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浪上“行走”的大先生

2022-05-30 10:48王琴琴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行走海洋大学海浪

王琴琴

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的文圣常院士,是我国著名海洋学家、教育家。

1946年,文圣常赴美进修。从机械工程学系毕业的文圣常,本是以飞机修理厂工作人员的身份,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的。在开往美国的轮船上,第一次出海的他,感受到了海浪的威力:“一万多吨的船在海上就像一片树叶一样漂浮,如果能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一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从天空到大海,从工科到理科,文圣常一个突生的念头,让他的人生出现了大拐弯。

在美国进修期间,文圣常一边查阅海洋资料,一边结合机械工程学科所长,在心中勾勒出一种开发利用波浪能的简易装置。回国后,他到重庆任教。教书育人之余,他将心中设计了无数遍的海浪动力装置付诸实施——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获得电力输出,从而让海上灯塔夜里也能发光,为海上船只导航。

据了解,当时建在陆地的灯塔上装有航标灯,依靠陆地电力供给,而海上灯塔因为陆电送不上去,是没有航标灯的。文圣常设计制造的波浪发电装置,为海上安装航标灯创造了条件。这项发明不仅在当时,即使现在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回国后,文圣常进一步尝试通過浮子来驱动水泵发电,但嘉陵江上的试验效果并不理想,嘉陵江边的风浪比起海浪毕竟是太小了,已经不能承载他的海浪装置试验,“到大海上去”,成了文圣常心中放不下的念想。

为了试验,文圣常只要有机会到沿海城市出差,都会带上他的“浮子”。“浮子的外壳是用白铁皮包裹的,局部涂有红漆。”手提“怪物”的文圣常,曾在北京车站引起警卫人员的注意,一番盘查,确认不是炸弹,才得以放行。那一次到北京出差,文圣常去了北戴河,海上试验验证了他之前的想法。

1952年,文圣常和青岛相遇。在青岛,他见到了我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之一赫崇本。当时,赫崇本正在为山东大学海洋学科的发展广招人才。在双方努力下,1953年,文圣常进入了山东大学。从此,文圣常犹如鱼儿入海,在这所因海而生的校园里耕海踏浪,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开创性的海浪科研成果。

来到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主体迁往济南,以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地质系、生物系等为基础,于1959年3月成立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编者注)的文圣常,最初面临的挑战,是从工科领域的机械工程向理科领域的海洋科学转型。他给自己制订了庞大的基础理论学习计划,在那段时期,他读书甚至比大学期间还要努力。1953年,他发表的《利用海洋动力的一个建议》,成为我国学者最早探讨海浪能量利用的学术文章。20世纪80年代,文圣常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新的参量,推导出“理论风浪频谱”。1991年,文圣常计算出方向谱,在第20届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学术会议上,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评价。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资源开采、航运贸易活动与海洋的联系更加紧密。提供准确、及时的海洋环境预报,以保证海上作业的安全和效益,显得十分迫切。1986年,我国启动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文圣常承担了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工作。5年后,文圣常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不仅有效克服了当时我国计算机运行水平较低的困难,而且使我国的海浪预报模式从传统的经验预报,迈向了数值预报。

一个人,一件夹克衫,一个公文包,从青年到壮年,直至老年,总是一边思索一边行走在通往实验室的小路上……这个场景,是中国海洋大学几代人的记忆。文圣常是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位院士,也是该校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这条小路,被称为“院士小路”。

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气象学家王斌等,皆是文圣常的学生。文圣常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他用获得的“何梁何利奖”奖励金和自己平生积蓄捐资设立的“文苑奖学金”,是中国海洋大学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目前已颁发22届。文圣常情系桑梓,捐资在河南光山县建设的“海洋希望教学楼”,至今依然是砖桥镇初级中学的标志性建筑,激励着代代学子从这里扬帆远航。

中国海洋大学宣传部部长陈鷟记录了一则文院士的趣事:在某一年的新春团拜会上,文圣常即兴发言,对海大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进行了拆分解读:“海大有容,纳贤礼士,百舸扬帆,川流不息,取经求法,则明理析,行云流水,远无不及。”八个字的校训经他一拆解,充满了哲理意趣。

进入新世纪,文圣常退居二线,但学报的编辑工作仍由他负责。特别是在他的努力下,2002年4月《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号面世。刚退居二线那会儿,文圣常坚持步行上下班,上午、下午、晚上,“三班”下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后来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劝说下,“三班”改成了“两班”。再后来,文圣常接受了脚踝部手术,走路、上下楼变得更加吃力,被迫由“两班”改为“一班”。接下来,由于健康状况进一步下降,只好在家工作。他每周都会按时把学报送来的稿子修改好,从未耽误刊物出版工作。寒来暑往,文圣常伏案审读着各地投来的稿件,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文圣常不大喜欢过春节,他说:“我真是希望一天都不休的。但考虑到如果有人看见我在春节还在工作,一定会认为我有精神病,我还是忍耐三天吧。”大年初四,他会准时坐在办公室里。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宣民记得,有一年,一个青年学生在下班的路上跟着文先生,向他请教,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的。“作为一个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在于有精神上的追求。我们不否定物质的重要,但精神上的追求更重要,更有价值。一个人生下来,就得到前人知识的恩惠,是负了前人债的。就是从普通人的狭义上讲,也应该有还债的意识、回报社会的意识。何况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应该有更高一层的境界,不仅有负债、还债的责任感,还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无私地奉献自己,献身于科学。”这就是文圣常的回答。

作为国家分别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均为终身荣誉,并称“两院院士”。 文圣常是为数不多获得此荣誉的人。

2022年3月20日,青岛,101岁的文圣常院士走了,大海、清风与他永伴。文圣常院士为国家科教事业奋斗奉献了一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先生”。他的崇高品格、杰出贡献,将永远为中国海洋大学师生、校友和我国海洋科教界同人所共同景仰与铭记。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行走海洋大学海浪
海浪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樊应举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
行走之思
偶像来了
安徒生童话中的悲剧性庶谈
La communication sino-frança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