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走亲戚

2022-06-02 10:04山东刘世河
金秋 2022年2期
关键词:走亲戚表舅回娘家

文/山东·刘世河

又一个春节到了,尽管已置身都市多年,可是每逢这个节点,脑海里常常泛起的依然还是儿时在老家的那些场景,尤其是跟随大人走亲戚时的画面,恍如昨日。

“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过初三,元宵过后接着过,不出正月就是年。”这是我童年记忆里家喻户晓的一句顺口溜,意思是那时过春节,只要不出正月就还是年,而正月里最重头的戏分,就是走亲戚。

应该说,那时候的走亲戚,才算是货真价实的“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下,人们出行基本靠双脚丈量,也足见其诚意。而且走亲戚也绝非乱走一气,而是有讲究和排序的。大体上就是先至亲后远亲,最后是朋友的流程,正应了“走亲访友”那句俗话。

最隆重的日子当属正月初三,这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我清晰记得,每逢此日,父亲和母亲都起得很早,母亲收拾屋里,父亲则抱着那把大扫帚“哗哗”地扫院子。简单地吃过早饭,母亲便着急忙慌地来到大街上,然后就揣着手站在那里朝村口眺望,直到两个姐姐一个前脚一个后脚,几乎同时走进她的视线。

除了女儿回娘家,这一天还是未过门的准女婿来给准丈母娘拜年的日子。接待宴席自然要丰盛,还得请来族内几个长辈作陪,其隆重,可想而知。

接下来的几天,也是拜望姑舅姨娘啥的近亲,尤其初五,老家素有“破五”之说,故有所禁忌,但亲人间无妨。记得那时我就特意选在初五这天去给我的舅舅拜年,起始我还有点怯意,结果舅舅大手一挥,嚷道:“外甥看舅,啥说没有!”一下子顾虑全无。

彼时走亲戚,还有许多趣事囧事记忆犹新。当时随母亲去外婆家,外婆的婆婆还健在,而且已是九十几岁的高龄。老太太虽然耳不聋眼不花,却十分怕死。她每年除夕年夜饭的饺子都坚决不吃,她说,不吃饺子就等于没长一岁。以至仅在“九十八岁”这个年龄段上,老太太就原地踏步了好几年。如今每每想起,都忍不住哑然而笑。

印象最深的,那时候我和小妹非要跟母亲去她的一个在县里当干部的表哥家走亲戚,而母亲却好像不怎么愿意带我们。我俩缠得实在厉害,也只好答应。不过,每次出门前,母亲总要先给我俩做点儿饭,而且只让我们吃半饱,然后才领我们出门。我好奇,便问母亲,母亲笑着说:“路远,怕你们半路上走饿了,先垫垫。”我们家离县城足有八九里,的确会走得很累,对母亲的话便深信不疑。只是如此一来,等到了表舅家再吃饭时,面对那些平日在家里极少见到的好饭好菜,尽管很想饱餐一顿,怎奈腹中早已有“半饱”垫底儿,只能望餐兴叹了。

母亲在一旁瞅着我俩那副纠结样儿,总是故意转过身去不看我们。直到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日子也宽裕了些。有一次闲聊,我和小妹又想起这件事来,便问母亲,那“半饱”到底为啥?

母亲立马就笑了,随后不紧不慢地说:“说来也是当爹娘的惭愧,那时候咱家穷,亏了娃们肚子,娘就是生怕你们到了表舅家见到好吃的就没命地往嘴里塞,那没出息的吃相让人家笑话,被人瞧不起,所以娘才让你们在家先垫垫的。”

“那干脆让我们先吃饱得了呗,到亲戚家我俩直接就不动筷了,岂不更显得有出息!”我俩故意逗母亲。

母亲却摆了摆手,连声说:“那可不行,不动筷,一是对亲戚不礼貌,再说,那些好饭好菜我的娃们光眼睁睁看着,却一点儿也吃不下,当娘的心里也不好受啊!”

本来我和小妹都铆足了劲儿要为当年的这件趣事开怀大笑一番的,可听母亲这么一说,却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了。我扭头看了看小妹,跟我一样,她的眼睛里也早已蓄满了亮闪闪的泪花。

猜你喜欢
走亲戚表舅回娘家
走亲戚
蒋正华
上学就像走亲戚
能走亲戚真好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闽籍优秀女性代表“回娘家·拉家常·共奋斗”
周永凤
过年“走亲戚”的教育意蕴
厨德
表舅
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