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共同体”话语:价值意涵、话语创新

2022-06-02 05:01廖秋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廖秋

摘 要:“生命共同体”话语表征自然界各要素、人與自然、人与人的共生共荣,其旨趣是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兼容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依据话语理论,可以从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陈述方式四个维度建构“生命共同体”话语。这一话语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与全球化,以辩证的话语内容超越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窠臼,借助隐喻实现话语的通俗化、生动化表达,体现了其在话语对象、话语形式、话语内容等方面的创新。

关键词: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生态话语;话语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01-03

2013年11月,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生命共同体”这一概念[1]55。“生命共同体”理念对治理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研究领域,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第一,从该理念意涵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王雨辰认为,“生命共同体”理念内蕴习近平的生态民生论、生态治理观与生态生产力发展观等内容[2]。第二,从历史的维度进行研究,揭露“生命共同体”理念对前人生态思想的发展。如吴星儒指出,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3]。本文以“生命共同体”话语为研究对象,探究“生命共同体”话语的创新之处,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提供一种新视角。

一、“生命共同体”话语的价值意涵

话语体现某一群体独特的思想与价值立场[4]。话语承载了符号互动的意指与价值赋义的能指。共同体具有关系耦合性,是指不同物质因某种一致性而组成的关系体。“生命共同体”的话语诠释,指谓了“六个坚持”:一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三是要坚持系统治理;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五是要坚持多边主义;六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5]。在人与自然相互促进、有机互动的过程中,“生命共同体”话语表达的生态意蕴和现实价值得以彰显。其中,动植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表达,体现了万物共生共荣的价值旨趣。

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绿色发展”的话语表达而言,“生命共同体”内蕴经济社会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意。“绿色发展”指谓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生态保护为约束、以人与自然共生为目标的平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谓人类与自然界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人与自然之间通过实践这一桥梁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在二者的有机互动中编织生命之网。一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人生存于大自然,为了生活,通过实践获取自然资源,从而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所需,环境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场域,脱离自然,人类将无法生存。虽然自然可以脱离人类而存在,人不能主宰自然,但是,人的实践活动改造着环境,自然的价值在实践中得以确证和升华。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制约。自然制约着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与水平,制约着人类发展。而人类如果无视自然规律,最终将造成生态灾难,使人类自食恶果。人类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也是在保护自己。

就“以人为本”的话语表达而言,“生命共同体”内蕴生态保护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生命共同体”语境下的“以人为本”指谓绿色发展的最终归宿,即实现人类长远、持续的发展。生态环境不仅是个体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公共产品。经济发展虽然能够改善个人的经济条件,但是,人民的生活需求也随时间推移而日渐丰富,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离开干净、美丽的生态环境,甚至缺乏干净的水,人民获取的金钱再多,其幸福感也难以提升。对个人而言,金钱并不能代替空气、水等自然要素,这些要素也直接影响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生命共同体”也是对保障个人生存权的理想状态的话语描述,对于理顺人与自然关系、改善现有社会发展方式具有话语启示。

就“系统治理”的话语表达而言,“生命共同体”内蕴生态链各要素在互补互促的过程中建构动态复合体之意。“系统治理”的话语传达出生态系统论的价值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是构建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但在该话语语境中其是生态链各要素的典型代表,泛指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自然共同体”强调的是动植物之间以及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体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自然的共同体”是人们获取生存资源的重要来源,也是环境问题的侵害对象。而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命脉相连,各元素分别充当生态链中的不同角色,作用各异又相互补充,从而使生态链保持整体平衡,但其中的某一个要素受到破坏,都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进而威胁到人类发展。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时,要统筹环境系统治理,善于从整体上谋划,在联系中处理问题,摒弃孤立、片面的观点。

就“多边主义”与“责任原则”的话语表达而言,“生命共同体”内蕴全球携手应对环境问题之意。“多边主义”具有以对话、合作的方式克服短期利益分歧、凝聚环境治理合力的话语价值。无论是对话还是合作,都指代具有相互性的行为,在“生命共同体”的话语语境下,其更加强调全球各国公共利益的责任,即在彼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朝着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而共同努力。但是,各国的社会生活条件仍然严重不平衡,各国国力的差异使得各国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力各异。正因如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指谓各国承担与之能力相匹配的环保责任。其承认各国环境治理能力的差异,鼓励发达国家在环保问题上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防止“一刀切”的错误倾向,而且实现了对各国不同国情的关照,从而极富话语感召力。

二、“生命共同体”的话语表达

话语结构制约着话语表达。“生态共同体”话语各构成要素有机衔接与组合,才得以形成“形式—意义的结合体”[6]。依据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福柯认为,话语表达离不开话语对象、概念范畴、陈述方式与策略选择。下面根据此理论考察“生态共同体”话语的构成要件,从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叙说方式四个维度分析“生命共同体”的话语表达。D189C046-BC35-4F15-A13A-049B174D8530

1.谁在说——“生命共同体”的民族话语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9。正因如此,“生命共同体”话语的叙述主体可以视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生命共同体”话语表征着人民所向往的未来图景。中华民族历来关注生态问题,积淀了丰厚的生态智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的话语表述,这些朴素睿智的自然观被代代相传。党的历代领导人在批判继承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等话语,传递了传统生态文明观的精髓。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与自然协调发展。但是“生命共同体”话语的话语主体并不局限于此,“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世界各国人民而言,也与他们息息相关。生态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1]127,要应对这一挑战,光靠单个国家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全球协助的生态治理力量是薄弱的。因此,面对生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不能袖手旁观,“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阐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各国人民也是述说“生命共同体”话语的主体。

2.对谁说——人民至上的“生态民生”话语

话语对象即话语的客体。“生命共同体”话语的叙述对象是整个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民族对“美丽中国”的追求。环境建设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1]7等话语表述说明,“生命共同体”话语鼓励更多人重视环境保护,最终落脚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与长远发展。“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表述与未来设想,但其实现仍然离不开其话语对象的实际行动。“生命共同体”话语能否转化为群众爱护环境的行动,取决于“生命共同体”话语能否掌握与说服话语对象,能否被话语对象所接受与认可。“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对象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由于人们生活经验、文化习俗、语言表达或认知水平的差异,我国各族人民有着迥异的话语接受方式与理解力。因此,“生态共同体”话语在表达过程中需着眼于本国不同受众的话语需求,将“生命共同体”话语内蕴的传统生态智慧融入时代元素,予以生动表达,促进“生命共同体”话语的大众生活化融入,借助一区一话甚至多话实现“生命共同体”话语的精准性表述。

3.说什么——相依相存的“共同体”话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概而言之就是“共同体”三字。“共同体”具有关联结合以及团体联盟之意[7]。而“生命共同体”的话语诠释彰显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价值旨趣。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话语表达而言,自然界内部的“生命共同体”指谓生物圈的各组成要素构成相互制衡、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1]56“生命共同体”的相关论述运用“有机生命躯体”等语词叙意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与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具有凸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之话语价值。就“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话语表达而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内蕴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特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1、生态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1]25等话语叙意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即自然界在提供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基础的同时,反过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又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以共同利益弥合主客对立的话语意蕴。

4.怎么说——立足现实的“生态建设”话语

与马克思运用批判的逻辑构建生态思想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生命共同体”则是在继承与发展前人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我国生态建设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马克思为未来生态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而习近平总书记则为我国的环境建设提供了更加具体的环境治理方向与准则。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治理制度、法律与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角度探讨生态建设的路径。具体来说,首先,依靠制度建设“生命共同体”,从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监测环境承载力、适时进行生态补偿、环境评估、追责等方面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其次,修订环境保护法律,完善法律体系,提升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以法治理念与方式建设“生命共同体”[1]103。最后,从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向度探究“生命共同体”建设。

三、“生命共同体”的话语创新

“生命共同体”话语立足于把话语对象的多元性、全球性作为生态文明话语建设的逻辑起点,在内容上超越了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固化思维,实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表述,在形式上巧用隐喻实现话语表达的生动化与通俗化。

1.话语对象创新:话语对象多元化、全球化

“生命共同体”理论的话语对象既包括整个自然界,又包括全人类。“生命共同体”话语的指涉对象包括全人类。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不能过分陶醉于自身对自然的胜利,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8]。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指出,生态兴衰与人类文明兴衰密切相关[6],这一论述立足于人类命运发展,与西方国家强调的各国有各自的“生态位”的观点截然不同,其不再把眼光放在某个民族的存亡或兴衰上,而是具有全球视野,突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世界人民的价值。“生命共同体”话语中的话语對象的全球性揭示了“生命共同体”的同质性及融通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自身固有的价值也得到了挖掘。“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展现了生态环境本身的经济价值,与此同时,“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将山、林、草等大自然的组成物作为构成生命共同体的要素,丰富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形态,拓展了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有助于人民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大使命。

2.话语内容创新:超越主客对立的辩证话语

“生命共同体”突破了以往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思想窠臼,主张两者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赋予人与自然对等的地位,实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生命共同体”话语内容上的创新。自然与人类相统一、人类活动要符合客观规律等都是从中国古代以来就信奉的生态价值观,例如,“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人性自然”等,但是其本质上还是带有朴素直观性,是为封建统治而服务的。“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克服了传统生态观局限,借鉴其有益成分的同时,也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长期争论。“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吸收了古代生态观中辩证、系统的观点,发展了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同时也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克服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强调二者为“生命共同体”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1]19这表明,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与资本主义社会为追求经济利润而牺牲生态的做法截然不同,“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强调两者命脉相连,应均衡发展。由此可见,“生命共同体”话语是在有效吸收古今生态观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具体实践的“辩证致用”。

3.话语形式创新:巧借隐喻推动话语通俗化

话语形式影响着话语内容的亲和力与吸引力。“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采用隐喻的形式阐释“生命共同体”话语内容所隐含的深刻内涵,贴近普通民众的语言习惯,有助于实现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融通,体现了“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在话语形式上的创新。“生命共同体”话语借助隐喻将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与指称的对象建立联系,即“一种感觉体的状态被映射到另一种感觉体的状态”[9],实现话语所指的形象化阐释。这种表述形式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命共同体”话语在叙说人们如何看待环境的问题上,其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表述展示环境对于人民的意义。第二,“生命共同体”话语在叙说环境保护的问题上,其用“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等话语生动地表达了环境保护应采取的态度与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王雨辰.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概念的生态哲学阐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8(2).

[3]吴星儒,李沐曦.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

[4]巴赫金全集:第4卷[M].李辉凡,张捷,张杰,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1-04-24.

[6]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4.

[7]崔延强.正义与逻各斯[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美]埃里克·查尔斯·斯坦哈特.隐喻的逻辑:可能世界之可类比部分[M].兰忠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D189C046-BC35-4F15-A13A-049B174D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