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成本与区域流通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

2022-05-30 10:48方芳
商场现代化 2022年13期
关键词:空间杜宾模型

摘 要:文章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分析流通成本的空间效应,并使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流通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对流通成本與区域流通效率间的计量关系进行结合分析,综合研究得出结论:目前我国不同区域流通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空间性,产业流通成本对区域流通效率间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性。

关键词:流通成本;流通效率;空间杜宾模型;C-P空间聚集模型

早在2012年,国务院便出台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流通业创新转型和发展方式变革提出了指引,要求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助力流通业现代化快速实现。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流通发展壁垒重重,流通效率受到流通成本的制约无法快速提升,而产业关联理论业已证明,流通效率是产业空间性的最佳指标,因此明确在现代产业集聚过程中流通成本与流通效率间的空间效应对于提高流通现代化、优化产业流通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模型建构

1.基于双边市场理论分析流通成本的空间效应

基于克鲁格曼的“中心-边缘”理论,本文根据双边市场利率构想一个具有类似特点的两地模型。假设任何一地消费者均由当地制造业劳动力n和农业劳动力组成,制造业劳动力空间流动能力强且劳动力收入主要以工资收入为主,无储蓄情况。在这一情况下,消费者的福利水平由名义工资w、区域物价水平P与消费的制造业产品组合CM和农产品CN组成。假设消费者为理性经济人,其消费具有边际偏好,设为μ,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可得到:

(1)

由(1) 式可以推导得到区域物价水平:

(2)

其中,(3)

(4)

在理想状态下,假设区域制造业厂商分布于两地,且每个厂商可以雇佣的劳动力数量有限,用(4) 式中的n代表厂商数量,n*为两地的厂商。引入流通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渠道成本),假设运输费用δ由各厂商自己承担。据此,制造业厂商成本函数为TCi=w(F+MRCqi),收益函数为πi=piqi-w(F+MRCqi))。其中,F表示制造业厂商的固定资产投入、MRC为劳动力衡量的边际成本,qi为产品的产量。

由此可推导得出 (5)

综合式(4) 和(5) 可以看出流通成本能够对区域一、二产业产品的价格及市场收益产生影响,当流通成本上升时会导致区域产业福利水平下降,比如运输成本上涨会导致产品的销售单价上升,此外在制造业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还具有部分隐性成本(比如人力资源流失成本、供应商渠道成本等),这些隐性成本无法通过上式公式得到直观体现,但同样可归纳到影响区域流通效率的因素中。

2.流通效率的DEA—Malmquist模型

目前广泛使用的DEA—Malmquist模型对于评价流通效率具有重要价值,该模型是一种建立在帕里托有效基础上的数理分析方法,在应用到流通效率的测评方面,更加注重获知相对效率。利用数学规划的方式更好的获知既定投入水平下产出规模的变动。其决策模式描述如下:

假设有a个决策单元,每个单元有b种“投入”和s种“产出”,第i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为xi,产出向量为yi,

即:xi=(x1i, x2i, x3i…xbi)T,yi=(y1i, y2i, y3i…ysi)T

其中,i=1, 2, 3…n

通过线性规划的方法获得效率值如下:

S.t.(其中I, j (1, 2, 3…b)及(1, 2, 3…s)

上式中,b和s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指标的个数,Sj为松弛变量,θxij和θyij则分别为j0省份的第i项输入与第r项输出,分别可用(x0,y0)表示。

3.空间杜宾(Durbin)模型

传统的空间计量分析普遍采取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自相关模型(SEM)。本文为了更好地突出区域流通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特征,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空间杜宾(Durbin)模型。

普通SAR模型可表述为:y=ρWy+Xβ+ε。其中,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W为邻接矩阵,Wy为空间滞后因变量,ε为随机变量。写为区域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RIADV)对流通产业规模(scale)和流通产业效率(efficiency)及流通产业贡献(contribution)的函数,得到下述公式:

RJADVit=α0+βscaleit+δefficiencyit+ρcontributionit+Zitγ+εit(1)

(1) 式中,α0为常数,i和t分别为区域和时间变量,scale、efficiency、contribution分别取流通业资产规模、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批零比、流通产业经济贡献率的对数值。Zit衡量了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变量。

根据本文研究的实际问题,将SAR模型进行改写,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空间影响同时写入模型进行分析,即加入因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及自变量的空间滞后项,得到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如下所示:

lnRJADVit=α0+α1WijlnRJADVit+βlnscaleit+δlnefficiencyit+

ρlncontributionit+Zitγ+εit(2)

(2) 式中,Wij定义为区域i和区域j之间的地理邻接,可根据邻接空间矩阵权重计算出流通产业所处地理位置对其周边位置产生的影响。在本文中,定义为判断地区i与j之间的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权重。其中,,φ值是衡量地理距离权重和经济权重在空间权重矩阵中所占比重大小的统计量,若φ值趋近于0,说明空间权重与地理相邻意义越是相关;若φ值较大,且趋近于1,则空间权重表现出与流通成本变动具有较高相关度。

二、流通成本与区域流通效率间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

本文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选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进行研究,为了更好地明确区域流通效率的研究方向,按照中国行政区划依次分为4个区域,东部(选择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选择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区(选择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为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上述省份农产品流通相关指标数据主要来自各省市统计年鉴(2009-2018年)及《中国商品交易年鉴(2009-2018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2018年)》

2.我国不同区域流通效率差异

使用DEA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2009年-2018年中国四大区域流通效率水平,记录研究数据在表1中。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区域流通效率水平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地区在十年间的累计达到DEA有效状态,西部和北部地区流通效率未达到DEA有效状态。而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和流通综合效率要好于西部和北部地区,这说明我国流通效率尚未达到均衡发展,技术效率对整体效率的影响较低,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的影响明显,因此我国西部和北部区域流通体系中存在规模报酬不足的情况,由于西部和北部经济发展缓慢、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流通能力相对较低,特别是流通业集聚水平不高,这也使整体流通效率下降。

3.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

(1) 模型检验

在对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和处理时,可以采用诸多检验方法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Elhost(2010)的研究中对普通空间面板模型进行了LM检验和RobustLM检验。本文采取李惠蓉(2018)的模型检验方法,通过Wald检验来判断本文的研究使用空间(Durbin)模型是否合理。得出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wald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值在之间以0.2为步长值变动时,空间杜宾(Durbin)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故使用面板数据空间杜宾模型作为实证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

本文使用Matlab软件和极大似然估计法,分别给出在较为理想的φ值下,如φ=0.9时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借鉴连兆大(2017)的方法,控制了流通成本、流通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因素、城镇化水平、外贸发展水平等可能对流通效率产生实际影响的因素。其中流通成本以CO表示;流通规模以scale表示,选取流通产业资产规模、流通产业总产出数据计量;经济发展水平以gdp表示,以区域GDP数值计量;市场因素主要以樊纲建设的区域市场化指数计量;城镇化水平以urb表示,以区域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计量;外贸发展水平以OP表示,以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计量。

表3的数据显示了空间杜宾模型的两种效应的估计情况,其中空间个体固定效应的拟合优度(R-squared)值为0.9922,大于空间个体随机效应的0.8780。Hausman检验数值为0.0000<0.05,即上述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空间个体随机效应由于空间个体固定效应。因此空间个体固定效应分析对于得出确定性结论更有帮助。

上述结果同样可以看出,流通成本对区域流通效率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当前流通成本将会造成流通效率下降33%,在考虑区域异质性的空间个体随机效应时,这一影响程度将提高至64.9%。这也说明在我国流通业整体层面和区域流通业层面,流通成本都是阻碍流通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流通成本增加的来源众多,不仅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行政审批困难、流通渠道复杂等有关,还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规模等有一定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区域GDP和城镇化水平的发展都可以提高流通效率,因此在经济发展落后、城镇化水平不高的区域提高流通效率、缩减流通成本将是一项大工程。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首先,目前我国区域流通效率差异明显,东部、中部地区在十年间的累计达到DEA有效状态,西部和北部地区流通效率未达到DEA有效状态。

其次,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中可知,流通成本对流通效率的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330,两者之间呈现显著负向联系,且在考虑不同区域差异的情况下,这一系数上升至-0.649,因此不同区域间流通成本差异对于流通效率的影响巨大。

2.建议

首先,提升流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流通企业集聚能够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对于区域内相关产业的组织协作能力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布局谋划区内流通企业跨域发展,形成跨产业协作,带动金融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与流通业的内容合作深化,同时流通基础较差区域的企业要向流通基础完善、产业规模大的流通发达区域靠拢,建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也可促进流通产业在较大层面上的集聚,有利于缩小流通成本规模,提高流通效率。

其次,进一步加强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十三五”建设规划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要实现创新转型首先要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淘汰冗余产能、降低经营成本,帮助区域内产业产生空间集聚效应,继而形成产业集群,带动规模经济体系建设。最后,流通業要依托产业集聚的优势补齐短板,市场是流通业发展的引领者,重视形成流通竞争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科技打造现代流通体系,在速度和服务质量上取胜,才能够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路径,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

参考文献:

[1]王小琴,王庆,刘洪.商贸流通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的集群竞合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06):161-164.

[2]梁坤.流通成本与区域流通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03):18-21.

作者简介:方芳(1989.08- ),女,河南省周口市人,硕士研究生,南昌理工学院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管理学

猜你喜欢
空间杜宾模型
“一带一路”贸易空间关联与我国关税政策优化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研究
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空间效应分析
中国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绿色增长效率及其空间溢出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提升机制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