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住宅建筑设计应用研究
——以黔中天阶HC-14-01东地块项目为例

2022-05-31 00:39颜祎辰上海力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道路空间建筑

文/颜祎辰 上海力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0

引言:

我国山地面积较广,随着成熟进程加快,平原土地已远远满足不了城市化的需求,山地建筑是每一位建筑师必须考虑的类型。面对地形复杂,高差较大的情况,需因地制宜进行建筑设计。以黔中天阶HC-14-01东地块项目实践,从总体规划、场地设计、竖向设计、交通组织出发来进行探讨山地住宅建筑设计。

1、黔中天阶HC-14-01东地块项目背景

贵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将全国大数据应用于创新示范区。 2015年被列为第二批国际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6年5月,贵州贵安新区成为国务院首批双创“区域示范基地”。

该项目HC-14-01地块为二类居住用地,用地面积为178159.26m2。项目用地位于城市发展“双轴”区位价值凸显,发展潜力巨大,用地周边分布三大城市商圈:花溪区政府商圈、童世界商圈、大学城商圈,交通、教育、医疗、配套于一体;其次紧邻环城快铁党武站(在建中)、有轨电车T5线童世界(规划中)、公交枢纽、BRT、S1号线、南环高速等多维立体交通配套、畅达全程,出行交通便利。项目周边5公里范围拥有学校19所,其中包含7所小学4所中学,用地内还规划3所幼儿园,1所中小学,一出家门,即进校门,毗邻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约12所高校,享一站式全龄段优等教育,学生上学路径短,出行方便。

2、山地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2.1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设计之前根据场地现状条件以及地形图提供的信息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考虑项目所在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以及交通组织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将现有景观资源结合景观设计及其细节统筹考虑;(2)根据地形来布置建筑的朝向、高度、间距以及整个总图布局形态,使其和周边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此来降低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3)深入考虑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地形,环境设计与文物保护单位统一考虑。

2.2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将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贯穿整个项目设计,让建筑与周边环境更加亲近,实现人与自然良好相处的状态,以此确保区域性生态良好运转和多样性城市形态。

2.3 规划设计与区域整体协调原则

地块规划区域与应与上位规划相呼应与衔接,合理布局配套公共设施的设置,统筹建筑布局和各功能区域空间分布高低错落有序,综合建筑形态效果与城市发展定位一致,最终实现区域发展和整体布局相协调。

3、山地住宅建筑场地设计原则与策略

3.1 场地设计原则

3.1.1 节约用地与土方平衡

该项目山地地形复杂,住宅用地高于周边道路较多,在满足长度任务我要的基础上,对其自然地面结合竖向设计进行局部改造,以此减少回填土方的外购,确保场地内部土方量的平衡。在该案例中场地内部起伏较大,最高差约为30m,如何合理的开挖山体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和项目建设成本。

3.1.2 营造空间感与增加舒适度

在山地上建造错落有致的建筑结合景观设计的营造使其形成不同的空间组合,让居民能够在场地内步移景异,体验多样性空间,增强了居民趣味性体验和居住体验。在不同高差的空间之间交通要道的坡度不宜过大以此增加居民出行的舒适度。

3.2 场地设计策略

3.2.1 合理利用地形,设置南向护坡

结合场地周边道路北高南低的特点,将南边沿街道路设置2m-6m的护坡,以此减少土方量,城市道路和场地通过台阶连接,护坡前设置沿街商业。

3.2.2 道路设计的合理性

本项目内部道路为小区出入口与各楼房、各楼房之间、车行出入口与地下车库出入口之间的联通道路。项目内部道路横断面宽为4-7m。地下车库出入口道路宽度为7m;内部道路设置人行道,宽度分别为7.5m,确保满足人车分流的功能需求。其他内部道路宽度为6m和4m,满足消防通道和车辆出行需求。

4、山地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应用案例

4.1 规划结构设计

4.1.1 总体布局设计

该项目采用南北大围合的建筑布局模式,做到“围而不合,环保有情”,尽可能留出内部较大景观花园。住宅均为32层的高层住宅,以板式形态布局为主,建筑沿用地周边排列。整体布局追求方正规整,并且确保了住宅的良好通风、日照、开阔的视野和方正实用的建筑内部空间,南北向住宅均保持了较大的楼栋间距,让布局显得宽松的同时,营造活泼、灵动、趣味空间,让“均好性”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如图1。

图1 项目总平面图

4.1.2 道路交通设计

道路交通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在对外交通与出入口布置上,根据周边道路情况,将整个小区共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连接,利用地形高差设置半地下室,在纬三路规划校区人行主入口,在入口处设置有较大的景观广场;每一个出入口处均设置有地下车库出入口,平进平出便于外来车辆直接在入口处进入地下;(2)为适应汽车交通的发展,静态交通也是规划重点,小区机动车停车采用周边停车和地下车库相结合的方式,周边停车布置与小区外围与弹性道路沿路,减少内部的干扰,其余则全部采用地下停车,地下车库则对机动车进行分区规划集中管理。

项目东侧地块规划2550个地下停车位和66个地面停车位,共设置3个车行出入口,3个地库出入口,3个人行出入口。车行出入口3#位于弹性路(支路),距最近的纬三路—弹性路交叉口40m,与3#西侧地块的车行出入口相距20m;车行出入口5#位于纬三路(次干道),距最近的纬三路—思雅路交叉口60m;车行出入口6#位于弹性路(支路),距最近的弹性路—甲秀南路交叉口50m,由于6#车行口北侧设置有较高的挡土墙,限制位置无法再向北移动;东侧地块共3个地库出入口,均为双向,地库出入口数量、宽度(双向7m,单向4m)、距城市道路的缓冲段距离(≥7.5m)、地库门禁距道路的距离(≥10m)。

4.1.3 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分为“中心绿地空间——庭院空间——建筑空间——私密空间”四大功能区域,不同空间的穿插组合体现步移景异效果。宅间空间处理上更重要的是完成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的过度,结合居住区现状,通过微地形处理、绿化和人行道的设计形成空间序列。重点解决的是归家动线连续空间,以此体现其归属感。在各个核心节点将公共设施纳入景观小品统一设计,协调样式与风格。信息标识系统布置于小区内醒目位置。标志的色彩造型设计与建筑、景观环境以及自身功能保持一致。

4.1.4 建筑户型设计及建筑立面设计

该项目的户型设计依据地块的规划控制要求,考虑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结合项目自身的开发特点,设计100m2和117m2两个面积段主力户型,以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100m2户型为3室2厅2卫,南向阳台客厅和次卧连通;117m2户型为3室2厅2卫,其中客厅采用横厅设计,6.6m大面宽和相对应的进深1.8米宽景大阳台,住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将客厅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功能空间。本项目户型尽量做到南北通透、大面宽、小进深,既取得良好的通风的效果,保证每户均有充足南向采光,同时尽量避免西晒,为整个建筑节能创造必要的条件。其次在户型进深与面宽方面进行深入的推敲,在保障地块容积率的同时,尽量做到节约土地,营造景观,提高了生活的品质和档次;户型各功能房间比例分配合理,户型结构方正便于改造多层次内部空间以满足不同家庭结构成员需求,客厅、卧室等主要房间开间进深均做到了合理实用。

立面采用现代风格,突出竖向硬朗的线条,极具现代感。力求表现一种简洁、大方、稳重的气节。外墙平整,减少扫自遮挡,视觉上让人感觉幕墙外观,公建化的处理手法,实者采用窗墙体系,土建做法,降低成本。高层建筑底部采用玻璃透空设计,凸显现代感和建筑层次,利用突出的构架作为泛光照明的伏笔,从远处看增加了该社区的标识性;建筑主体采用大面积玻璃门窗增加了建筑的现代感,主体进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形成很好的序列感,也进一步的有效控制成本;建筑细部上采用“超纤细”边框,实现更大的窗地比,同时通过线条、收头等精致的细部彰显高级感;建筑基座则采用简约大气,充满归家仪式感,部分楼栋底层架空,置入活动空间空能,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材质上住宅外墙主要采用灰白色仿石漆高档涂料,色彩简洁明快,立面材质亦进行细致设计;结合屋顶及细部处理,墙面处理及材质组合使立面成为外部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建筑体型的选择上,还是在建筑外墙材料及造型的设计上,都是本着保证整体效果的同时,节约建筑成本的原则,真正提升建筑的性价比,为业主打造即经济又美观的好房子。

4.1.5 教育配套设施设计

根据当地规范要求该项目需设置不少于12个班幼儿园,用地面积7200m2。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尊重和延续了贵阳传统建筑,和当地居民呼应,同时引入现代的建构语言,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建造技术营造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建筑立面上,近人尺度的墙面主要由传统建筑材料青砖砌成,其余外墙则一律是白色灰泥,在周边的环境里脱颖而出,为孩子的世界保持一份纯净。

在幼儿园的交通组织方面,将弹性道路加宽人行道,承担幼儿园及文保地块交通的道路应做人车隔离,增加人行道,并对所有道路做断面分析。幼儿园考虑交通接送幼儿的便捷性以及暂停空间。项目的地库出入口不与市政道路直交。

4.1.6 文物保护单位

地块中心区域高地为古代兵站堡垒遗址,根据当地政府要求需独立对外开放,在人行流线上文保用地有独立人行通道,可供游客直接进入地块观光;地块机动车共用校区东南车行通道和停车场;建筑退文物保护单位用地3m,以此确保文物保护用地的安全防护。

4.2 场地内竖向设计

4.2.1 地块高差现状分析

场地周边道路北高南低;现状地形整体变化非均匀坡度,地块住宅用地高于周边道路,中小学用地低于周边道路,纬三路与甲秀南路高差达26m,坡度约4.6% 。东西向高差平缓;高差约13.6m,坡度约1.0%。

4.2.2 高差设计策略

场地内部现状标高平均高出城市道路22m,最大高差为32m,内部起伏最大高差为30m,因此尽可能抬高场地设计标高,将地库地板标高略低于现状地形标高,使得市政道路平进地库负一层,这样能够减少土方量,场地内部的土方可以取得自平衡,地形高差较小,护坡面积较小。

5、场地高落差地形条件下的建筑设计优化措施

5.1 规划设计以功能为重、形式丰富

建筑规划布局应结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在遵循自身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加强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塑造多样性空间的同时满足建筑的日照、建筑高程、建筑间距和建筑整体形态,使得建筑和人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环境之中。

5.2 根据地形现状确定场地设计方案

在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区,建筑用地面积水平方向受限,在城市建筑建设的进程中可根据平行等高线布置建筑和交通,在满足建筑间距和道路宽的同时保持等高线平缓放坡,有利于交通组织的流畅性。

对于落差较大的地形可合理设置台地,通过场地内填、挖形成合理的标高台地,台地上可建建筑也可作为居民互动休息空间。

5.3 安全防护设计

5.3.1 山地安全设计

山地建筑必然会涉及挡土墙土和土方工程,确保山体稳定,防止滑坡等相关自然灾害。本项目在场地内完成土方填挖保持土方平衡,和周边地形保持合理的高差,尽量避免设计较高的挡土墙。

5.3.2 挡土墙设计

本案例在挡土墙的设计上,通过对不同高度分区布置:(1)高度大于2m、小于6m的挡土墙的上缘和建筑的近距离大于5m,下缘与建筑的净距离大于3m;(2)高度大于等于6m的挡土墙作为退台处理,退台宽度大于1.5m,(3)建筑与高度大于1m的堡坎相对时,建筑外墙外框线与堡坎底部距离大于堡坎高度的0.4倍,且不小于3m。

5.3.3 场地消防设计

消防环路的设计充分利用人行街道和各个活动广场,作为限制性路来满足消防要求,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庭院人行影响,多布置绿化和活动设施。规划中楼栋间距之间需满足消防间距。

高层均设消防登高场地,消防按照二类居住用地考虑设防,按规范分防火、防烟分区,用防火卷帘分隔,疏散通道及出入口,消防车道坡度小于8%;城市规划道路和基地内消防车道共同形成消防车道系统,消防车可从消防车出入口进入基地,基地内环形车道宽度不小于4m,作为消防车道,每栋住宅长边均设置消防车道作为消防扑救面,消防登高面长度均不小于高层建筑主体周长的四分之一,坡度不应大于3%。在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可进入区内具有消防车通行能力的硬质景观铺地进行扑救作业。各栋住宅之间的防火间距均满足规范对最小间距的要求。

结语:

综上所述,山地地形复杂多变、起伏较大,需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筑设计,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山地建筑设计所占的比重得到突显,建设体现山地建筑特点,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突出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创新性是每一位设计师不断持续努力的追求。

猜你喜欢
道路空间建筑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