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一生的挚友

2022-06-01 06:19吴婧茸
现代苏州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云楼张家家风

记者 吴婧茸

沈慧瑛,苏州市档案馆研究馆员

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读书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在什么都打上“快”标签的今天,似乎已经很难再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了。而对于沈慧瑛来说,阅读依旧是“家常便饭”般的存在。在档案馆工作,每天大量的阅读滋养着她的阅读人生,阅读的兴趣也成就了她的事业。她说,书是她一生割舍不断的挚友,曾经还写过一篇《下辈子“嫁给”书》的文章。

读书是苏州人的家风,孕育了城市的智慧

最近,沈慧瑛正在阅读好友艾俊川的新著《中国印刷史新论》。该书分为《印刷源流篇》《活字印刷篇》《版印文化篇》三个篇章,内容涉及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近代印刷、出版文化等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印刷史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疑难问题。她看得津津有味。

“印刷是与社会、文化和商业紧密相关的技术,印刷物也属于古器物,作者运用‘三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印刷史,从一个另类的角度解读着历史,这是一本学术性强而又有趣的书,很值得一读。”

有名言曰:“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沈慧瑛十分赞同。她认为,阅读在增长知识、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可以让人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提升自身的修养与眼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阅读可以丰富个体和家庭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从中汲取养分,对培养子女成材、经营幸福家庭、形成良好家风都有益处。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崇尚书香的家庭组成这个精彩的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与生活风尚。阅读无疑是家庭建设、社会文明、城市更新、文化传承中成本最小、收效最大的方式。”

在沈慧瑛看来,读书是苏州人的家风。苏州素有重文重教的传统,苏州人爱书、读书、藏书蔚然成风。苏州是著名的藏书之乡,历代出了不少藏书家,如黄丕烈、汪士钟等。苏州的人文昌盛、经济繁荣,与苏州“家家礼乐,人人读书”的家风分不开。而正是这种“好学”,奠定了苏州强大的人文基础,也孕育了苏州的城市智慧。

做历史的信使,感受被时光留住的真情实感

沈慧瑛不仅热爱读书,对于写作也情有独钟。目前为止她已出版了八部图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苏州作家。

一直以来,沈慧瑛都偏爱阅读文史类的图书,包括人物传记、历史、文学、哲学以及地方历史文化类书籍,尤其喜欢阅读名人日记、家书等第一手资料,这让她满心欢喜。在她看来,人物是历史发展中最活跃最有趣的元素。“日记、家书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档案文献,它们是不加修饰的信史。让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一个区域最真实的样子,感受被时光留住的真情实感。”

由于阅读了大量的文史档案资料,沈慧瑛的作品不但具有故事性,历史论据也丰富可靠。其中,《过云楼档案揭秘》《贵潘家族传奇》《归来》三本书都在上书洲、慢书房、探花书房、简素书房等地举办了读书活动,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过云楼档案揭秘》《贵潘家族传奇》更是首发于江苏书展,在江苏地区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

沈慧瑛告诉记者,由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过云楼档案揭秘》是自己所著作品中最为畅销的一本书,也是读书活动中被分享得最多的一本书。“通过《过云楼档案揭秘》,读者们可以从中知晓苏州顾氏家族的家庭教育、顾文彬的收藏之道、过云楼藏品的去向等等,还可以在读书分享活动环节进行探讨,满足读者对江南文化和名门望族的好奇。过云楼顾氏家族从官宦家庭转化为文化世家,最主要得益于苏州江南文化的滋养和良好读书家风的传承,这也是我想通过这本书传递的事实,希望读者不但能读到历史,还可以感受到历史中的江南文化。”

沈慧瑛把自己写的每一本书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她爱着她的每一个“孩子”,知道他们的优势,也认识到其中的不足。她坦言:“每本书都有遗憾之处,出版以后会想‘假如怎样怎样写就会更好’。如《贵潘家族传奇》由于史料的缺失和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曾任东吴大学教务长、苏州市副市长的潘慎明就没有写;《收藏世家过云楼》也由于人物资料匮乏,没有写顾麟士堂兄弟们及其后裔的故事。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每本书出版后我都十分开心。”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在沈慧瑛眼中,读书写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它使人的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内心愉悦,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还能让人的知识面有所扩充。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沈慧瑛很喜欢这句话。阅读不同的书,如同结交不同的朋友,可以给人不同的体会与感悟。沈慧瑛在自己的漫漫阅读人生路上,撰写不少读书心得,她的这些阅读心得近期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结集出版了《书卷多情》,书名取自于她心仪的于谦诗句。在书中沈慧瑛将自己编研工作“副产品”与读书心得以优美幽默的文笔分为了五个篇章,每个篇章充满三个要素:一点思想、一点史料、一点艺文情趣,给读者启发和艺术的享受。

而沈慧瑛的另外两本作品《灯火阑珊处》和《君自故乡来》这两本书描写的是人物,这些人物都曾在他们的时代和圈子里华丽亮相,并都与苏州有一定的关联,而今他们虽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文化精神都留下雪泥鸿爪。

沈慧瑛坦言,写人物类书籍时,因需了解大量的史实资料,与书中主人翁更多了一份“故人情”,只要在任何场合的档案文献中发现一丝关于此人的蛛丝马迹,都会激起自己的好奇心,于是不断地寻找与挖掘,试图与主人翁建立一条专属的时光隧道。

好比写苏州才女——宋清如。沈慧瑛还清晰地记得,那一天她在窗口值班,接待查档。无意中她发现桌上放着一套常熟宋氏家谱,兴趣使然,她开始翻看,结果发现宋清如的名字,便联想起多年前曾在苏州教育档案中看到过这个名字。“一切就像是缘分安排好的一样,于是我就查到那份刊物。后来还从网上购得了宋清如与朱生豪的情书,以及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在大量的阅读后,我深深地被这一对才子佳人吸引,想尽方法与他们的后代取得了联系,深入了解了宋清如,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宋清如一文,这个过程让我很享受,仿佛结交挚友般的喜悦。”

再如编写《走近张充和》一文,让沈慧瑛真正走近了名满江南的张家四姐妹,走近了教育有方、家风有道的九如巷张家。“我有幸读过张家的家庭杂志《水》,又饱读了张家四姐妹和张家兄弟们的有关书籍,并多次拜访张家小五弟张寰和先生,还两次进京拜访张家二女婿周有光。在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张家的子女都是有才学、有故事的人,尤其是张家四兰和她们的夫婿。我写张充和一文时,完全为她的才华和人格所折服,这样的女子,灵魂泛着香气,她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着的好书。”

沈慧瑛还记得2004年,张充和从美国回苏州举办书画展览,当时沈慧瑛编选的《馆藏名人少年时代作品选》中收录了她的少年之作。“我当时冒昧地请她题写书名,她欣然同意。当我奉送1000元润笔费时,她谢绝我,说了一句‘回乡即是回家,怎么可以拿家里人的钱呢。’这句话深深地触动着我,我们都一样爱着苏州,在这份爱乡的情感上我们相连相通着,这件事也鼓动着我接下来更加潜心钻研苏州当地的人文地情,为苏州献上更多好的作品。”

把对苏州的热爱,延伸到苏州地情作品的阅读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沈慧瑛爱着苏州,她身边的朋友也爱着苏州。她惊喜地发现,除了身边大学老师、文化学者、地方文史爱好者这些亲密的朋友以外,更多的年轻一代和新苏州人也把自己对苏州的热爱延伸到苏州地情作品的阅读上,这在沈慧瑛看来是十分可贵的。“在一次读书分享活动中,我遇到了两位苏州第四中学的高三学生,他们对文学和苏州历史文化兴趣浓厚,并独有建树,我们交流了很多,真实地感受到后生可畏。”

“如今网络时代发展迅速,阅读的载体与方式也多样化,很多年轻人喜欢短平快的阅读,但我认为系统完整的阅读还是离不开书本的。”沈慧瑛认为,书香苏州的构建首先在于要有基础的阅读群体,阅读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方法之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文化也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特征,构建书香城市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但后者成就了前者的书香特征。

沈慧瑛建议,要多推出经典藏书楼、藏书家遗存景点,恢复一些有历史遗存可寻的藏书家藏书楼的景观。另外,每年每月定期推出“好读书读好书”的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风气,评选最佳阅读家庭、藏书家的活动。最后,还要坚持打造一批本地的品牌书房书店,书店书房是城市的文化窗口,最直观地影响着年轻的阅读群体,引导更多的人阅读苏州,爱上苏州。

猜你喜欢
云楼张家家风
秀秀台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家风伴我成长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过云楼藏书传奇
只对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