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05-30 08:28林希李大超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

林希 李大超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方法: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从本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中随机抽取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将其分成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加以分析,总结老年人急性心肌的相关临床特征。结果:研究显示,比较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老年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冠心病、无痛情况、心力衰竭、休克、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梗率和病死率,老年组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主要特征是无痛性较多,并发症发生率、再梗率和病死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临床特征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3-0177-04

急性心梗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的老龄化发展,急性心梗发生率也呈现出逐渐上涨的发展趋势[1]。急性心梗患者通常是冠状动脉产生突然性的长时间缺血和缺氧问题,促使缺血心肌发生坏死。该病起病较急,患者预后较差。在出现病死情况的患者中,大约占据30%比例的患者是由于患者在病情发作以后2小时中,没有在第一时间内送至医院治疗出现死亡的情况。急性心梗的发生通常不会受到患者年龄的限制,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而其中老年患者的发病,因为发病症状不是十分典型,加之存在比较多的合并症问题,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导致患者错失疾病的最佳治疗时间,所以临床中应对此种情况加以重视。强化针对老年急性心梗发病规律的认识,以有效提升老年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身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本院的216例急性心梗患者,对老年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216例急性心梗患者,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老年组患者的年龄为60~85岁,其中包括94例男性,42例女性。非老年组患者的年龄为33~59岁,其中包括64例男性,16例女性。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与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急性心肌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2];(2)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进行了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疾病;(2)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礙问题或是意识障碍;(3)具有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表现。患者出现突然性的剧烈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并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焦虑烦躁等表现;含服硝酸甘油以后并不见效;产生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问题,情况严重者还产生心衰、心脏停搏和休克等相关表现。对患者进行查体:在尖区可以听及第一心音有所变弱、奔马律等[3]。(2)心电图表现。 S-T 段呈现为弓背向上抬高,病理性Q 波,或是S-T 段压低和 T 波倒置。(3)心肌酶学表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及其心电图的动态性演变,肌钙蛋白上升为临床诊断的必备条件。

1.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加以收集,主要包括患者年龄、过往临床表现、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情况等信息。分析老年人急性心梗相关临床特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研究的数据。以[ n (%)]表示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和冠心病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比

两组患者典型胸痛和不典型胸痛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无痛情况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心力衰竭、休克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再梗率和病死率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再梗率和病死率情况对比,差异显著( P <0.05),见表4。

3 讨论

关于急性心梗,其是因多种原因在患者冠脉发生病变的基础上,出现冠脉血液供应突然性减少,或是发生中断,导致其对应的心肌出现较为严重,且持久性的急性缺血,促使其心肌发生坏死的情况,病情通常较为凶险,是心血管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急危重症,同时也是全球范围中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的疾病。

自从美国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研究首次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概念提出以后,阐释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发病之间的关联性[4]。近些年来,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相关领域,最为主要的研究进展主要是针对各种致病危险因素的认识和防控。对于患者而言,若是一同存在越多的危险因素,便会更加容易导致冠心病的发展。人们通过大量研究观察到,即便采用了最佳的疾病治疗方法,依然无法比较满意地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许多患者在发病以后较短的时间内便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并不具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予以相关治疗措施的开展,这也表明影响急性心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未得到较为有效的控制。

急性心梗存在较多的疾病发生危险因素,这里作出简要阐述:(1)年龄。高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相应的结构与生理发生变化,主要为人体全身血管所具有的顺应性有所下降、左心室舒张功能出现异常、左心室结构发生变化等。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动脉壁内膜纤维会出现增生性增厚的情况,内皮细胞相应的密度也会降低,较大或是巨大的多核内皮细胞有所增多,导致动脉壁相应的结构与代谢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并且伴随年龄的不断增大,促凝因素和抗凝因素的比例也会加大,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在上述因素的一同作用之下,促使年龄成为急性心梗病死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所以伴随人们年龄的不断增长,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发生率也会有所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相应的发生风险也有所加大,急性心梗病死率和泵衰死亡率都会有所升高,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都会降低,比较容易产生脏腑器官衰竭的情况,且并发生较多,病死率较高,预后效果差[5]。(2)过往病史。并发有卒中患者的急性心梗发生率较高,是急性心梗事件复发的高危人群。相关研究显示,并发有脑卒中患者在30日中的病死率在62.3%左右[6]。也有文献报道中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是并存的关系,同时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7]。陈旧性脑梗死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3支发生病变与左主干病变比较多。伴有陈旧性脑梗死的患者,具有心血管与脑血管多系统的病变问题,通常病变较为广泛,患者的临床病情也会比较严重。对其原因加以分析,主要是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之间存在共同的发病原因,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问题。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其是一种进展性、持续性以及全身多系统性的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能够一同对人体脑血管与心血管进行侵犯,并且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存在众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脂、高血压、肥胖、遗传史等。存在脑卒中史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复性的心肌缺血问题,患者心功能比较差。(3)心率。心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即便是再灌注时代,心率依然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与疾病病死率的强预测因子,在其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并且心率也是最为容易精准测量与获取的一项参数,是一种不仅简便,且具有较高价值的危险分层指标,同时亦是人体比较主要的有效生命体征。在急性心梗的发生和发展中,心率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可以将其当作积极干预的靶点。在冠脉出现狭窄,储备有所减小的情况下,要想确保肌体氧气的供应需求,唯有依靠加大心率得以满足。心率的增加会促使心脏舒张期有所减短,而人体心肌的血液供应便是依靠舒张期得以完成。因此,心肌缺氧和缺血情况也会较为严重,为了确保身体主要脏腑器官的氧气供应,加速心率,收缩力加大,便会导致心力衰竭问题的加重,引发众多心脏功能衰竭的问题。心率的加速除却会对心脏形成不利的影响,更为主要的心率代表着交感神经激活的“窗口”,交感神经系统过度的激活进而会促使心肌缺血的加重,且会导致心率的加速和心室的重构,最终引起心力衰竭的问题[8]。心率加速也会导致人体心肌耗氧量的加大,造成梗死面积逐渐扩大与延伸,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心梗是一种较为凶险的疾病,若是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便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但因为老年急性心梗患者发病症状不够典型,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因此,应对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加以细致分析,从而予以针对性治疗措施。本次研究中,将2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研究结果显示,在2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为136例,占比62.96%,多于非老年患者。另外,伴随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男性和女性患病比例逐渐缩小。其中老年组男女比例为2.24,非老年组男女比例为9.00,经检验比较,两组男女比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其原因加以分析,可能是女性在进入老年以后,由于绝经促使其磁性激素有所消散,所以发病性别之间的差异渐渐变小;过往确诊是冠心病的患者,老年组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然而两组在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无痛性急性心梗上,老年组患者所占据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对其加以分析,可能存在如下原因:(1)老年患者长时间慢性心肌血液供应不够。(2)心脏植物神经衰变问题,患者相应的敏感性与反应性都会与之降低。(3)一些患者由于病情加重,疼痛被其他相關并发症问题所掩盖;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老年组患者休克与心力衰竭情况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05)。在心律失常上,老年组患者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对其原因加以分析,可能是老年患者因为年龄的增长,出现退行性心脏相关病变,心脏功能储备有所减弱,心肌所具有的收缩力也明显变差。另外,因为老年患者冠心病病程时间比较长,所以心肌长时间处在缺血的状态下,也会导致出现上述并发症问题;在再梗率上,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在急性心梗发病初始阶段的1~2年中,病情相应的复发率较高。对此,针对急性心梗发病后两年的患者,应予以高度关注。在病死率上,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P <0.05)。急性心梗病死情况的发生通常和老年退行性心脏病变、梗死面积的大小及其心脏功能基础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

综上所述,急性心梗不典型发病患者通常多见于老年患者,且老年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再梗率和病死率相对较高。在针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全方位考虑,以有效规避误诊情况的发生,导致急性心梗问题的产生,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就老年急性心梗所具有的发病特征而言,医生在针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的不同,予以针对性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使其获取较好的疾病预后效果,减少病情情况的发生。另外,患者急性心梗发病后的两年中,应针对患者实施二级和三级预防,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梗的复发率,使得患者的寿命有所延长,加强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爱英,徐海全,刘艳阳,等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7,39(1):54-59.

[2] 张爱玲 . 老年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护理观察体会 [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6):145-146.

[3] 徐洁兰 . 老年人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及护理观察体会 [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7):210.

[4] 吴博华 . 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40 例的临床探讨[J].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13(3):27-28.

[5] 许浩军,于宗良,顾明,等 .70 岁以上老年急性心梗患者临床特征和急诊 PCI 术后预后观察 [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3,22(6):562-565.

[6] 胡启芬 . 老年人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及护理观察体会 [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9(5):501-502.

[7] 宋芙荣,孙鸿彬,彭旭辉,等 .21 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的临床分析 [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156-157.

[8] 刘琰珠 . 老年急性心梗 78 例临床特点分析 [J].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745-746.

(收稿日期:2021-10-25)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急性心肌梗死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