本科层次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不仅要重技能培养,让学生掌握工作方法,更要重理论知识学习,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岗位迁移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如果只有实操而没有理论,只重工作方法不重专业知识,就达不到本科层次要求,而成为高职专科的延续。如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工程技术专业是依托专科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专科的“员”(如Java程序员)级上升到本科的“师”(如大数据分析工程师)级。“师”级更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意味着学生需要打好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基础。

因此,职教本科综合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构建,妥善处理实践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综合实训课程的理论知识应是基于职业岗位相关技术重构的理论知识体系,或称之为“技术知识”,而非学科体系下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简单选取。按照当前科技和产业变革形势下新技术表现出的特点,技术知识应具有复杂、跨界、综合的特点。

2.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开发模式

职教本科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职业领域。各个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遵循相应的课程开发模式,将课程思政元素、企业工作项目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入教学内容。

(1)项目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模式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和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该模式是对“三段式”课程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改革,体现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具体项目为单位的课程边界,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课程顺序。以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动画专业为例,该专业从第二学期到第六学期依次开设原动画设计、CG插画设计、三维模型制作、动画制作、渲染合成五门综合实训课程。这五门综合实训课程构成一个动画产品(项目)的全部流程,因此可以借鉴项目课程模式进行内容设计,将一个综合项目的五个关键工作环节内容分别融入这五门课程。

(2)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来构建情境化课程内容,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一体化教学。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由工作领域、学习情境、设计考核评价三个方面构成。适用于相对独立且较长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的职业岗位。例如,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电商网站建设、电商平台运营与推广、网络营销等综合实训课程。

(3)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是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整合了理论与实践,加强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适用于工作过程明显、岗位技术变迁灵敏的职业岗位。例如,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大数据工程技术专业按照从基础到复杂的工作流程,依次开设了软件系统设计、大型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综合应用五门综合实训课程。每门课程对应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岗位,适合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三)课程实施

1.创新教学模式

宏观上,要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理实一体”转向“知行合一”。通过让学生不断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岗位迁移能力。微观上,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知识能力结构,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可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学习情境,搭建多层级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身的知识能力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实施中的手段或者运用的策略。合适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应根据实习实训内容,结合专业特点选取。实训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模拟仿真法、任务驱动法等。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依托,围绕项目组织、安排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规划、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通过创设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步骤,建立学习小组或团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3.建设实训基地

综合实训课程应创设与现实工作环境相一致的一体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氛围。实习实训基地不仅要设立教学区,还应设立成果展示区、交流讨论区来营造独特的实训文化氛围。由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较大,可依据学校实际情况,依托合适的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根据专业特色,瞄准行业头部企业,与科大讯飞有限公司、潇湘电影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了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将直播带货、在线文化传播、语音识别等实际项目引入学校,由教师与企业员工以项目制方式共同完成,并且选拔部分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协同创新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夯实了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实现各方共赢。

(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基本考量,建立多元化和多样化考核与评价机制。多元化是指参与实训课程考核的主体除了学校教师外,还应有行业企业专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学生共同参与。多样化是指学习成果与评价方式相结合。学习成果可以是学生提供的调研报告、完成的作业和作品;评价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设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可将学生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以及获得的行业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大赛荣誉等作为考量依据。

四、课程标准开发的管理与保障

综合实训课程标准开发需要组建专门的开发团队、制定科学规范的开发流程等。

(一)团队建设

课程标准开发团队应由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优秀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职业教育实训课程开发的起点是基于对企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而企业专家或技术骨干往往是最熟悉工作岗位的人,所以开发团队必须包含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教师既懂专业又懂教育规律,能对企业任务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课程专家负责课程观、课程开发基本原理的落实,保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准确性。

(二)制度制定

课程标准开发是学校重要的系统性工作,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内容设计与文本撰写、标准的论证与认定、标准的修改与完善、标准的实施与公开、质量评定与持续优化等系列流程,应针对每一个流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出臺参与人员的工作量评定以及经费使用的相关政策,保障标准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崔宇馨,石伟平.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一个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J].教育与职业,2021(7).

[2]陈鹏.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整合意蕴之透视[J].职教论坛,2016(9).

(作者单位: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