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三感”的逻辑理路与时代价值

2022-06-02 08:44赖昇兰
学理论·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时代价值民生

赖昇兰

摘 要: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关键词:民生“三感”;基本内涵;逻辑理路;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1-0013-03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民生领域的重要关键词,为新时代党的民生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民生“三感”并列提出,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断增强民生“三感”。随着民生“三感”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已经成为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新目标和衡量改革成效的新标准。民生“三感”的提出丰富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内涵,拓展了民生思想和理念的外延,表达了党对民生问题的热切关注,也充分展现了党的初心使命。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准确把握民生“三感”的基本内涵,厘清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三感”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刻领会民生“三感”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一、民生“三感”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伟大创造者,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根本动力。人民就像是充当火箭升天的燃料,助力我国民生建设快速发展,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美好生活必然是人们在其现实生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美好感觉的生活。”美好生活是一种客观状态,展现出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的美好画面;美好生活也是一种主观感受,表达出人民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意体验,也就是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切身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一)民生“三感”的提出历程

民生“三感”自然由三部分的主观感受构成,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它集中反映了当下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民生“三感”的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比于幸福感、安全感在国内外早就有过相关问题的论述研究,而获得感则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西方在此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状态。2015年2月27日,获得感首次公开提出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不同的会议中多次提到获得感,向广大人民宣扬其深刻内涵。随着出现次数越来越多,获得感一词也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成为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随着党中央对民生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内涵愈加完整,这充分体现在民生“三感”的创造性提出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使民生“三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一定意义上讲,民生“三感”表达了群众对民生工作的评价,是检验社会建设的重要标准。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民生建设的不断完善中稳步提高的。

(二)民生“三感”的基本内涵

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民生领域的重大关键词,要求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民生“三感”的具体内涵。因为这既是时代发展赋予的重大课题,也是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民生“三感”可以衡量人民群众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感受,揭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是各地检验民生工作的重要标准。

获得感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共享成果,根本利益得到维护和实现后所产生的满足感,是一种实在、看得见的得到,分为物质获得和精神获得。物质获得具体表现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保障住房、普及教育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除此之外,获得感不仅依靠实在的物质获得,还包括拥有健康心态、有梦想有追求、享有同等权利、活得尊严而体面等精神获得。物质获得和精神获得,虽然强调的内容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但都体现了一种实在的获得感,它贴近民生、体现民意。

幸福感是指廣大人民群众在各种生活要求得到满足和各种利益得到维护的前提下所表达出来的欣喜、愉悦心情,是对自身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情感升华,强调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是人生的至高目标。幸福感主要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看不见摸不着,它的具体衡量指标难以量化。由于幸福感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因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也很多,诸如就业、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廉政、人际关系、情感体验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安全感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渴望长期稳定安全、不被伤害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产生活环境的殷切期盼,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个人财产、家庭、事业方面的安全需求,就业、养老、住房、教育、医疗方面的保障需求;而狭义的安全感则是指人民的生命健康。人们不仅对当下的生活状况蕴含着安全需求,还希望未来的生活能够免于担忧。这些揭示出人民群众对当前和未来生活能够得到长久保障的强烈诉求。

二、民生“三感”的逻辑理路

(一)获得感是民生“三感”的基础和前提

在民生“三感”中,人民的获得感是首要条件。只有获得感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才可能提高。幸福感、安全感是建立在人民获得感得以满足的基础之上的。党和国家给予人民的获得感越多,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越发强烈。但相比于幸福感和安全感,获得感更加务实且贴近民心,它以人们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为依托,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只有让百姓更多地获得实惠、共享成果,获得感才能够转化为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反,如果经济发展落后,改革发展成果很少,人民获得感就难以满足;如果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势必会影响人民的获得感,甚至还会在群众心中埋下深深的失落感乃至剥夺感。获得感更多的是强调物质方面,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不了,那么精神需要就更加难以实现。这也就是说,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难以提升,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众多因素中,收入的普遍增加是人民获得感最强烈、最直观、最切实的来源,而对人民获得感直接影响的是物价水平。人民得到实惠的多少是与获得感的高低呈正相关的,实惠越多、获得感越强。因此,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让一切财富充分涌流,最终在人民身上开出共同富裕的绚丽之花,“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1]。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二)幸福感是民生“三感”的核心和目的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从其结果来看,是一种愉悦的情绪;从其特点来看,具有主观性、内在稳定性;从其产生的条件来看,是基于获得感和安全感的满足。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民生“保障网”织密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会全方位提升,各方面情感将进一步升华。换句话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世界的丰富、民主法制的健全、社会的公平正义、生态的山清水秀以及生命财产的安全等众多方面,都是以增进人民的幸福感为目的而全面开展的。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愿望,纵观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都是围绕着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一核心和目标而展开。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只是手段,提升幸福感才是核心,才是终极目的。幸福感就像是一个风向标,表现了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个人的主观体验。幸福指数越高,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就越强,社会发展得也越和谐;幸福指数越低,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就越弱,大量社会问题可能不断涌现。进入新时代,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幸福的渴求也越发强烈。人民的幸福感来源于党的关心,对此,我们党要倾听民意、了解民情,统筹做好民生各项工作,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政策,同时营造出一个风景美丽、社会和谐、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围,借助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三)安全感是民生“三感”的条件和保障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诉求,它是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最基本的保障。安全感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作为一切活动基础和前提的安全感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氛围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自己和他人谋求幸福。当人处于一个危险、动荡、混乱甚至战争频发、充满伤害的社会环境中,不仅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学习,还可能导致心灵扭曲、精神失常、胡作非为,此时此刻谈何发挥潜能、展现才华?又谈何创造财富、谋求幸福呢?如果安全感无法得到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永远也无法实现。因此,小到个人发展环境,大到社会环境、国家环境,安全的内外环境都是极其重要的,它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要,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3]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以及由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网络诈骗等众多事件,已经成为引发人民不安的重要因素。国家之发展,稳定是基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党一方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高度重视各领域安全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总的来说,安全是人民的基本需要,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着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

三、民生“三感”的时代价值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4]。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党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没有任何私心私利,全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理念,是党百年辉煌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迪。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在头脑里转圈圈,而必须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只有把群众的事放在心坎上,把最急迫的问题解决好,才能顺应民意、温暖民心,从而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生“三感”作为新时代民生思想和理念的一次新发展,它的提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在实践上助推了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并为我国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思路。

(一)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研究当代中国民生“三感”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的基本理论,才能准确把握我国民生“三感”的路径趋势。马恩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集中表现在其群众史观上,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宣扬全人类的解放。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那么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群众的力量,全体人民要团结协作,为共同的理想生活而奋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民生幸福。毛泽东同志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具有极其深厚的百姓情怀。邓小平同志关心群众疾苦,重视群众吃穿住问题,强调搞改革、搞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就在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面对执政党面临的全新挑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5]。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国理政方针,指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就是“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6],他以宏大的视野、极高的站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民生“三感”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发展目的和归宿的认识,实现了主体视角、领域范畴、需求层次和检验标准的深刻变化,经历了从给予到感受、从重点到全面、从物质精神到心理情感以及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化和升华,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的基本理论。

(二)有效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实践步伐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7],准确把握民生“三感”对我们明晰今后民生建设的着力点大有裨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付出了更为艰苦的努力,民生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积极推进民生领域各项改革,为民生工作保驾护航。举全国之力,在物质层面帮助人民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精神层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新期待,让人民不仅在物质方面更在精神方面享有更高质量的获得感。党要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怀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当今,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民生工作也在有效展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其中,精准扶贫为人民实现幸福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础,高压反腐为其提供了坚强保证,扫黑除恶为其净化了社会环境。此外,我国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导下,党和国家积极调动起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設平安中国,保证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安全感。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民生“三感”为我们探索美好生活指引了方向,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重要启迪。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三)助力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同时报告还首次将民生“三感”并列提出,这充分说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民生“三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一定程度上讲,提升民生“三感”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几乎可以画等号。这是因为两者本质一样,只是在角度和层次上略有不同。其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具体实在的需要,可以具体化到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而民生“三感”是一种抽象的感知,是衡量我们个人对当下生活状况满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指标,随着具体需要的满足,就会产生抽象的感知,即产生人民“三感”。其二,美好生活需要是从人的需要角度总结当前我国的民生需求;而民生“三感”是从人的主观感受角度指明了当前我国民生建设的追求标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是民生“三感”,二者都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二者的实现都要以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解决为突破口。民生“三感”可以说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反映,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能够准确察觉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此为导向关注人民内心所需,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三感”就像是一个风向标,展現出人民对党的民生工作的满意程度;民生“三感”也像是一个指南针,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J].求是,2003(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卢黎歌,换晓明.对标“民生三感”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J].国家治理,2017(47).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时代价值民生
民生故事,讲述幸福与温暖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