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2022-05-30 05:01杨栎楠
商场现代化 2022年14期
关键词:辽阳市营商环境产业结构

摘 要:产业结构问题,一直是辽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掣肘之一。产业结构调整,也一直是辽阳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通过对辽阳产业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创新;辽阳市

“十三五”以来,辽阳市在各领域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呈现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在经济总量和增长质量方面,经济结构方面,产业链条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面临着挑战,制约辽阳市经济进一步发展。辽阳市“十四五”规划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作为将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之一,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同样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对辽阳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闯的关,必须要答的题。本课题从现实情况出发,“强优势”、“补短板”,以寻求解决当下经济发展掣肘问题的可行之策。

一、辽阳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辽阳市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5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亿元,占比11.17%;第二产业增加值385.1亿元,占比44.79%;第三产业增加值378.7亿元,占比44.05%。整体来看,辽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对均衡。同时,从三次产业内部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

1.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农场发展迅速

受行政区域面积所限,辽阳的耕地面积较少,除薯类外主要农产品产量在省内不占优势。但是辽阳农作物机械化程度较高,2020年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7%。机耕面积151.9千公顷;耕种收机械化率91.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20年年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家庭农场3598家,本年新增2791家。大量的专业化、集约化的家庭农场的存在,为辽阳提升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基础和沃土。2020年4月,众农联集团与辽阳市政府正式签约落户辽阳,以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型总部 经济的形式打造“农业产业链+产业互联网+多重赋能”的经营模式。另外,辽阳目前形成了“富虹”牌大豆油、“千山”牌白酒等为中国驰名商标,“太子河”、“鹤野”牌大米,“君喜”牌肉制品、“太阳谷”牌葡萄酒、“马氏神泉”牌矿泉水、“现代波特”牌蔬菜等品牌。“三城雪莹米”和“辽福尚品雪花粉”入选2020年度“中国好粮油”名单。

2.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3+3+X”产业体系持续推进

工业是辽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十三五”以来,辽阳市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近两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但是仍然保持了相对平稳的发展。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385.1亿元,下降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7%。但是,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并且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明显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5.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34.7%,结构调整成效显著。“3+3+X”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推进,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链条实现纵向横向同步拓展,铝合金精深加工产品不断增加,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呈多元化发展,先进环保装备研发基地建成投入使用。辽阳县小北河袜业小镇荣获“中国袜业名镇”称号,小北河袜业年产袜子25亿双,棉袜产量全国第二,产业规模全国第四,以及冰雪温泉、皮装裘皮等特色产业,集群效果更加明显。辽阳市数字化建设的城市大脑和指挥中枢,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数字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等新产业具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力。

3.服务业降幅收窄,生产性服务业崭露头角

辽阳市服务业尤其是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降幅收窄,呈现向上向好态势。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6%。2020年辽阳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6.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24.7%,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辽阳市生产性服务业三个传统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重要方面,在保证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为企业提供配套性服务之外,在保就业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二、辽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辽阳市产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内部的不合理,农业方面产业化水平不高,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工业方面内部结构失衡,链条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业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对经济发展拉动推动不大。

1.農业方面产业化、集群化水平不高

在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的大背景下,农业产业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能够以科学、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农业机械设备以及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大规模的标准化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农业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农村劳动力人口、耕地、农业人口经济收入等之间的矛盾。辽阳市现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仅有三家分别是辽宁太阳谷庄园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奕农畜牧集团有限公司和富虹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大项目少且自身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农产品的产业链普遍较短,大多仍停留在初级的生产阶段,部分发展到加工阶段,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开发的企业较少,附加值比较低,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经济效益有限,无法有效带动及辐射地方产业发展。此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仍处在发育阶段,以支柱性龙头企业为根基,建设连片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密切关联发展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的模式仍不完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程度不够,大多数仍处于粗浅结合阶段。以采摘园为例,大多数采摘园仍处于单纯采摘果品的阶段,部分结合娱乐项目,集采摘、休闲娱乐、餐饮、农垦知识教育、食品加工和文创产品销售于一身的较少。

2.工业方面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产业链建设仍需完善

辽阳市工业内部结构近年来虽有所好转,但是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原”“初”字号低端产能仍然占据主导位置,仍未摆脱资源依赖型的特点。2020年辽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占据绝大部分的仍然是原材料工业,其工业增加值占全行业的78.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0.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4.3%。此外,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涨,高尖端人才的匮乏,科研投入的不足也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仅有56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5%。企业R&D投入仅为1.2%,低于辽宁省全省1.8%的平均水平。

辽阳市目前的工业产业链条仍然较短,附加值不高,工业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从辽阳市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可见一斑,2020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铁矿石原矿3040.8万吨,比上年下降2.3%;服装992.3万件,下降8.5%;水泥1314.8万吨,增长23.7%;钢材295.3万吨,增长26.2%。此外,对辽阳市的两大支柱产业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而言,辽阳市的石油化工产品主要集中在上游,中下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精细加工产业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装备制造的主要企业忠旺、三三、筑路机械等企业之间尚未形成联动,没有形成链条式发展。

3.服务业方面行业发展不均衡,生产性服务业尚不成熟

辽阳市服务业行业发展并不均衡,发展抗风险能力不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四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占比在90%以上。科、教、文、卫、娱乐和居民生活服务业体量较小、负增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3.9%,下降12.2%。卫生和社会工作占比1.8%,增长4.8%。教育占比0.7%,下降2.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0.8%,下降15.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0.2%,下降9.6%,这些行业企业数量少、总量小,发展缓慢,增速下降是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面,也说明全市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与当下辽阳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是不匹配的,与发达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目前尚未完全发挥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辽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调整,本质上是产业体系中相对较为高级的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是使产业结构趋于协调,然后在产业结构协调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化与高度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基本目标。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要力争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鼓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如鼓励支持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二是要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痛点问题,如当前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行业发展不充分等,需鼓励其提质扩容,三是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适度提高限制和淘汰标准等。

1.做好“三篇大文章”

(1) 改造升级“老字号”

改造升级“老字号”,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就要求供给体系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要果断地放弃已经衰败的产业和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扬长补短,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通过产业数字化提升生产工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效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原来的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提高产业效率。探索有效的激励措施,丰富政策工具,鼓励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开展技术装备升级改造,进行自主革新、实现转型发展。同时发挥大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头作用,重点推进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辽阳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阳新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市场整合、加大协调力度、关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效益。

(2) 深度开发“原字号”

深度开发“原字号”,做优做强主导产业。聚焦绿色化、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数字化,支持高耗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建设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不断推动石化、冶金、建材行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化石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冶金产业精深加工,促进菱镁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芳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由生产基础化学原料,向生产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转变。推动铝合金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铝制品向高端化、轻量化和多元化发展。深度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積极承接沈阳产业辐射和转移,在提供产品配套的同时补齐延长辽阳市产业链条。

(3) 培育壮大“新字号”

培育壮大“新字号”,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高技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柔性电子等领域培育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项目。建设数字辽阳,通过数字产业化孕育新产业丰富产业内涵,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发挥综合优势,向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完全按市场化运行的产业投资基金,建立从实验研究、孵化、中试到生产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实施“互联网 + 现代农业”行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融合应用,推广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行业的应用。大力发展经济作物、高效特色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新技术,如秀岭山不老莓农产品深加工仓储项目。

2.优化营商环境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1)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依托自身产业结构升级拓宽产业链之外,围绕主导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精准引入辽阳市产业链条上的缺位项目,是延长产业链的必要选择。而在当下,提高招商引资竞争力的关键则在营商环境建设。

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通过营商环境的好转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强化政府的服务、监管和引导功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为市场发展激发活力。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推动业务办理流程更加简易方便、灵活变通,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多便利,打通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保护遵守法律、尊重规则的守规者,打击违法犯法、漠视规则的违规者,保护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创造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不断提高配套能力,将运营成本降低至有竞争力的水平,将违法成本提高至有威慑力的水平,吸引并留住企业。以构建宜居宜业新辽阳为契机,美化生态环境,提高宜居度,把生态宜居作为辽阳市吸引人才的重要抓手,打造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2)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科学技术、配套服务等方面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保证企业工业生产的连续性、为企业提供配套性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制造业集群发展绕不过的命题,与先进制造业集聚呈现相互促进的关系,成熟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中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辽阳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与芳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铝合金加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文旅康养服装轻纺等特色产业基地实现联动发展,根据其需求,以为园区、为项目服务的原则,培育壮大现有存量的同时,精准引进薄弱环节,为产业的发展做好配套。以期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技术服务,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辽阳市,补齐、延长、壮大辽阳市产业链。

(3)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壮大领军企业。发挥大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同时避免一企独大,并做好新產业和新部门储备,培育新的增长极。支持传统优势行业骨干企业开展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选择一定数量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市场有前景、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从人才集聚、技术供给、金融支持、创新生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打造引领全省产业升级、参与行业竞争的龙头。

培育支持中小型企业。数量庞大的中小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构成,是最有活力的市场因子,广大的中小企业不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不进行改革创新,就无法实现全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无法实现全局的高质量发展。引导中小企业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大势,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所以要以企业联合为平台,联合起来,整合产业链,形成集聚力量。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运用联盟、并购等策略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和扩大现有业务规模,完成企业的飞跃式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1) 推动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我们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营造创新生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扶持企业创新发展,让他们在攻克产业基础“卡脖子”问题和补短板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助力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更加高效的科研转化模式,加大成本引入高尖端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前沿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助力辽阳市精细加工产业的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和科研转化项目,支持域内开设专业科研服务机构,并支持企业将研发业务委托至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吃“创新饭”。

(2) 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着力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给予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多支持,持续推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加大对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为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相关教学水平;更多围绕“技高者多得”去设计创新成果分享、收入分配等配套机制,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人才红利”。利用建设东北创新中心和东北人才中心的契机,加快辽阳市创新速度和人才储备,通过区域合作使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人才即便不为辽阳市所有、但为辽阳市所用。

参考文献:

[1]韩军,孔令丞.创新要素流动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9):59-67.

[2]何宏.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理研究[J].对外经贸,2022(05):25-28.

作者简介:杨栎楠(1991- ),女,汉族,辽宁人,经济学硕士,中共辽阳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辽阳市营商环境产业结构
辽阳市白塔区东文化小学
辽阳市地下水电导率特性研究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辽阳市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模拟与预测研究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