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研究

2022-05-31 22:59张艳
理论观察 2022年4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创新性发展

张艳

关键词: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4 — 0134 — 04

驯鹿是环北极动物,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驯鹿是许多驯鹿养殖地区文化、经济和精神的基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驯鹿的唯一产地,鄂温克猎民也是驯鹿的唯一饲养者。

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

鄂温克人早期以狩猎采集为生,驯鹿是他们的主要猎取对象,随着对其生活习性的掌握,鄂温克人开始饲养驯鹿,并在长期饲养和管理中创造了驯鹿文化。以往研究中对驯鹿文化的提及少之又少,因此对其概念的界定也屈指可數。任国英在其论文《试论东北亚驯鹿文化的起源》中指出:“驯鹿在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中起着某种具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对这些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以驯鹿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民族的文化可以称之为‘驯鹿文化’。”[2]龚宇在其专著《使鹿鄂温克民俗生活与文化》中提出,“驯鹿民俗文化是使鹿鄂温克人社会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民俗生活与民俗文化的总和,是经鄂温克族社会约定俗成的生活模式。”[3]二者对于驯鹿文化的定义各有侧重点,任国英侧重于驯鹿文化的核心构成,龚宇则侧重于民俗。

综合以上,按照文化二分法,驯鹿文化可以界定为,在使鹿鄂温克族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以驯鹿为核心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服饰、风俗习惯等与驯鹿相关的文化。具体来看,物质方面包括驯鹿皮毛所制作的各种皮衣、皮被褥等生活用品;驯鹿奶、驯鹿茸等制作的药物原料等;用驯鹿皮或桦树皮围盖的“撮罗子”。精神方面,使鹿鄂温克人把驯鹿神秘化和神圣化,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并根据实践,创作了一系列的传说、歌舞、生活游戏等。

1.整体性

驯鹿文化是使鹿鄂温克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是鄂温克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发展中,驯鹿文化已具备完整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文化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成为以驯鹿为核心的整体文化。

2.地域性

驯鹿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驯鹿主要以兴安岭寒温带山林特有的苔藓为食,没有寒温带气候就没有丰富的植被资源,自然就没有驯鹿及驯鹿文化的存在。

3.民族性

驯鹿文化集中体现着使鹿鄂温克人的劳动智慧,并贯穿于鄂温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驯鹿皮毛制作的衣服、驯鹿皮搭建的“撮罗子”、驯鹿雪橇等无不与鄂温克人的生活相关,鄂温克人生活在兴安岭腹地,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鄂温克人与外界的交流,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驯鹿文化。

4.传承性

驯鹿文化孕育于传统生产方式中,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传承价值,富有远古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二重色彩。鄂温克人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驯鹿游戏、驯鹿神话传说、驯鹿皮毛衣物等个性鲜明的驯鹿文化保存至今。

驯鹿文化以驯鹿为核心,包括狩猎文化、桦树皮文化等与驯鹿相关的部分。驯鹿文化传承的途径多种多样,主要依靠政府组织与民间传承,其方式则以文字与影像为主。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的传承与传播,在交流借鉴中,驯鹿文化得以发展。

(一)政府组织与民间传承

政府是驯鹿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力量,对敖乡的规划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包括建设驯鹿文化博物馆、桦树皮博物馆;设立敖乡档案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民俗活动等。

鄂温克人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创作了《驯鹿神的故事》《驯鹿姑娘的故事》《美丽的驯鹿》等故事传说、《驯鹿情歌》《驯鹿恋舞》等歌舞、《驯鹿的美丽天堂》等生活游戏,将驯鹿文化的传承融入在日常生活中。

使鹿鄂温克人古新军进行文学创作,回忆记录了使鹿鄂温克人狩猎和放牧驯鹿的生产生活经历,先后发表《冬猎》《猎行贝尔茨河》《撮罗子女人和驯鹿》《敖鲁古雅狩猎往事》等作品。

著名鄂温克画家柳芭以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及驯鹿为主题,创作了《采红豆》《奔鹿》《母与子》《敖鲁古雅姑娘做手工》等作品,展现了鄂温克人的生活状态,同时延续了鄂温克族的兽皮画,表达了民族精神内涵。

影像记录主要包括围绕使鹿鄂温克人的生产生活与风俗习惯所拍摄的电影、舞台剧和纪录片。拍摄于1959年的《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记录了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婚姻习俗及宗教信仰等,真实的再现了鄂温克人的生活场景。根据迟子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现了鄂温克族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化,彰显了其顽强不息的生命力。影片的上映弥补了文字资料中极易忽视的内容,较为直观的展示了鄂温克人的生活。“吉祥三宝”团队创造的舞台剧《敖鲁古雅》,围绕鄂温克族的民歌、舞蹈、器乐、形体艺术进行创作的同时,融合北极圈艺术,将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4]在当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尤为重要。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并非对其进行根本性变革,而是在超越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超越中西方文化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实现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现代化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该学派代表人物帕森斯沿用涂尔干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分法,认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应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现象,传统文化只有进行自身现代化,创新内容与形式,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此后他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现代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现代化或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

进行文化现代化建设不是贬低传统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超越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建设亦不是“全盘西化”或“回归本土化”,而是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超越东西方对立的思维,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弘扬民族性与世界性并存的中国文化。随着狩猎采集的消逝,传统驯鹿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难免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对驯鹿文化进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驯鹿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1.驯鹿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及馆内陈列

1985年驯鹿文化博物馆建于鄂温克人的第一个定居点—奇乾。奇乾位于激流河和敖鲁古雅河的汇合处,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该博物馆只是作为展示鄂温克族狩猎文化的空间而存在。

1965年鄂温克人从奇乾搬至敖鲁古雅,1995年为庆祝在此定居三十年,政府建造了鄂温克狩猎文化博物馆。该时期的博物馆是一座单层建筑,占地200平方米。馆内有20多个展柜,包括文件、物品、照片在内的约1000件展品,另外,馆内使用场景重现技术再现了森林场景,并借助特殊材料制作了驯鹿标本。

2003年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鄂温克人搬至根河市第三车间,现为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的资助下也随迁于此,并于2009年得以重建。首先是房屋外部的改造,使用木质材料对墙壁和屋顶进行重修,以突出鄂温克人深居深林的生活方式;其次是内部构造的重新设计,包括展览厅、文学信息中心、工艺品展览厅等,其中展览厅涵盖狩猎文化、萨满文化、兽皮物质文化和北极驯鹿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内容,各文化交相呼应,闪耀着北方民族的独特魅力。

2.驯鹿文化博物馆的功能分析

(1)文化建构

博物馆的馆展活动既是艺术诠释也是文化构建的体现。驯鹿文化博物馆利用场景复现、现代媒介等技术,通过恢复还原鄂温克传统民族艺术品、传统工具等,力图重现鄂温克人真实的活动场景,帮助观众解读和理解鄂温克族的文化全貌。

(2)历史见证者

驯鹿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及馆内展品见证着鄂温克人从猎人到驯鹿牧人身份的转变。第一座博物馆即狩猎文化展览室,展示了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保存了代表传统实践的物品。第二座博物馆则展示了鄂温克现实生活的实物,其中的帐篷、弓箭、桦树皮船等表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属于民族志博物馆。第三座将驯鹿文化放在“北极驯鹿文化”背景下,突出文化的相似性,且已成为敖乡旅游的关键景点,从最初保存文化物品、纪念传统生产方式变成了一种宣传驯鹿文化的工具。

由此可见,博物馆是鄂温克人历史记忆的载体,反映了使鹿鄂温克族的历史与现状,透过博物观的展品及受众群体的变化,可以看出使鹿鄂温克族由生活在大山里的狩猎民族,转变成了已被纳入现代化进程的使鹿民族。

(3)民族身份的标志

2003年“生态移民”之后鄂温克狩猎已成往事,驯鹿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民族标志。2008年使鹿鄂温克族5个驯鹿养殖点加入国际驯鹿养殖者协会,中国也成为最后一个加入的会员国。[7]2013年根河市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承办了以“人·鹿·自然—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驯鹿养殖者大会,参加此次大会的代表分别来自俄罗斯、挪威等10个国家。在此过程中博物馆发挥重要作用,以驯鹿为媒介,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演,突出使鹿鄂温克族和北极地区其他驯鹿人之间的联系,以此来彰显驯鹿牧民的身份。

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由于其所处的环境,资金渠道有限,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难以推进。

2.传承创新主体缺失

驯鹿文化在被抢救性搜集、整理的同时,脱离了鄂温克人的生活,导致其只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而存在,并以静态的形式展现给世人。鄂温克族的民族服饰也只有在特定节日和表演活动中才会穿戴,驯鹿文化遗产流失加快。另外,驯鹿文化的传承局限于鄂温克人群体内部,大都靠言传身教、口授心传。随着传承人逐渐“高龄化”,驯鹿文化濒临失传。政府及民间文化团体的主体性缺失,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地区。

3.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创新文化产品,增强产业竞争力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必要举措。在鄂温克民族乡有五十余家农家乐,三十余户工艺品商店,除此之外,景区和部分猎民点也销售鹿产品和纪念品。由于鹿角雕刻、木雕鹿、太阳花等手工艺品是当地人制作的,同质化较为严重,科技含量低,创新性不足,难以吸引民众的注意。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对落后,工艺品产业难以形成合力。总体来看,鄂温克文化产品的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文化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逐步实现现代化。我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融合其他民族文化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个性与内在价值的直接承载者。[8]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贯彻“三两原则”。“两有”即对传统文化进行“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9];“两相”即“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0];“两创”即“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

1.鉴别对待,扬弃继承

十九世纪以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新文化运动的“全盘西化”等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进行了讨论,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完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则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传统”与“现代”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存在,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勤劳奋斗、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则体现着时代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鹿鄂温克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稳定的驯鹿文化体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使鹿鄂温克人应坚定文化自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文化,实现驯鹿文化的良性发展。鄂温克民族乡因地制宜,以驯鹿文化博物馆为核心,建立多个民族文化专题的生态博物馆。不同于传统的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以“居民社区”为基础,展现当地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方面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使鄂温克人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少数民族文化在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强国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在保护和傳承驯鹿文化的同时,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应对驯鹿文化面临的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多措并举促进其传承发展。首先,要树立“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文化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当地政府制定符合驯鹿文化发展的政策,例如设立驯鹿民族文化发展基金,用于民族文艺精品的创作和对外交流等;其次可以对驯鹿文化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民族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凝聚力,推动驯鹿文化和中华文化共同发展。

3.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言“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文化亦是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让文化资源“活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

在实现驯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驯鹿文化产业的开发。首先,大力培育具有特色的驯鹿文化产品,除对驯鹿饰品、皮毛画、桦树皮画等传统的驯鹿工艺品开发之外,可以延长产业链,适应市场需求,将驯鹿文化产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重视文化本身的价值,打造特色品牌,防止无序开发。其次,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驯鹿文化的发展活力。最后,创新驯鹿文化传承的方式,加快驯鹿文化数字博物馆、档案馆的建立,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力求做到文化的可视化,构建驯鹿文化资源网络,实现驯鹿文化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另外,可以将驯鹿文化纳入当地的教育范围,开设民族语言课、手艺课等,有计划的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其中文化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文化或将失去其原有的功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鹿鄂温克族原生的驯鹿文化与现代化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部分,应根据鄂温克族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推动驯鹿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蓬勃发展。

[1]爱德华·伯纳特·特纳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9.

[2]任国英.试论东北亚地区驯鹿文化的起源[J].黑河学刊,1992(02):105.

[3]龚宇.使鹿鄂温克民俗生活与文化[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9:22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

2017(12):4-25.

[5]《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小康,2021(15):20.

[6]颜晓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之维[J].东岳论丛,2018,39(10):8.

[7]资料由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办公室提供。

[8]梁红营.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兰州学刊,2017(05):107-116.

[9]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3-11-29.

[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

2014-02-26.〔责任编辑:杨 赫〕

收稿日期:2022 — 04 — 08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创新性发展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探究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