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活血消浊方溻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型)的疗效观察*

2022-06-01 01:26安颂歌郭慈娟王文川
重庆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活血

王 倩,安颂歌△,郭慈娟,魏 方,展 慧,王文川

(1.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34000;2.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 0540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又称为代谢性肝病,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的一类肝功能损伤综合征[1],发病率5.2%~11.4%,肥胖人群的疾病发病率高达38%[2],已成为我国除病毒性肝炎外的第二大肝病[3]。本病是一种可逆性疾病,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但任其发展部分可进展为不可逆转的肝病,甚至肝衰竭、肝硬化,危及人类健康。现代医学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4],多对症保肝、降脂治疗,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在使用降脂药物时有引起药物性肝、肾损伤的危险,且无法达到逆转肝细胞脂肪变的预期效果。在临床实践中部分中药被发现有很好的保肝、降脂、逆转肝细胞脂肪变的功效,中药塌渍及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作用于局部皮肤黏膜、穴位、经络而起到补益气血、保肝降酶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5],具有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等特点。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活血消浊方溻渍联合穴位贴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型)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于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肝病科及邢台市人民医院住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型)患者,共90例。纳入标准:(1)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6]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7]中痰瘀互结证的诊断标准。主症包括:①胁肋疼痛,疼痛性质为刺痛或钝痛;②胁下有形肿块;③面色晦暗;④形体肥胖。次症包括:①胸闷或胃脘胀满不适;②多痰、多涎;③纳呆厌油;④四肢沉重,不喜动。舌脉:舌质暗红、有瘀斑,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苔腻,脉弦滑或涩。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2)年龄18~70岁;(3)病程超过6个月;(4)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研究。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导致的脂肪肝,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长期酗酒等;(2)单纯性脂肪肝;(3)服用雌激素避孕药等其他影响脂类代谢的药物者;(4)合并有重大疾病或精神疾病者,如严重心脏病、肾衰竭等其他系统疾病;(5)妊娠女性。以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0~64岁,平均(46.24±6.33)岁;病程1~9年,平均(4.62±1.89)年;轻度脂肪肝10例,中度脂肪肝27例,重度脂肪肝8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32~65岁,平均(46.38±5.05)岁;病程2~8年,平均(4.69±1.73)年,轻度脂肪肝10例,中度脂肪肝28例,重度脂肪肝7例。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肝脏超声分级、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禁酒,给予常规护理及保肝内科治疗,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适量有氧运动。

治疗组由中医适宜技术专科护士在管床医生的指导下给予活血消浊方溻渍联合肝脂消穴位贴敷治疗。活血消浊方溻渍疗法:将黄芪50 g、桃仁30 g、决明子30 g、丹参30 g、泽泻15 g、荷叶20 g、神曲20 g、山楂20 g、枸杞子20 g水煎取汁约300 mL,每次取150 mL加热后均匀倒在用保鲜膜及薄毛巾制成大小约16 cm×16 cm的方形塌渍贴上,毛巾一侧贴敷于患者的肝区,红外线照射溻渍贴,每次30 min,每天2次。肝脂消穴位贴:按白芥子、大黄5份,垂盆草10份,吴茱萸、冰片1份的比例组成,将中药混合粉碎、过筛取细末,兑入适量姜汁和白醋调成蚕豆大小颗粒,用穴位贴膜贴敷在丰隆、足三里、神阙穴位上,每天1次,每次2~5 h,如皮肤有起泡现象或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揭去药膏。

对照组给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商品名:西利宾安,江苏中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145),150 mg,每天3次。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

1.2.2观察指标

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总有效率、血清学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肝脏彩超分级、BMI等指标。(1)肝脏超声分为轻、中、重3级,轻度:肝回声散射增强,可见膈肌和血管边界;中度:肝回声中度散射增加,隐约可见膈肌和肝内血管边界,伴后方回声轻度衰减;重度:肝回声明显增强,肝右叶后段显示不清及膈肌和肝内血管显示不清无法辨认,伴后方回声明显衰减[8]。(2)疗效判定评分办法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制订,中医症候积分计算公式为:疗效指数=(治疗前的积分-治疗后的积分)÷治疗前的积分×100%,见表1。分为以下4个等级,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脏超声正常,血清学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95%;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脏超声降低2个级别,血清学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为70%~<95%;③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肝脏超声降低1个级别,血清学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为30%~<70%;④无效:临床症状及肝脏超声较之前无变化或加重,血清学指标及中医症候积分改善<30%。(3)BMI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10]制订。

表1 中医证候积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10.791,P=0.013),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n=45,n(%)]

2.2 治疗前后肝脏超声检查疗效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肝脏超声检查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10.821,P=0.012),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肝脏超声检查疗效比较[n=45,n(%)]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LT、AST、TC、TG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ALT、AST、TC、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LT、AST、TC、TG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LT、AST、TC、TG水平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MI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BMI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

2.5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1例上腹部不适,不良反应率为2.22%;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中药溻渍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2例患者穴位贴敷后出现水泡,不良反应率为6.67%;以上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可自行缓解,未影响试验实施。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P=0.609)。

3 讨 论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率高达17%~33%,已经超过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炎的发生率[11]。临床中有近25%合并重度肥胖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8%的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等慢性肝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12]。

根据疾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把本病归为“胁痛”“肝癖”等范畴,其中“胁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并提出“肝壅,两胁痛”的病因,认为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由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因素导致湿热、气滞、瘀血、痰浊等有形之邪内生,阻碍气机,肝郁气滞,肝失疏泄,肝络痹阻,遂成此病,临床多分为肝郁脾虚证、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等证型,治法集中在疏肝健脾、健脾化浊、清热利湿、活血化痰等方面。本方黄芪为君药,归脾、肺经,为补气之主药,可补周身大气,“气为血之帅”,专于气虚无力所致血瘀,使痰瘀有力而化,有保护肝功能、调节免疫等作用[13]。桃仁为臣,味苦,性平,《本草征要》曰:“破诸经之血瘀,苦以推陈,甘以生新,桃仁破血,血瘀者当用”,具有活血祛瘀、去旧血以生新血的功效。肝脏体阴而用阳,体藏血,而主发散,应阴阳和合,洁古云:“然长于行血,欲其补血须少用,或佐补剂”,与君药黄芪共伍,补气与活血并用,使血活气行,气旺血畅。丹参微苦,微寒,能活血化瘀,“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可滋养肝血,性善通行,养血而不壅滞,配合利水渗湿药泽泻,可化浊降脂,共奏活血消痰之功,可调节纤溶系统的失衡而实现对脂肪肝的治疗[14]。荷叶归肝、脾经,清暑消食、利湿清阳、凉血止血,有降低血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山楂药食同源,入脾胃经,健脾消食,行气,消积滞,除痞满,合神曲既可消食降脂,又能行气散瘀。决明子除肝热,利五脏,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有降脂、保肝作用。枸杞子能滋补肝肾,可用于内热消渴、眩晕耳鸣等症状,具有降低血压、血糖、血脂的作用。嗜食肥甘厚味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医讲“多食肥甘,易生痰湿”,丰隆穴为祛痰要穴,有除湿祛痰的效果。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有“肚腹三里留”之称,两穴配合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效。佐以大黄贴敷神阙穴,增加通便功效,荡涤肠胃,使得痰湿、瘀血等有形之邪有出路。大量研究证实水飞蓟宾有调节血脂、保护肝细胞膜、抗纤维化等作用[15],本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自拟活血消浊方溻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血脂、BMI、肝脏超声分级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自拟活血消浊方溻渍联合穴位贴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肥胖情况,且本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酒精性肝病活血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丹芎活血片对瘀血型膝痹病的效应研究
UHPLC法分析补肺活血胶囊中12种指标成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整体护理干预在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酒精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
探讨血清缺糖基转铁蛋白在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非酒精性脂肪肝更易变成肝硬化
肝病切勿以肝补肝
自拟清热活血汤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8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