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以宁晋县为例

2022-06-03 07:40张秋娟
河北画报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旅游

张秋娟

(中共宁晋县委党校)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乡村传统文化是指乡村在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下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具有连续和传承性的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1]乡村传统文化当中不但包含优秀的,也包含封建落后的,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乡村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宁晋县位于河北省的中南部平原,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千年古城,素有“凤凰城”之称,是邢台各县市最古老的县城之一。这里文化特色鲜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宁晋素称“人才渊薮”,古今名人辈出。涌现了如汉初名将李左车、宋代曹皇后、明代状元曹鼐、与郑板桥齐名的书画大家董文灿等等。

具体来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物态文化和非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指以静态的、可触知的物质实体为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而存在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聚落景观、农业生态景观、文物古迹、考古遗址等等。宁晋县现有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有尧台遗址、曹皇后梳妆楼遗址、曹鼐墓等类型多样的名胜古迹。这里有对牌坊文化的深刻留恋,曾有牌坊150余座,素有“北京看楼房,宁晋看牌坊”之称。

非物态文化是指乡村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可以分为行为文化、制度性文化和精神性文化。其中,行为文化包括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宁晋县拥有多彩的民俗文化。比如,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晌”。清晨,各家用大米、小米、红枣、豇豆等混合煮熟食用,称“喝腊八粥”;大年初五,俗称“破五”,家中放爆竹,意为“崩穷”,勤劳人开始劳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例如宁晋(假妮)西关饸饹、泥坑酒酿造技艺等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仙七巧灯等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韩家庄吹糖人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度性文化指乡村的村民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正常发展而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礼仪规范。如乡村里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教家规等。

精神性文化指经过长期的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当中所蕴含的道德伦理规范、价值观念、精神内涵等。如宁晋县新宁村“仁义胡同”彰显的谦让、宽容、和善、友爱美德精神;曹鼐文化体现着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展,宁晋县对保护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步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依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

宁晋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资源,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和利用,加大力度推进乡村中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比如,被称为“九河小江南”的耿庄桥镇围绕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农业生态、水资源等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现在逐渐成为宁晋南部新兴网红打卡地。比如黄儿营西村红色文化园依托红色党建、乡村生态等资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旅游体验项目,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现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了人民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全面推进了乡村振兴。

(二)利用村史村志编纂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2]2021年底宁晋县大规模启动村史村志编纂活动,成立了村史村志工作领导小组。该活动坚持强村精修、大村大修、条件成熟的先修的原则,对人物风貌、生活习俗、历史政治等各种珍贵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整合,对各种老书籍、老建筑、老物件、老农具等进行收集展示,例如纪昌庄镇团结村蔡叆生平事迹的搜集更加完善,凤凰镇中曹村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大槐树受到了关注。这些工作对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乡村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村史村志编纂工作正在成为乡村优秀文化传承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宁晋县积极探索利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助力乡风民风和谐。乡村依托各地固有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乡风文明建设活动。如唐邱镇的三尺调解室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为诫,打造多元社会矛盾化解调处平台调解纠纷,弘扬了互相谦让、公平公正的传统美德。县文体部门、方志办等部门联合乡镇,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宣传、展演活动,推动民间文化保存发展,留住乡愁。

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非物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力度较弱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物态文化和非物态文化,当前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大多只停留在古建筑、历史古迹、古文物等物态性文化遗产上,而对非物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时代的变迁,很多乡村原住居民去外地打工或迁往城镇定居,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普遍。由血缘、地缘、村规民约、宗族信仰组成的天然社会连接纽带正在不断地瓦解,村落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丧失。很多人对本土的历史文化都不甚了解,一些地方性的风俗习惯如婚丧嫁娶当中的礼仪、传统节日里的习俗等等只有老年人比较熟悉和讲究,在年轻一代正在被慢慢遗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缺乏有效地传承赓续,急需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挖掘不足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了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3]这为我们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当前,宁晋县在保护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对很多几近失传的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的研究和梳理。但是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伦理道德、精神内涵、优良传统等缺乏充分、深度的挖掘,如牌坊文化、状元文化等,缺乏对其时代价值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新时代如何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

首先,开发景点较少。由于资金有限及旅游规划相关人才缺乏等相关因素,全域乡村文化旅游景点较少,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景点有黄儿营西村红色文化园、泥坑酒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很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尚未得到开发,如尧台遗址、廮陶城遗址等。其次,开发层次偏低。现有的乡村文化旅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或红色文化学习+生态景观参观,旅游产品的形式较为单一,旅游开发的深度不够,不能对文化旅游相关产业链条进行深度开发。最后,开发产品较少。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尚未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文化教育工具,一方面是参观赏玩,产品开发较少,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在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几乎买不到源于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即使可以买到一些土特产,也缺乏代表宁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包装。

四、文化振兴视域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多措并举,强化乡村文化宣传教育

第一,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部门职能,将方志办、县委宣传部、文广新体和旅游局、各乡镇专业人才进行有效整合,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对县域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而深入地挖掘整理,分系列、分类型编纂成册,作为传承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教材。第二,加强青少年乡土文化教育。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学校设置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乡土教材,使孩子在成长和发展的起步阶段就学习当地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厚植传统文化基因。第三,充分发挥党校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功能,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乡村振兴引入干部教育课程当中,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农村党员和新乡贤等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进行相关的一系列培训,使其深刻认识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使学员对本土文化如何进行利用、传承和保护,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化形成一定的认知,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第四,有效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文化宣教功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属于基层党媒,最为接近乡村群众,在乡村文化宣传和弘扬具有天然优势。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县级融媒体中心应注重发掘乡村文化的价值,深度开发、传播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结合乡民的需求来传播乡村优秀文化,增强乡民对自身所在文化的认同感,保存乡愁文化记忆,增强村民文化自信。[4]

(二)深度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5]传统美德、精神内涵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基因。

宁晋县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优秀的精神和文化品质,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在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使人民充满了斗志昂扬的精气神,推动宁晋乡村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如状元文化、牌坊文化、大陆泽文化等所蕴含的传统美德、积极向上的精神传承,这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6]我们要研究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其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使其与新时代文化相适应,与我们的现代社会相协调,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整合县域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遵循“非遗+文创+旅游”模式,布局传统文化展馆,增加非遗体验项目,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优势,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

首先,以政府为主导,鼓励企业、新乡贤、农民积极参与,在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一批村史馆和民俗博物馆,并且将村史馆、民俗博物馆和乡村旅游进行融合发展,使村史馆和民俗博物馆成为乡村旅游中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场景;其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文化旅游各环节;再次,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将文创产品开发推广作为丰富乡村文化旅游消费业态、延申消费链条、传播本地文化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创新和培育,以此提升文化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增添文化旅游活力。比如在国家3A级旅游景区黄儿营西村黄儿营红色文化园的文化旅游当中,可以将村史馆作为其中的一个旅游景点,并在旅游景区将西关饸烙、泥坑酒、吹糖人、艺家面塑、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项目中,这样不但可以提升文化旅游品质,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使大家在旅游体验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传统旅游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ough Nut to Crack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旅游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清明节的传统