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综合艺术美感课程研究

2022-05-30 03:21康康
职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美育高职

康康

摘 要:本文用量化的方法对高职现有美育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美育课程在课程种类、艺术活动参与面、课程综合性以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开发方面存在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构建综合艺术美感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    综合艺术美感    美育

课   题: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改课题(编号Z213217)、重庆旅游职业学院2021年院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编号YJCG2021002)的阶段性成果。

1795年,席勒提出“美育”概念。美育是指培养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1901年,蔡元培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明确使用“美育”一词。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学校美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同时,随着社会发展,更加注重人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但是,目前高职美育工作与高质量的美育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一、高职美育课程开设现状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也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途径、手段。《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对高职院校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其中,各專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中的共同之处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上表述可拆分为思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道德、工匠精神五大要素。

(一)对现阶段高职美育情况的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20份,回收818份,回收率达99.8%,主要覆盖西北、西南、东部等区域高职院校,覆盖面较广。问卷设计严谨、科学。采用匿名问卷的形式,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可靠。

其中一个问题为“您较喜欢哪类美育课程”,选择音乐课程的占47.19%,选择舞蹈课程的占23.96%,选择影视类课程的占12.59%,选择美术课程的占10.64%,选择书法课程的占4.65%,选择戏剧类课程的仅占0.98%。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目前主要的美育载体——美育课程种类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不同,同时也反映出对于传统文化如戏剧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不高的问题。另外,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美育主要存在师资匮乏、课程统筹不够系统化等问题,与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美育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以旅游类高职院校为例,随机抽取8所院校共132个非艺术类专业,进行培养目标和艺术类美育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抽样结果显示,50个非艺术类专业开设艺术类美育课程,占38%。开设的美育课程主要包括专门美育类,如美学原理、烹饪美学、园林美学、旅游美学、审美知识等;以艺术类相关课程为载体的美育课程,如书法鉴赏、音乐鉴赏、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与鉴赏、设计艺术鉴赏等。这些课程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美育课程与职业教育适配度不高,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二是存在学分、学时方面分值分布不均、模糊表述以及开课周期长的问题;三是存在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各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开课率有所提升,但艺术类美育课程种类、艺术活动参与面、课程综合性,以及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高职综合艺术美感课程的构建

在我国古代美育观中有礼乐教化的传统,主张天人合一的境界与追求。现代美育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其智力、体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要以美育人、以美培元、以美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艺术美感课程。一是加强综合艺术美感课程思政教育,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独特育人作用。二是避免把审美教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教育,停留在简单的画画、唱歌等层面。三是从以追求匠人式的技术、手艺为培养目标,转变为以训练高超技艺和培育文化素质强的大国工匠的奋斗目标。四是因地制宜整合美育资源,开发适合高职院校的具有地域特色、专业特点的综合艺术美感课程。

(一)确定综合艺术美感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的很重要的准则。要明确课程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同时需要考虑高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普遍自律性与学习主动性不高等特点,同时也要针对行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有较高期待等现实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以强化学生的审美自觉,从而达到助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二)选取综合艺术美感课程内容

根据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要求,高职综合艺术美感课程内容选取需遵循扎根中国大地、突出中国特色的总原则。第一,充分运用红色文化美育资源。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奉献、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帮助当代青年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诗词歌赋、书法及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让学生感知、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象之美。第三,深入挖掘本土特色美育资源。如运用雕刻、剪纸、地方戏等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结合党团活动、班级活动开展美育,使学生在本土文化语境中得到更多的审美滋养与情感体验。

(三)构建综合艺术美感课程体系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以学生为主,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通过赏析、体验和实践等手段,形成基于人文艺术的人文知识通识模块,加上基于红色文化的红色基因模块,加上基于不同专业、行业发展以及技术变革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块,再加上基于地方文化的认同传承模块的具有全程性与层次性、跨学科与融合性、多维度与系统性的模块化高职综合美育课程体系。

1.形式方面: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三结合

采用多维度的课堂形式实施高职综合艺术美感课程教学。

大课堂,即走出学校,面向社会和企业举办各类活动,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中课堂,指学校举办各类演出、开办各类社团,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参与整个过程;小课堂,指无论在公共课、专业课还是选修课中,都可以选取有本节课特点的具有文化性、审美性、道德性、职业性、专业性等多元化美育元素的综合艺术美感课程。

2.课程资源方面:系统有机结合

第一,以艺术为载体,但不囿于艺术。综合艺术美感里的“艺术”不仅包括传统的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视觉艺术(绘画、设计、雕塑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也包括多种形式叠加的综合艺术,或者更广义的通过一切感官、通感来体验、审美的过程。据此,高职综合艺术美感课程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手段,丰富内容,形成多元化的综合艺术审美元素,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用体验、实践式学习方法代替理论教育、欣赏等传统式教学。

第二,以音乐艺术为例,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资源与其地域、生态、历史、文化构成有机体。例如,班固的著名论断:“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又如,爱因斯坦认为他的科学成就有许多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再如,李政道受藝术与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染、熏陶,在哲学与人文艺术领域形成独到的见解。因此,高职综合艺术美感课程可以是以艺术手段为载体的视听鉴赏课,可以是工艺、历史、人文方面的参与体验课,也可以是树立文化自信、培根铸魂的重要思政课。

3.评价方面:质化与量化结合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艺术熏陶为手段,以心性合一、情感教育为过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高尚情操和价值观,健全人格,助力其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运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价手段,既符合学生的情感发展、素质养成规律,又能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和测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整合中华美育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地方特色美育资源,以体验、赏析和实践等立体融合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审美认知、审美体验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文化自信融入其中,达到以美育美、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教学目标,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吉联抗.乐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3]罗艺峰.从天人秩序到内在道德自觉:礼乐关系的思想史意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5,34(3).

[4]管建华.音乐话语体系转型的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8(1).

(作者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美育高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