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022-05-31 01:58鲁毛
群文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草场青海湖牧民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流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的一致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考察青海时强调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青海时,专程来到青海湖仙女湾景区,反复强调要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持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对于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调研,之前已有很多学者做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笔者近期也对环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青海湖面积经历了一个逐渐缩小到趋于平稳的状态。根据青海省统计局、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对外公布的水文气象资料、遥感数据等可以看到,湖水面积在1956年时,为4583.9平方公里,2021年,湖体面积突破了4600平方公里;水质方面,由于限制重工业、改变粗放式经营、建立污水处理站、改善基础设施、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加强生态环保理念等措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水量方面的变化主要考虑湖面蒸发量、湖面降水量的情况,其中湖面蒸发量呈现减少的状态,湖面降水量表现为增加状态,占年降水量的80%。青海湖周围有很多大小不等的河流,都源源不断地汇入青海湖,其中布哈河为青海湖盆地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总体呈现出增加趋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湖的水体呈现出一种平稳状态。

青海湖是高原水禽鸟类的乐园,据青海省统计局和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已查明的鳥类有225种,兽类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种,二级保护动物51种,青海湖绝佳的生态区位,为各种动物提供了最佳的栖息场所。随着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发展,动物生存条件得到改善,这里随时可以看到有藏野驴、雪豹、野牦牛、猞猁、水獭等珍稀动物出没其中。裸鲤,是青海湖的主要渔业资源。从1954年起,青海湖周边便出现了规模性捕捞,随着捕捞业开始利用机船工作后,裸鲤的储藏量开始锐减。为了实现裸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政府先后6次对青海湖进行封湖育鱼,效果较为显著。

环青海湖周边的牧场主要以温性草原和高寒草甸为主。20世纪60年代大量开垦草原,到处建农场,建小型城镇,同时也带动了人口流动,使得草原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加速了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自改革开放以后,环青海湖地区的环保问题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关注、探讨,自此,环青海湖地区的环保问题正式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相继实施,为环青海湖地区的环保注入了新的活力。据青海湖景区管理局相关领导介绍,自2007年以来,青海湖地区实施禁牧封育、季节性休牧、治理沙化、防止水土流失等措施,使得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已达到76%,取得了明显成效。

湿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是青海湖水质安全的最后保障,为降解污染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湖滨三角洲及河流两侧的低洼带, 20世纪70年代湿地达1200多平方公里,现已萎缩到781.41平方公里,曾经一度接近干涸。从2014年起,青海湖启动了湿地生态补偿、退耕还湿的试点工作,也开展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使湿地面积有所扩大。

二、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环青海湖地区一直被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所困扰,如水质污染、植被破坏、动物锐减、湿地萎缩等。这些问题有些是自然因素所引起,有些是人为干预所造成,有些则是二者结合共同加剧了矛盾的产生。随着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环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收效显著,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改善。

(一)草原沙漠化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据2020年新华社报道,青海湖周边地区有沙化土地170.7万亩,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1.7%,情况并不理想,问题仍然存在。过去几十年为了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制定治理措施,如调整固沙方式、采取封造结合模式、增加植物覆盖率等,都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思想,强化治理措施。

(二)草场退化未能得到根治

在环青海湖调研期间,笔者走访了多处牧民家及周边的草场,了解到政府已将牧民家的草场按户用围栏分隔开,这样有利于草场的均衡发展,也有利于减少草场纠纷。据青海省统计局2021年公布数据,青海省现有天然草场面积4186.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0.5%。又据青海湖管理局资料显示,青海湖区现有退化草场1405万亩,占这里草场总面积的48.89%,这表明,环青海湖地区有近一半的草场仍存在沙漠化的现象。我们知道,环青海湖地区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牧民主要以放牧为主,过度放牧使得草场裸露,加上气候、荒漠化等影响,草被增长缓慢。我们还了解到,很多人在草原上开挖虫草、药材,种植油菜,建定居点,还有很多人为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在草原上搞起了各种旅游项目,吸引了游客来此游玩,对草场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三)裸鲤资源保护不够彻底

青海湖的裸鲤是青海湖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从1982年至今分6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使裸鲤资源恢复有上升趋势。但是,就是在禁渔期间,仍然有非法捕捞的行为发生。在调研期间,笔者收集到许多关于非法捕捞裸鲤的相关案件,现列如下:

案例一:2019年11月26日,董某某在青海湖封湖育鱼期间,携带捕鱼工具前往青海××路加300米处湖面下网进行非法捕捞活动。驾车将捕获的渔获物运至本省××县时被查获,当场扣押疑似青海湖裸鲤的渔获物180.5公斤、鱼网40盘、皮划艇1艘、油箱1个、船尾机1个、水裤3条。经抽样送检鉴定,查获渔获物为青海湖裸鲤。(案例来源:海南州中级人民法院)

案例二:2021年5月17日,刘某某驾车前往本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青海湖附近水域,捕捞青海湖裸鲤729公斤装至其驾驶车辆并运至西宁市城中区泉儿湾村其租住房屋内,后被西宁市相关部门查获。送检检材系青海湖裸鲤,属于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案例来源:中国司法裁判文书网)

三、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人为活动加剧

为了经济利益,人们在草场上过度放牧,致使草场不堪重负,结果导致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青海湖旅游旺季时,人们为了吸引游客想尽各种办法,肆意建造旅游景点,在草原深处设骑马拍照收费项目,在草场上私搭帐篷,私家车随意驶入草场。人们一味地追逐经济利益,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我们谨慎对待,如果经济的发展要以此为代价,那么青海便失去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制度及管理滞后

对于青海湖的生态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法制为其保驾护航。结合青海湖的实际情形,青海省虽然相继颁布了配套的条例,但还远远不够。山水林田湖草要综合治理,现有的规定都是对青海湖生态保护的笼统整体规定,没有根据各个相关因素,诸如水资源、沙漠化、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分别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保护。有了制度,还有如何管理的问题。对于管理工作,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及惩处标准,在有些责任分配上存在交叉局面,所以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惩处的依据及力度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生态环保观念不深入

青海处在欠发达地区,跟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处于劣势,但青海的生态地位在全国范内有突出的地位,因此对于生态环保观念的倡导也应当比其他地区要走在前列。通过调研得知,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整个青海湖在生態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经常出现环境保护方面顾此失彼的情况,这些都进一步表明生态环保理念贯彻不够深入,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四、对加强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注重环境治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是赖以生存的场所,而人类若是破坏环境,就等于在破坏自己的家园,会遭受到环境的反噬,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类不保护环境就无法生存下去,而环境出现恶化人也活不下去,所以人们有义务承担起治理环境的重任。应当将循环、绿色、可持续的理念贯穿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在生活中治理,也在治理中生活。当地牧民是环青海湖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的主体,因此应充分调动牧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建立长期有效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通过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充分调动牧民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政策法律的执行力度

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些都为青海省的生态法治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引与方向。近年来,青海省依据这一思想指导,结合地方实际,相继颁布了许多配套的法律法规,如《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湖景区管理条例》《青海湖旅游条例》等,并根据每年不同的情况进行规划与调整,且使得青海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接下来要针对局部、细节问题进一步优化制度设计,结合青海湖的区位情况及实际发展状况,在国家已有法律的框架内,根据各个相关因子,对水资源、沙漠化、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分别制定相关的制度加以保护,从而使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全方位落实。实践表明,制定完善制度条例是加大环境保护的前提,只要我们竭尽全力使之落到实处,加大执行力度,从源头做起、从根本抓起,全民动员,上下一心,就一定能让环青海湖地区的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

(三)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减轻牧民对草场的依赖程度

青海湖地区的常住人口主要以牧民为主,过去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落后也有一定的关系。牧民收入方式单一,难免使他们产生通过利用青海湖的区位优势去增收的想法,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但一旦利欲熏心,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出现偏颇。长期以来,一旦与利益相关,人们便一味地追逐利益,结果经济是发展了,可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遭到污染。由此不难看出,经济与生态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地方生态环境优美,自然会有人慕名而来,那么经济将会相应提升;如果大环境不堪入目,旅游人口锐减,那么经济不仅会下跌,而且还要投入大量成本来治理。应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提高当地经济整体水平,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建议动员当地更多的牧民加入生态环保工作中。草原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草场对于牧民来说是生活的重心,发挥牧民的作用来保护草原,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充分利用他们自身对环境的熟悉,对其进行保护,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

(四)结合当地实际,加强环保观念渗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与生态环境”等,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入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人们内心的信仰。近年来由省级主管部门牵头,地方政府协助组织的青海湖相关社区宣教点有5个,社区协管人员30余名,这对引导当地群众参与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青海湖独特生态优势,在环青海湖地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中,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对于加强人们的环保观念也是行之有效的。

※基金项目: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04M2021012

参考文献:

[1]李维长.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2002,(4).

[2]华热·多杰.浅谈藏区环保习惯法[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3]江波,张路,欧阳志云.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第10期.

[4]才让塔,陆礼彬.青藏高原旅游法制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思考[J].青藏高原论坛,2017年4月第2期.

[5]杜嘉妮,李其江,刘希胜,温得平.青海湖1956-2017年水文变化特征分析[J].水生态学杂志,2020年7月第4期.

(作者简介:鲁毛,青海民族大学2019级民族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草场青海湖牧民
听不见
青海行
草场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资讯
踏浪青海湖
青青草场
游青海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