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视域下文化馆精准服务的思考

2022-05-31 01:58岳奕荭
群文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馆小康小康社会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的核心在于全面,这个“全面”含义甚广——指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不让一个人掉队;指覆盖的地区是全面的,全国各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指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这五个方面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文化小康,是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再上一个台阶。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职责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的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与时俱进,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服务,保障群众享有基本文化服务的同时,努力补齐短板,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助力“文化小康”。本文基于辽宁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实践,探析“文化小康”视域下文化馆精准服务在当代的意义。

一、“文化小康”与精准服务

(一)“文化小康”

所谓“文化小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角度看,是指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进程相同步,与全面小康社会对文化发展的水平、质量和要求相适应,与全面小康社会各领域各要素相协调,以及与在全面小康社会中应有积极作用相匹配的文化发展形态。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应该稍稍得到安乐。由此来看,“小康”一词,原意是生活安定、安乐的意思。因此,生活的富足与和谐幸福,是小康社会的标志,而富足与和谐幸福的感受,从物质层面是无法完全获得的,只有物质和精神均具备的时候,才能称得上是小康。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后,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文化小康”是一个时期我们重要的奋斗目标,更是需要长期、持续追求的目标。

(二)文化馆的精准服务

文化馆的精准服务不同于面向人民群众开展的普适性文化服务,“精准服务”字面上理解就是精炼、准确的服务。因此,文化馆的精准服务是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针对群众需求配置、供给相应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做到能够针对需求、精准的服务,才是提高服务效能的根本。

二、“文化小康”视域下文化馆精准服务的实践

(一)转变观念:从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意义,在文化建设方面亦适用。群众文化工作归根结底是面向“人”的工作,文化小康是关乎“人”精神层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日渐提升,且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态势。针对这一现状,文化馆充分认识到传统服务模式已无法满足群众需求,须从供给侧转变观念,从“有什么就提供什么”的供给导向,向“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需求导向转变,针对群众的文化需求配置资源、供给服务。

以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群星大课堂”公益性艺术培训为例。早期的“群星大课堂”公益培训以阵地化免费开放为基础,面向市民提供公益培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群众需要的艺术门类越来越多、对授课辅导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授课内容和形式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因此早在2015年,“群星大课堂”就开始面向参与公益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直接了解学员需求,针对需求提供精准服务。首先,“群星大课堂”针对学员报名情况,分析获得报名学员基本特点:老龄化现象严重,70%的学员年龄在55岁以上,以退休女性为主。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出需求如下:一是希望增加课时。二是对广场舞、声乐、手工制作尤其热爱。三是需要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之后,针对需求,“群星大课堂”在课程设置、授课形式上做了“精准”调整:一是加大课时、频次,由每月一个门类拓展为1-2个门类;二是由每周一课拓展为隔日一课;三是增加广场舞、声乐课时;四是增加面塑、泥塑、绳结等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课程。针对需求进行精准化调整后,报名人数稳步上升,收到学员良好反馈。

(二)受众细分:为不同人群定制文化服务

文化馆提供精准服务目的是实现全民艺术普及,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群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提供基本的、保障性的文化服务,应建立在“普及”基础上,重点在于“洼地”而非“高地”。因此,文化馆应在开展服务之初就细分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的供给服务,既能避免资源浪费,又能提升效能。

在这里借用传媒领域“受众细分”的概念。受众是传播学的概念,指信息的接收者。受众细分即针对信息接收者的特征、需求进行细致的分类,分类越细,为其匹配的信息越精准,越能针对其需求提供内容。各地文化馆推出“定制化”文化服务,基础便是对受众的细分。

本文是在“文化小康”视域下的探讨,因此重点在于“精准服务”对实现“文化小康”的作用。以锦州市群众艺术馆“星火”辅导培训项目为例。“星火”辅导培训是锦州市群众艺术馆面向锦州地区农村乡镇文化站长开展的公益性辅导培训项目,旨在通过提升文化站長的审美、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再由他们指导、服务农村基层群众,进而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加快农村文化小康的进程。

“星火”辅导培训的培训时间、课程内容、师资配备、培训方式基本是针对乡镇文化站长“定制”的。每年开展春季、冬季两次培训,春季班以技能、审美、服务能力提升为主;冬季班以理论素养提升为主。在培训之前进行情况摸底,根据文化站长的基本情况,均衡配置时间和内容。春季班培训内容涵盖美术欣赏、声乐、广场舞、民俗艺术、图书管理(农村书屋)、活动组织等;冬季班培训特邀省内外知名专家、大学教授、心理咨询师等讲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解读、有关群文理论等。在培训时间上,根据需求避开农忙时节,选择农闲时间。“星火”辅导培训始创于2009年,至今已走过12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乡镇文化站长和群文骨干,正如“星火”这个名字一般,使文化站长成为一簇簇星火,通过精准的培训,在基层农村形成文化小康建设的燎原之势。

(三)与时俱进:以数字化服务对接新需求

群众文化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特质,新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和信息接受习惯,给群众文化工作带来新的考验。

据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较2020年12月提升3.3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日渐扩大,为群众文化工作重心下移,缩短城乡文化差距,推进农村文化小康建设提供了新媒体渠道。

“文化小康”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贯穿社会生活全过程。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新媒体渠道各种文化输入良莠不齐,很多不良信息打着“文化艺术”的幌子传递违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基于此,文化馆等政府文化服务供给单位更应与时俱进,以优秀文化占领阵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宣传引导、以文化人的作用。

互联网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用户体验”,即从互联网用户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定制产品。这一点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服务的思路吻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时,举国上下同心抗疫。各地文化馆将文化服务阵地转移到互联网,充分发挥文化馆宣传、引领、教育的社会职能。锦州市群众艺术馆第一时间通过“锦州群众文化”微信平台推出了“微展览”“微展演”“线上公益课程”“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锦州文化志愿者作品征集和展示等内容,传递社会正能量,缓解群众紧张焦虑情绪,践行了群文工作者在特殊时期的使命担当。不同线上内容“精准”对接特殊时期群众的不同需求。例如“微展览”通过线上展览书画家的作品,满足群众足不出户期间的审美需要;抗疫主题作品征集满足了群众宅在家的社会参与需要;线上公益培训满足了群众线上艺术学习的需求。这一时期精准对接需求的服务效果显著,“锦州群众文化”新增用户数、浏览量、转发量连创新高。

三、“文化小康”视域下文化馆精准服务的意义

(一)以“精准化”促“均等化”,探索文化养老路径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提出,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精准服务的实践,正是以服务的“精准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有益尝试。同时,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为三四线城市人口老龄化、空巢等问题提供了“文化养老”的案例。

(二)在文化层面补齐短板,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文化小康”建设,需要在文化层面补短板、強弱项,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是公共文化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农村群众文化需求,并针对需求提供精准服务,切实起到了文化层面缩短城乡差距的作用。

(三)促进与新媒体融合,推动群文工作发展

数字化是新时代群文工作的必由之路。在“文化小康”视域下,文化馆针对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和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提供线上精准服务,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群文与新媒体渠道的深度融合。

四、“文化小康”视域下文化馆精准服务的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升。如何充分发挥文化馆职能作用,以精准服务对接群众需求,实现“文化小康”,满足群众精神层面美好生活需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精准服务”要针对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而调整工作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是文化馆日常工作中操作层面的问题,更是自上而下认知层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重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使文化馆在开展“精准服务”之时更有底气,更有力量。

(二)服务的社会化参与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承担着向本地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之责,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馆受到人才、场地、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特别是“精准服务”对文化馆的资源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群众文化还应回归到自娱、自教的本质上来,以机制引导文化志愿者、社会力量参与,以社会化发展弥补资源和能力的短板。

(三)评估机制的确立

文化馆精准服务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有益实践,但是精准服务“精准”与否,是需要统一标准来检验和衡量的。因此,对于文化馆的精准服务来说,需要建立系统的评估机制和明晰的评估标准,一方面用于评价文化服务效果如何,衡量服务效能;另一方面用于文化馆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用数据说话,准确指导实践。

总之,在“文化小康”视域下,文化馆转变思路、与时俱进,以“精准服务”满足广大群众精神层面美好生活需要是文化馆人践行使命担当的体现,更是为奋进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N].人民日报, 2017年04月07日 07 版.

[2]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全面小康激荡中国梦——二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 2015年02月26日 01 版.

[3]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N].人民日报,2019年08月20日05 版.

(作者简介:岳奕荭,女,辽宁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馆小康小康社会
县城建设蕴藏巨大潜力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小康微博互动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