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背景下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研究

2022-06-02 13:24罗堃李淑颖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留学生

罗堃 李淑颖

摘    要:在“汉语+”培养模式下,专业汉语课程应不断改革创新。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参与式研讨改革方案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学生参与为导向,以课题小组为依托,组建“两维四段”教学体系,通过阅读报告与专题研讨,让学生深度参与课程,实现汉语知识与汉语技能的高效融通,以适应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汉语+;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40-03

近年来,接受学历教育的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8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总计258 122人,占来华学生总数的52.44%。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孙春兰首次提出“汉语+”的概念,要求“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意见《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指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归根到底要靠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推进,国际中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节点,为适应上述发展趋势,相关专业留学生教育应积极探索“汉语+”培养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对于汉语言专业的留学生,除了培养汉语技能之外,还应全面学习汉语本体知识,陈绂就曾提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1]。据了解,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汉语言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现代汉语”课,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语本体理论知识,切实解决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从教学研究角度看,面向母语者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体系完备、研究成果丰硕(张先亮;樊中元;周芸、陈晓梅)[2-4]。而留学生的“现代汉语”课程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仅见吴纪梅、尹光丽的相关讨论[5-6]。

一、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

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汉语水平。在笔者任教的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在第三学年学习该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每周4学时。而有些高校,尽管课程名称不是“现代汉语”,但其教学内容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第三学年开设的“现代汉语概论”和“现代汉语语法”课程。

与初、中级阶段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学习不同,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能力已满足交际需要,此时的学习应转向语言知识阶段,教师需要系统讲授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并带领学生研读相关研究成果,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汉语现象,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和理解汉语。

在教学模式和内容安排上,国内高校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有以下两种教学模式:(1)“课文+理论”型,即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学习现代汉语本体知识,代表性教材是《中国语言专业汉语教程》和《高级汉语教程》。该模式的优点是提高了学生汉语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汉语本体知识,而缺点在于过分重视“课文”,本体知识的覆盖面不足,对一些重要的汉语本体知识甚至“只字不提”。(2)“纯理论”型,即教师只讲授现代汉语本体知识,有时增加少量偏误分析内容,代表性教材是《现代汉语概论(留学生版)》。该模式的优点是系统、全面地讲授了现代汉语基本知识,缺点是教学内容安排与中国学生“现代汉语”课程并无差别,缺乏对实用性语料的举例分析,有的教师甚至不加改造,直接使用中国学生“现代汉语”课件进行教学。该模式下,现代汉语知识教学与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提高严重脱节,语言技能到语言知识的极速转向导致“坡度过陡”,学生学习较为吃力,畏难情绪严重。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教师没有同类成熟的教学模式可借鉴,往往凭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通常会沿用中国学生“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导入、讲解、讨论等环节之间关系松散,学生参与度严重不足。

二、以学生参与为导向的留学生“现代汉语”

课程改革

参与式教学理论于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参与式教学是指教学涉及的相关人员均参与教学设计,即要求学生从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现代汉语”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而教学对象个体差异显著。因此,在教学全过程中均需要师生深度互动。下面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三个方面谈具体的改革方案。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的预期和设想。围绕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我们将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认知维度:通过课堂学习和参与,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观察、研究语言现象,提高对汉语的分析和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比较母语与汉语的差别,培养学生的跨语言分析能力。

技能维度: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训练,采用课前预习阅读和课上汇报展示、线上和线下双向参与、过程与结果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研究方法,为其将来从事汉语教学、翻译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情感维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提升对现代汉语的理性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增强汉语语言文化认同感,从“会说汉语”变为“爱上汉语、精通汉语”。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汉语作为学习者第二语言的特殊性。一方面不能超越学习者现有语言水平,与其他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上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将预设性的教学资源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充分挖掘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元素和育人点,体现课程的人文性。

具体内容应以固定教材为主,补充阅读材料为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例如语音部分,教师讲解汉语声、韵、调等语音知识时,可以举例说明留学生发音常见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成因,给予相应的纠正策略;在介绍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时,教师可以对比其他语言的语音系统,以此帮助学生了解汉语拼音的特色。在练习上,通过HSKK模考、角色扮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又比如词汇部分,在介绍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时,教师应结合其意义特征、背景故事、使用现状等进行介绍,让学生体会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在介绍外来词的来源方式和构造时,启发学生体会汉语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的创造力和包容性。

(三)“现代汉语”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方案

1.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全方位推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创新。尽管教学对象为来华留学生,但“现代汉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教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知中国,充分体悟中华文化。“现代汉语”课程可以挖掘的文化元素和育人点很多,比如,成语背后有丰富的中国文化故事;汉字当中蕴藏着华夏先民的智慧。这些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我国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另一方面又让留学生充分领略中华语言文字之美,提升其对汉语语言文化的认同感。

2.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组建“两维四段”教学体系。“现代汉语”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可以借鉴“古代汉语”课程模式,组建“两维四段”教学体系,即“文选+通论”两维,“材料预习、报告展示、通论讲授、专题研讨”四个教学阶段。“文选”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内容所选择的相关阅读材料,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的内容;“通论”则是系统的现代汉语理论知识,是本课程核心教学内容。

预习的文选材料由教师确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名专家、相关公众号发布的现代汉语“科普”文章,如学习汉字章节时可用《为什么说汉字是记录汉语最适用的文字?》(选自苏培成 《光明日报》,2021-01-17),介绍汉语方言概况时可以用《万万没想到,这些词居然来自方言》(选自Leona 微信圈,2020-03-12)等;另一类是《咬文嚼字》《语言文字周报》等语文类报刊杂志所登载的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文章,如学习词义演变时可用《如何“卷来卷去”?》(选自董庆进《语言文字周报》,2021-01-16)等。

文选内容与相关章节的通论知识密切相关,教师提前划出文中重点词语和语法项目,并提出思考话题。在每章节正式开课之前为学生发放预习材料并布置阅读任务,学生自主阅读文选材料,形成思考和总结,在每章节通论讲授之前完成报告展示。报告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创新思维,教师允许学生以情景剧、口头报告、微电影等多样化方式报告展示,展示的内容也可以多样化,如学习笔记、阅读心得、视频图片等。学生阅读文选、完成报告进行展示的过程既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

专题研讨设置在每章节课程的后半段,内容紧扣章节主题,可以以例证题、分析题等形式给出。比如,在学习完“把”字句等特殊句式之后,教师提供一些偏误句,要求学生运用语法规则分析偏误原因。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母语与汉语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其母语和汉语在语法构造和语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为例构建“两维四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3.以课题小组为依托,构建启发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组成4~6人的课题小组,尽量将不同国籍、不同性格的学生分开,有條件时加入中国学生,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研究学习网络。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文选材料参与预习,并按组展开讨论。进行报告展示时,每次可以2~3人主讲,其他学生课下参与。为确保小组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每次任务完成后各小组须上报分工情况。专题研讨环节同样按组开展,并且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必须使用汉语。探究的具体问题可以是课程中的内容,如选择一种汉语句式与母语进行比较或分析讨论现代汉语补语的语义类型等,也可以就教师讲授的通论知识进行二次解读。在每一章节结束后,师生及时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预习状态、知识通晓程度、课堂行为表现,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语言等。

由此,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合作、对话、讨论,实现了由“单向传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进而构成“课前参与预习,课中参与研讨,课后参与反思”闭环式教学流程。

4.以教学软件为工具,形成多元化与复合型考核评价机制。传统课程考核多为知识性考察,成绩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研究探索过程和实践能力,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凭期末考试成绩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留学生的“现代汉语”课程应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利用“雨课堂”“课堂派”等在线教学工具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小组学习成果评价应将集体评价与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个人学习成果评价应由教师设置比例参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预习阅读、汇报展示、互动点评、讨论参与度、思考深度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可视化”“立体化”方式体现学生过程参与的差异性。

三、结语

在留学生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汉语+”培养模式将是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专业汉语课程之一的“现代汉语”,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

新文科建设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是提升国家形象,培养学生“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7]。留学生“现代汉语”课程应以此为指导思想,实现汉语知识与汉语技能的高效融通,着力培养一批“知华、友华”,能用汉语精准讲授中国故事的外籍学生,从而“让世界看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

参考文献:

[1]陈绂.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1(2).

[2]张先亮.试论“现代汉语”课的定位、内容与方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樊中元.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理论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5(9).

[4]周芸,陈晓梅.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体系设计[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2).

[5]吴纪梅.对东南亚留学生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策略[J].东南亚纵横,2013(4).

[6]尹光丽.东南亚留学生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7]吴岩.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留学生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