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训练 阅读引领 比赛激趣

2022-05-30 08:57杨平海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审题习惯培养小学数学

杨平海

【摘 要】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缺失已阻碍了他们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小学生数学审题习惯培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深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培養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题习惯 培养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审题习惯的支撑,学生在分析问题之前首先要把问题中的信息收集完整,把数量关系梳理清楚。没有完整的信息和清晰的数量关系,学生很难把问题分析透彻,更无法顺利解决问题。数学问题逻辑关系强,又相对缺乏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认真审题的主动性不强,审题意识差,阻碍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审题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学生数学审题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无法理清问题中基本的数量关系

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8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很容易把长方形的周长80厘米按比例分配算出长和宽各是50厘米和30厘米,然后用50×30算出面积是1500平方厘米。在这里,学生容易忽视长方形的周长是用长与宽和的两倍算出来的,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而周长80厘米并不是长与宽的和,这个数量关系不成立,长与宽的和应该要用周长除以2。因此,正确的算法是先将周长除以2算出长与宽的和是40厘米,然后按比例分配算出长与宽分别是25厘米和15厘米,最后长乘宽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375平方厘米。

(二)只关注表面显性信息的获取,忽视内在隐性信息的挖掘

如:“订阅《少年科学》的份数和总价(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学生应该在判断两个量是相关联量的基础上根据比值或乘积一定判断两个量成正或反比例,由于题中没直接呈现某个量一定,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不成比例。学生没有去挖掘提取《少年科学》的单价相等也就是单价一定这个重要的隐性信息,导致分析问题时出现了偏差。当学生获取了《少年科学》单价一定这一信息后,就会发现:总价:份数=单价(一定),然后根据比值一定得出《少年科学》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

(三)对问题把握不精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如:大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小长方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9厘米,分别写出两个长方形长的比和宽的比,如果能组成比例请写出来。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但不少学生就会写出两个长方形各自的长和宽的比,而且两组长和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因为两个长方形存在缩放关系,所以它们对应边长的比确实能组成比例,学生不容易发现错在哪里。其实,题目的本质是要求写出两个长方形长的比和宽的比,一组是长的比,一组是宽的比,组成的比例即20:12=15:9或9:15=12:20。如果精准抓住了问题本质,就不会出现方向性错误,写出比和组成比例都是相对简单的。

(四)定式思维,忽视关键词

如:“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金鱼缸,长8分米,宽7分米,高6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不少学生看到问题后直接当成求长方体表面积来计算,审题时忽视了“无盖”这一关键词。“无盖”就是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要算的是前、后、左、右、下5个面的面积和,而非表面积。又如:“将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半圆,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分米?剪去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由于忽视关键词“剪去”,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直接算出半圆的面积,把半圆的面积当作“剪去”的面积。这里也有一种思维定式问题,前一个问题是求半圆的周长,那到后一个问题学生自然以为是要求周长了。只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学生才能走出思维定式,精准地解决所求问题。

(五)不关注数据的完整性,只看数字不看单位

如:将一根长5米的圆柱形木料锯成4段,表面积增加60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锯成4段需要锯3次,每锯1次增加2个底面积,锯3次增加6个底面积。学生如果理解了问题的关键,就会通过增加的60平方分米表面积求出每个底面积是10平方分米,从而用底面积乘高算出木料的体积。但是,由于前面的分析已经较为复杂,学生得出结论后感到很轻松,注意力放松,容易麻痹大意,就忽视了数量单位,导致最后的结果错误。

二、审题习惯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是想着把问题解决好,不是渴望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即纯粹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对审题的重视不够。

2.学生审题时的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生事物多,通过课内和课外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也多,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知识及技能让学生不能静下心来投入学习中去。学生长期处于快节奏的学习模式转换中,对某一事物特别是学习无法长效保持高度的专注,在数学审题上的表现更是如此。学生在审题时很难保持静心、耐心,往往急躁地草草了事,审题效果可见一斑。

(二)教师方面

1.就教师个体而言,教师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实施力度不够。一方面,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方式单一,审题就是简单地读题,不能结合不同学段选择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感到审题枯燥乏味,效果欠佳;另一方面,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有些教师不能长久坚持、持之以恒,最终自然达不到良好效果。

2.就教师整体而言,教师对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不一。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是比较重视的,但还是有一些教师忽视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这样就使得整个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体系存在短板,不能保证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无法实现各个学段学生审题习惯培养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进而影响学生审题习惯的巩固与发展。

三、有效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审题习惯的对策

(一)注重課堂训练,培养学生审题习惯

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这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在解决数学问题前先要审题,这是教师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最佳途径。习惯的培养宜早不宜迟,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亦然。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把学生审题习惯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来抓。

读题是审题的开始,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应从读题入手,读题包括文本的阅读和图形、表格等的阅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题训练,学生能从读中发现、感悟,不遗漏地收集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所求问题,这在低中年级解决相对简单的数学问题的审题训练中特别适用。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应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多说一说题中的信息有哪些,求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审题时自觉收集数学信息,弄清所求问题。当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数学问题中信息的增多和数量关系的深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和特殊的信息进行标记,就像语文课上画关键的字、词、句一样画出一些关键的信息,帮助学生把握信息、理解题意,如前文中所举的“求无盖的长方体玻璃鱼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中“无盖”这类关键而又容易忽略的信息。

教师还要强化不同呈现方式的数学问题的审题训练。学生对以文本方式呈现的数学问题的审题最为熟练,而对以表格、图文结合、数形结合等方式呈现的数学问题的审题较为生疏,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加以关注,为学生多提供这类数学问题的审题机会,强化这方面的审题训练,引导学生收集、综合各类不同形式的信息,以供解决问题之用。

(二)广泛开展数学阅读,以数学阅读促进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

提起阅读,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语文学科的阅读,未必会想到数学学科也需要阅读。实际上,阅读应该是全学科的,数学阅读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开展数学阅读,首先要解决“读什么”的问题。目前,线上线下的各种内容、形式的数学读物层出不穷。但是,这些读物并非全部适合小学生阅读,学生读什么内容和形式的读物与他们所处的年段是相适应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做好数学读物的遴选工作,要让学生阅读合适的有价值的读物。

当学生获得了丰富而适用的数学阅读载体后,接下来就要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了。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以活动进行有效引领。一是阅读收获展示,让学生把一段时间内数学阅读中的发现和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图表、小报、小论文等。在班级开辟展示区域,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摩。二是阅读收获交流。在阅读收获展示后,进行阅读收获交流,让学生重点围绕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与同学展开交流,看谁的内容更具有数学趣味,谁的阅读方法更具有效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开展数学探究,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阅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数学阅读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数学阅读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当学生通过大量的数学阅读走进了数学王国后,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数学。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将会饶有兴趣地去审题,这种状态下的审题是完整、严谨、深入的,更能有效地促进审题习惯的培养。

(三)开展审题比赛,激发学生的审题热情

比赛对人的激励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在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过程中,比赛也是一种重要手段。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什么形式的审题比赛,比赛的对象选择很重要。对象选择不好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审题热情,而且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比如让优秀学生和后进生进行比赛,就没有可比性,后进生是很难比过优秀生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审题比赛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分层,选取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比赛,然后结合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比赛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审题的热情,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目的。

比赛的对象和内容选择结束后,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比赛了。比赛的时间可以是课内,也可以是课外。在课内,可以充分穿插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审题环节中进行,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审题热情,培养审题习惯,也不会占用大量时间,保证了教学的效益。但这种比赛由于时间短,学生会感觉意犹未尽,不能尽兴,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教师可适当安排专门课堂组织比赛。教师在专门的比赛课上就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不同的学生都来参与比赛,请没有比赛任务的学生进行点评,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让不同的人在审题上得到不同发展,获得整体培养学生审题习惯的效果。落实课内培养后,就可以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教师可将学生按学习水平分成若干小组,给他们提供难度不同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课外开展丰富的审题比赛,教师适时了解比赛情况,表扬先进、督促后进。这样,学生从课内到课外都沉浸在浓厚的认真审题氛围中,久而久之,审题习惯自然得到培养。

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教师一以贯之、长期坚持。同时,学生在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中会迁移和促进其他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生成功,这也是践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审题习惯培养小学数学
初中生物学习中审题习惯的培养
浅论小学数学审题习惯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