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变迁》感悟

2022-06-01 05:07韩晓燕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牧羊女米勒废墟

韩晓燕

一、创作的初衷

我的创作《变迁》,这幅画是以拆迁为创作题材。创作之初的选稿阶段,看遍了以前搜集的创作素材,却没有能激起我强烈创作欲望的图片。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我和弟弟去看拆迁后的老家,看着眼前空旷的废墟,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强烈的阳光照在凌乱的废墟上,有一种苦涩的美感。我举起相机抓住了这个场景,就在当时,在一种情感的驱使下,我决定把这个场景画出来。那种情感就是对老家的眷恋之情。

二、创作的过程

作品《变迁》长250厘米、宽200厘米,我选择的尺寸比较大,是想尽量表现拆迁场景的真实性。横幅的设计,也是为了将拆迁场景的空旷感表现得更加贴切,同时也将画面中人物站立的感觉加以强化。画面最前方是我弟弟和温顺的小毛驴,废墟的远处是拾砖头儿的村民。弟弟双手插兜,脸蛋儿冻得红红的,暗示着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温顺的小毛驴笔直地站在那里,很有规矩,与废墟没有章法的凌乱形成鲜明的对比。远处拾砖头儿的人忙碌的身影和近处弟弟悠闲的姿态也是一种对比。废墟、寒冬虽然苦涩,但是还有明媚的阳光,给人一种苦涩的美感。前方立着的人加上远方的小树,共同构成了画面的竖线,这些竖线与远处围墙的横线交织起来,形成整幅画面那种古典式的沉稳庄重,赋予了画面纪念碑的效果。

受光的影响油画颜色绚烂多彩,带给人的视觉感染力很强,受光影响的物体的色彩出现明与暗的深浅变化,物体塑造的体积感、立体感也特别明显。油画材料丰富多样,画面的肌理感能增强画面的形式美感。光能够使色的表现更加震撼。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绘画创作中,物体的明暗、色彩关系都是通过光的作用呈现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关系。阳光造成的光线一直是画家作品的母题,它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和生命的博大,整幅画面我采用写实的手法细致再現了正午时分的拆迁场景,从前景暖褐色的土地到远景灰紫色的土地,我力求过度的自然真实。那一天的阳光,不单是正午天空的生动写照,它也使前景的昏暗更加突出,人物的轮廓更加鲜明,甚至还会让拆迁的场面有种庄严的壮丽感。在这非常真实的废墟上,立着影像朴实单纯的小男孩儿和温顺的小毛驴。投在他们身上的阳光,增加了体积感,从而使他们的暗调影像更真实,不同于平平的剪影。

创作中这种对逆光的运用,我是从米勒那里吸收过来的。米勒喜欢用逆光取影来表现农人的共相——农人共同拥有的形貌。他的代表作《牧羊女》给我很多启发,我将这些启发都运用到了《变迁》的创作之中。

首先,米勒特意将人物的表情隐没在暗影之中,经过这一绝妙的处理方法,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就要靠全身的姿态来表现,从而也就强调出了农民劳动的特点。我也借鉴这种方法将弟弟的表情隐没于暗影之中,通过弟弟的姿态来表达弟弟内敛的性格。

其次,牧羊女是画面的主体形象,为了突出强调,米勒将画面的背景设置成一片广阔的牧场和明朗的天空。没有树木的点缀,没有村庄的映衬,牧羊女的身影反而被更明显的衬托出来,收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同样,为了衬托出弟弟的身影,我刻意将远处围墙外的树木缩减,只画了弟弟头部周围的几棵。

最后,在米勒的画上将牧羊女与羊群实现了色彩配置上的均衡。羊群低头吃草,缓慢移动,与牧羊女那凝神祈祷的神态达到了统一。羊的布置实现了画面形式的节奏感,又实现了形体排列多样的统一,收到了一箭双雕的美妙效果。对人物所处环境——牧场和羊群,画家进行了着意的描绘,横幅的画面设计,有助于更方便的表现牧场的广阔和俯首前进的羊群,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衬托出人物竖直而立的身影,使这位普通的农村少女显得既单纯美丽,又神圣庄严。而我选横幅的画面也是为了更方便的展现拆迁场景的空旷,同时衬托画中弟弟竖直而立的身影。

三、结语

色彩依赖光而呈现,同时色彩又依附物体而存在,在色彩绘画中光对色彩的影响是很大的。将理论渗透到实际中去多画多练,逐渐总结经验来表现物象生动,丰富的色彩关系。光在油画创作中可以再现具象客观的体积和色彩感,表达情感传达特殊的蕴意。生活中多去感受光色之美,努力创作更多作品。

参考文献:

[1]龙力游.中国写实画派[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

[2] 靳尚谊.中国当代油画名作典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3] 安格尔.安格尔论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勰.文心雕龙[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5]章仁缘.国外素描概念[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牧羊女米勒废墟
“废墟”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秋天的梦
街头的废墟
土耳其牧羊女
砸金蛋
为什么接电话
为什么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