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研究现状与述评

2022-06-02 13:24刘国权朱婉畅安艺
关键词:双带头人基层党建

刘国权 朱婉畅 安艺

摘    要:2014年起,国内学界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研究先后经历了起步期、跃升期和优化期,在成果数量和质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表现之一是基于寰观、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对意义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二是关注政策制定、实施、保障、长效始终,对现存问题进行了全过程审视;三是坚持战略性、辩证性、创新性和底线性,对改进策略进行了全面论证;四是聚焦典型性、特色性、推广性、启发性,对实践案例进行了全景展示。但不足也很明显,主要体现为角色核心素养尚未科学提出、考核指标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典型示范研究尚未形成系统。

关键词:基层党建;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5-0088-0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解决党建和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有关会议中也反复强调,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要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2017年起,教育部党组以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破解现存问题的结合点和提升党建质量的切入点,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

《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着力激发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头雁引领效应。经过三年多的理论研究、实践论证、制度优化和效果测评,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成绩显著,助推“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奏出历史最强音”[1],充分证明抓好、抓实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作,让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二位一体”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融合互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党建思想和关于“带头人”重要讲话精神的创新之举,是强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有效之方,是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师生组织力、工作号召力的可靠之策,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之路。

但是,随着国际场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场域“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重塑”、网络场域“多元多样、海量碎片信息”对高校的影响日益加剧,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和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正面临着不少新挑战。这些挑战与现存问题存在着巨大的叠合交织、互相激化风险,要求“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分类设计与施策认识进一步深化、业务培训与指导力度进一步强化、工作激励与考评机制进一步优化、过程管理与服务措施进一步细化[2]。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响应国家号召,立足现存问题,结合客观实际,对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且具有实证性、指导性的研究,为我国高校持续推动、不断优化有关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案例启思、经验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我国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研究现状

我国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作(以下简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研究起步于2014年,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专文介绍了湖北省高校“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开展动因、主要做法、亮点成效、实践体会和下一步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3],为教育部党组制定政策、其他省市区开展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和经验启示。

2014年至2017年是培育工作的研究起步期,在CNKI可检索到文章5篇,其中核心文章2篇,主要围绕湖北省有关文件和对湖北省 123 所高等学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的学理性思考与基础性探索,初步勾画了“双带头人”工程明确建设目标、培养务实作风、注重培训实效、创新取材渠道等制度化建设远景[4]。

2018年至2019年为跃升发展期。随着2017年8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2018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和2018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首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制定印发,“双带头人”培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研究成果也呈“跃升”式增长,至2019年7月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前,见刊论文已达到30篇,其中核心文章数量4篇。其中王陈发表的文章系统论述了构建价值认同、运行协同、制度保障“三个机制”,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五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杨娜的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关”理论,从入口关、素质关、履职关着手,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开展好“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良性机制和科学体系[6];梁军的文章紧密结合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对一些高校缺乏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教学科研工作与党建工作尚未同步、机构设置与现实需求存在矛盾、个人精力与业务要求出现差距等问题进行了原因剖析和方法建议,呼吁有关高校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破解关键性、制约性问题,真正建构和完善好培育工作[7]。多个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出现意味着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有关研究都有了大幅度的“跃升”,成为全国高校落实教育部通知文件精神、建好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面营造教学科研与党建思政“双融合”“双促进”良好氛围的重要助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锻造坚强有力的机关基层党组织;要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这一重要论述开启了学界“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研究的第三个时期,即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优化突破期(2019年7月至今)。围绕“大抓基层”导向、“提升组织力”重点、“坚强有力、鲜红旗帜”要求和“战斗堡垒”目标,学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培育工作的时代机遇、原则方向、工作逻輯、作用机制和方法策略等,建构起了更为可信、可靠和可用的理论体系,探讨出了更具实际意义、实用价值和实效属性的实践进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胜任力》(葛仁霞,2019),对高校党支部书记的“四维胜任力模型”进行了介绍阐释;《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策略》(吴林龙、孙海英,2020),从重要战略意义、当前面临问题和有效应对策略三个维度对新形势下的培育工作进行了全景扫描分析;《从责权利的视角解读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范斌,2020),提出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赋责以激发使命感、赋权以提升存在感、附利以增强获得感,全面调动“双带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我国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研究的重点与亮点

当前学界有关研究重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意义价值研究、现存问题研究、改进策略研究和典型案例研究。各方面研究成果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亮点。在意义价值研究上,对“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寰观重要作用、宏观战略意义、中观推动效能、微观建设价值等都有较为深入的阐释。在现存问题研究上,将问题意识贯穿政策制定、实施、保障、长效始终,做到了全过程审视、全流程剖析。在改进策略研究上,针对新形势、新挑战和现存问题提出了大量具有创造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对高校进一步推进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典型案例研究上,湖北省、福建省、天津商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态工程技术学院等工作实践案例调研扎实、数据详实,为学界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和实践借鉴。

(一)基于寰观、宏观、中观、微观视角,对意义价值进行全方位研究

“寰观—宏观—中观—微观”是经济学中的四个层次,是经济学家从物理学中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理论延伸而来。学者刘守熙曾在《经济学周报》 1987年第6期专文阐述这一理论,提出寰观是从世界角度、宏观是从一国总体角度、中观是从一国区域角度、微观是从个体角度看待分析社会经济形态和运行规律。当前我国学界对“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意义价值的研究也覆盖了这四个层次。从世界视角来看,学者于安龙、芮利红等从国际竞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防范抵制西方思潮入侵等视角对培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进行了论述,强调高校要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捍卫意识形态工作阵地、防范西方多元思潮的渗透侵蚀,必须全方位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是其题中之义,也是必要之举。从宏观视角来看,梁军、吴林龙等众多学者将培育工作视为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基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将基层党支部打造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有效改进基层党支部组织模式和治理方式,真正培养出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总结了培育工作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坚持办学方向、有利于落实主体责任、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8]。从中观视角来看,一些学者认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落到实处、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的同向同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内在要求着党建思政工作和教学科研业务双融合、双促进,“双带头人”培育工作正是“两双工程”的关键一环,将两个“带头人”角色融到一人身上,才能真正“引领和带动基层支部和系科的协调发展”“让高校基层党组织与系科、教研室等基层单位融为一体”[9]。从微观视角来看,学者葛仁霞等从提升党支部书记个体“胜任力”,孙鹏等从两个带头人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支持,郭茜等从基层党支部的政治生活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学习教育组织等方面,对培育工作的意义价值进行了分析阐释。

(二)关注政策制定、实施、保障、长效始终,对现存问题进行全过程审视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之一[10],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对于一项政策来讲,其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呈现为“政策周期”,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至少要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政策公布、政策执行与政策评估等五个阶段[11]。其中议程设定和政策制定属于政策的制定期,政策公布和政策执行属于政策的实施期,政策评估则需要重点考量政策的保障性与长效性。在政策制定、实施、保障、长效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政策执行落实的不到位、偏差甚至是失败。当前学界在对

“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梳理时,较好地秉持了过程思想,对“事前”问题、“事中”问题和“事后”问题都进行了深挖与剖析。如在政策制定上,指出各省各校有关政策“千人一面”,大多是对教育部文件进行直接转发和“微调”下发,难以起到立足各校办学实际、师生实情,切实推动工作向好向优转变的实际作用,严重缺少具体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政策实施上,党建思政与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党建带头人”重党建轻学术、“学术带头人”重学术轻党建的问题仍然突出;“轻重有别”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不想”——认为另一项工作不重要,耽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也有客观上的“不能”——党建带头人在学术领域欠缺地位、成果、话语权和存在感,学术带头人对党建思政工作不熟悉、不适应和不习惯。在政策保障上,既缺少约束力,又缺失激励性,很多高校没有成熟完整的监督考核体系和培训激励机制,使得不少教师将“双带头人”视为“名义身份”或“苦差事”,即使勉强就任也是老方法、经验性、被迫式地开展工作。在政策长效上,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老旧,教育培训的“双向”“三级”“四维”仍处于零散式、碎片化、低层次阶段,后备人才培养不及时、不合格等问题频发。上述問题的最终结果就是难以选好、用好、留好、育好、管好“双带头人”[12]。

(三)坚持战略性、辩证性、创新性和底线性,对改进策略进行全面论证

针对现存问题,学界提出了不少具有战略性、辩证性、创新性和底线性的意见和建议。战略性即全局性和长远性,以较为宏阔的视野和高远的站位看待问题并提出建议。如刘永林建议各地各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层次、特色、目标和日常工作实际,强化分类施策,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付德波认为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充分激发党支部基层堡垒作用是“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提升党支部建设品质、将党建工作渗透和融入中心工作、抓好高层次人才发展党员工作。辩证性即主观与客观相衔接、理想与现实相统一,从实际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梁军强调“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统筹部署宏观上的短、中、长期目标,也要科学制定主体激发、机构调整、制度优化等工作的具体目标。范斌指出相较对“双带头人”高标准、严要求而言,为“双带头人”提升存在感、话语权、认可度和提供帮助支持、干事平台、成长空间更为关键,没有明确的职责、充分的权力和一定的激励,“双带头人”就会缺乏使命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严重影响其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创新性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优化工作形式、拓展工作载体、拓宽工作路径。郑唯实提出的“意愿+能力”双提升法,刘志永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工作实效总结的加强制度建设与丰富组织生活互促法,张晓红从平台建设、课堂运用、制度优化三个角度着手提炼的“3X3”工作模式,王玮宣传推介的北京联合大学“一三三工作法”等,都是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为学界理论研究和高校推进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参考。底线性即运用底线思维开展研究,对当前“双带头人”培育工作亟待解决的底线性问题和必须立即改革改正的工作进行了细致梳理。综合学界研究成果来看,严重影响培育工作质效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保障不具体、环境营造不到位、人员选拔不严肃、教育培训不及时、考核激励不落实,这就要求有关高校先从这五项紧迫性工作入手,再逐步创造性地研究与实践。

(四)聚焦典型性、特色性、推广性、启发性,对实践案例进行全景展示

教育部有关实施意见强调,要做好培育工作好方法、好制度、好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工作,逐步推动、整体带动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各地各高校在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作过程中,以典型性、特色性、推广性和启发性为原则,全景展示介绍了实践案例的开展背景、制度设计、操作流程、选拔机制、考核指标、激励政策等,为其他高校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提供了重要借鉴参考。“典型性”的内在要求是“人有我优”,即在常规工作基础上效果典型突出。如天津商业大学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五好党支部”,组织实施“五抓五强”工程,实现了“一支一策”“一支一品”;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以破解“为何干”“谁来干”“干什么”等问题为工作思路,大力开展功能型党支部建设,做到沟通反馈及时深入、管理效能发挥充分;沧州师范学院大力探索“党建+X”工作模式,将党建工作与育师、育人、教学科研、服务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党支部工作质量全面提升;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出思政教师—党务负责人—专业教师“1+1+1”协同互助模式,有效解决了党支部书记理论积累不深、专业教师对党建工作了解不深等问题。“特色性”的内在要求是“人优我特”,强调工作的特色、特点和特质。国内学界基于高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对“双带头人”工作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如有学者基于医学院校教师党支部工作开展现实情况,梳理了医学院校的“七个下功夫”;有学者围绕民办院校有关问卷调查结果,总结出民办院校“科学认识、强化队伍、完善选拔、规范工作”的方法策略;有学者聚焦高职院校党支部书记的“三难”现状,提炼出“提高认识、多措并举、加强保障、以点带面”的改进路径;有学者强调石油高校要以石油石化为特色,推行“双带头人”工作室“13823”建设思路,为我国石油石化事业培养合格人才。我国一些学者在进行培育工作典型介绍和特色展示时,还非常注重挖掘典型案例的“推广性”和特色案例的“启发性”,指出做好“双带头人”工作要始终秉持针对性、精准性、地方性和个性化,在典型案例中取长补短,在特色案例中举一反

三,找准适合每个省份经济社会情况、每所高校办校强校目标的发展道路。

三、我国高校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我国学界关于“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研究总体上具有全方位性、全过程性、全面性和全景性,但欠缺与不足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角色核心素养尚未科学提出、考核指标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典型示范研究尚未形成系统。

(一)角色核心素养尚未科学提出,导致研究成果“提要求”多,“给建议”少“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开展学术研究的“高频词”,关于教师核心素养和党员领导干部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如王潇晨和张善超认为教师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伦理素养和实践智慧[13],宋永刚指出党员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素养是政治定力、发展引力和人格魅力[14]。“核心素养”主要指适应职业、高效工作、终身学习、产出成果的最为关键的素质和能力。当前学界普遍以较为宏观的要求来描述、概括和要求“双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如“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或“政治强,业务精,有較好的党务工作能力,服务意愿强,群众威信高,师德师风好”,但这些要求缺少角色区别性和具体指导性,并未凸显“双带头人”的核心素养、关键作用和独特意义。缺少了核心素养的凝练总结,在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引领、完善评价考核、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就容易欠缺针对性、导向性和实效性。从“双带头人”担负的责任使命上看,其核心素养应当包括党建思政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胜任协调力、党内政治生活和校院中心工作组织执行力、师生党员和党外群众凝聚服务力。胜任协调力是从党建和业务融合互促角度强调其明晰“我是谁”“做什么”,组织执行力是从实践解决“两张皮”问题角度强调其明晰“如何做”“从哪做”,服务凝聚力是从工作对象角度强调其明晰“为谁做”“对谁做”。学界应当对“双带头人”核心素养进行科学全面的梳理总结,并针对核心素养提出有实际指导意义和重要实践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推动“双带头人”培训指导的有效性和考核评价的系统性,进而推动“双带头人”不断涌现。

(二)考核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研究成果学理性强、实操性弱

教育部文件强调各地各高校要完善“双带头人”的政策保障,实现党务工作计入工作量、各类培训纳入人才培训、工作经历作为提拔晋职的重要参考,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完善、公平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监督、严格考核、正确评价、合理激励与及时惩处,推动“双带头人”履职尽责有使命感、紧迫感,担当干事有存在感、尊严感,忠诚奉献有获得感、成就感。但目前国内学界还没有较权威、高质量的关于“双带头人”考核评价体系类研究成果。在以往高校党务工作实践中,党建工作由于量化难,常常陷入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不来不要的窘迫境地,直到我国高校开始构建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设计一二级可验性指标推动相关工作可量化、数据化,如设立三个一级指标、十八个二级指标汇总整合党委自评、师生测评、上级考评等结果[15],切实做到了表扬先进、惩处落后,能干能上、优秀优先,有效解决了党建工作瓶颈问题。“双带头人”培育工作同样如此,如果不能攻克工作量化难的问题,用科学合理的二级、三级甚至是四级指标统计测算好业务量和贡献度,并以此数据为基础进行激励与问责,那么再多的研究成果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转化为工作实操。学界应当参照基层党建和党员考评制度,科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双带头人”量化考评指标和各评价主体的权重赋值,全面考核评价“双带头人”进行政治引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和促进中心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度,进而激发“双带头人”的责任感、进取心与主动性。

(三)典型示范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导致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推广困难总结经验做法、强化典型示范、做好宣传推广是推进新时代“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典型示范要凸显凝练性、引领性、指导性和推广性。凝练性的要求是“精”,即高度凝练概括工作理路、工作举措、工作成效等精华精髓;引领性的要求是“深”,即真正有助于全国高校破解党建思政与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根本性、深层次促进二者的融合互促;指导性的要求是“实”,即所有经验凝练和工作示范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既能高于实践触发启思,又能落地实践转化实效;推广性的要求是“易”,即提炼总结的理路机制、经验做法易于理解、接受、学习和借鉴,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助益“一校(院)一品”和“百花齐放”。当前我国“双带头人”培育工作的典型示范研究尚未形成系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研究成果总量较少,同意义价值研究、现存问题研究、改进策略研究类成果相比占比最低。二是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少,目前只有一篇核心期刊文章,且发表于2014年。三是大量典型示范类研究成果欠缺“典型示范力”,或者凝练性不足,成为“流水账”;或者引领性不强,缺少力度、效度和创新度;或者指导性不够,偏重讲意义、提要求、说思考,较少做法介绍、经验解析、实证研究;或者推广可能性不大,难以起到被其他高校学习参考、吸收借鉴的作用。四是成果“同化”现象严重,普遍重学理叙述轻实证研究、重宏观论述轻具体研究、重文件阐述轻创新研究,独创性较差;也有不少成果参考借鉴过多,呈现出明显的杂糅、拼凑、应付表征。这几点原因也导致了相关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推广困难。

参考文献:

[1]付德波.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机遇、方向与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

[2]刘永林.地方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

[3]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推动立德育人教学科研“双促进”——湖北省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2).

[4]骆军,龚炜.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建设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

[5]王陈.高校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2).

[6]杨娜.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作应把好“三关”[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

[7]梁军.高校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

[8]吴林龙,孙海英.新时代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

[9]陈森青,魏雪婷.“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生成理路、现实困境与思路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11]李燕,母睿,朱春奎.政策沟通如何促进政策理解?——基于政策周期全过程视角的探索性研究[J].探索,2019(3).

[12]于安龙.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7).

[13]王潇晨,张善超.教师核心素养的框架、内涵与特征[J].教学与管理,2020(3).

[14]宋永刚.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核心素养[J].红旗文稿,2017(3).

[15]杜华.高校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猜你喜欢
双带头人基层党建
高校“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困境及解决路径
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浅谈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夯实基层国企党建基础工作实践与思考
践行两学一做 落实基层党建工作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下新疆公安机关基层党建创新研究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